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李光炯和他的安徽公学

时间:2020-09-22 09:05:02

  张卫强

  1903年至辛亥革命前,安徽省革命志士进行革命宣传的一重要手段是开办学校,从发展教育、启迪民智入手,进行宣传活动。他们分别在省内各地创设学堂,如安庆的尚志学堂,桐城的崇实学堂,寿州的蒙养学堂和芍西学堂,怀远的养正学堂和萃华学堂,合肥的城西学堂,定远的储才学堂,还有皖南歙县的新安学堂等。大多数学堂都与位于芜湖的安徽公学互通声气,密切联系,安徽公学成为全省革命宣传活动的中心。芜湖地处水陆要冲,交通便利,革命党人由芜湖往来大江南北,络绎不绝,安徽公学又成为当时革命联络的中心。所以,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说:“皖人之倾向革命,实以该校为早。”

  安徽公学的创办人李光炯1870年生于安徽枞阳县农村中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少时家境清寒,10岁时母病逝,随父李云村就读于宣城教谕任所,他虽自幼体质虚弱,但有家学渊源,且慧敏好学,青年时以文章名噪乡里。20岁左右以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旋中光绪丁酉科举人。时“海内文宗”吴汝纶讲学于保定莲池书院,李光炯负笈从游,深得吴汝纶器重。在北方学习期间,他目睹清廷之腐败,时事之维艰,民生之凋敝,内心十分痛苦。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惨遭不幸,深深地震撼了李光炯的心灵,引起了他极大的愤懑。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独有哀鸿纷满眼,怅然悲愤浩难除。”1902年,吴汝纶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李光炯随师东渡。在日本期间,他悉心研究日本及西欧各国强盛原因,深受启迪。他曾对友人说:“中国要想转弱为强,局部改良,搔不着痒处,于国无补,于民无益。必须推广教育,培养革命人才,积蓄力量,根除帝制,一鼓垂成。”回国后,他积极协助吴汝纶创办了桐城学堂即桐城中学前身。

  1903年李光炯应聘在湖南高等学堂担任历史教习。执教期间结识了无为人卢仲农,两人意气相投,共同创办了“安徽旅湘公学”,目的是为革命培育英才,以推翻清政府。李光炯聘黄兴、张继等人任教,并暗中支持他们从事革命活动。此时,革命志士多聚集长沙,声势颇大。在籍的国子监祭酒王先谦以黄兴、张继、周震麟、刘揆一等结党谋逆,密奏清廷。清廷诏谕湖南巡抚赵尔巽捉拿党人归案。李光炯闻讯后,挺身而出,仗义抗辩,以全家性命为质,赵尔巽素敬李光炯,遂使搜捕令缓缓而下。革命党人从容销毁证据,黄兴等百余人始免于难。此事发生后,旅湘公学在长沙难以立足,同时,李光炯为了推动安徽革命、促进安徽教育,便将校址迁到芜湖,地点先选在镜湖南岸与芜湖二街之间的米捐局巷内,后迁至教场东街,又增设速成师范学堂,由李光炯聘请留日回国的房秩五主持。

  安徽公学没有固定经费,只酌收少量学费,但是开支颇大,经济拮据,李光炯为此煞费苦心,四处奔波,凭借吴汝纶及门子弟的资望和桐城文派的声誉,周旋于官绅之间,接受各方捐助。为了便于交接应酬,终日官衣官帽,起初有些人看不惯,不免“窃窃私议”。后来明白了其中情况,对于他的孤心苦诣,无不表示钦佩。

  安徽公学先后聘请了不少著名的革命志士来校任教或讲课,如陈独秀、陶成章、刘光汉、柏文蔚、苏曼殊、江彤侯、张伯纯、谢无量、周震麟、俞子夷、胡渭清等。其中有华兴会员,如苏曼殊、周震麟等;也有光复会员,如陶成章、刘光汉等。一时革命党人云集芜湖,他们以讲堂为阵地,公开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指导学生阅读反清革命书刊。1905年冬,同盟会发起人之一的吴旸谷由日本返皖,带回同盟会规章、报刊和其他宣传品,在公学师生中传播后,校内革命情绪更加高涨。这种浓郁的革命气氛,吸引了不少思想进步的爱国青年来校求学,其中常恒芳(藩侯)、孙万乘(品骖)、刘文典(叔雅)、金维系等人,后来成为安徽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安徽公学成为革命党人培育革命青年的摇篮。

  安徽公学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两江总督端方曾准备拿办公学革命党人,预先告知芜湖道台蒯光典(礼卿)。蒯光典思想较为开明,且素敬李光炯,故为其向端方婉言开脱,端方才没有下令追究。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与黄兴等制定《革命方略》,指导各地举行武装起义。长江中下游地区革命形势随之急剧发展,不少革命党人离开安徽公学,分赴各地去做策动武装起义的工作。1906年底,皖籍革命党人孙毓筠、权道涵(养之)、段云(子祥)在南京谋刺端方,一时江淮震动。安徽巡抚恩铭对芜湖的革命活动有所警觉,一时侦探密布芜湖,环境十分险恶。革命党人差不多都离开了芜湖,李光炯也避往九华山。在官府的严密控制下,芜湖的革命宣传热潮中落,但安徽公学培育的革命种子已经勃发,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已经扎根于江淮大地,革命的兴起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遏制的了。
 不久,应云贵总督李经义之聘,李光炯赴云贵主持教育。李光炯在滇期间,不负众望。上任伊始,就对该省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云贵各地设立师范学校,整顿师资,解聘不学无术之徒,资助杰出教师出国留学,几年间为云贵培养了大批人才,播下革命种子;辛亥革命军起,云南揭竿而起,而大功告成,与李光炯的宣传教育是分不开的。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