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实业救国”的教育家:李光炯

时间:2020-09-22 09:05:04

  李光炯先生雕像

  视频:枞川夜语|李光炯

  枞阳电视台 2013年摄制

  枞阳历来崇文重教,民间一直流传着“绍兴出师爷,枞阳出先生”这句话。综观明清以后的枞阳历史,从赵鸿赐、童自澄、方学渐开始薪火传承,一直到当代的朱光潜、方东美,蔚为大观的教育家群体无疑是枞阳文化江河中一道最炫丽的风景。而李光炯先生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走进枞阳实验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目光深邃、神情庄严的汉白玉石雕像,他就是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民主主义思想家,安徽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的李光炯先生。

  【实验中学副校长陈晚生】:李光炯雕像是2010年建的,建这个雕像有历史原因,我们实验中学坐落的地址就是李光炯先生当时创办宏实小学的旧址,为了弘扬李光炯先生严谨治学、教育兴国的理念,我们实验中学有几位老总,特别选择这个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地点,来兴办学校,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李光炯,名德膏,晚年号晦庐老人。1870年,李光炯出生在枞阳镇长安村李家兰庄,1897年光绪丁酉科举人。当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摧残,所有人都以为中了举人的李光炯会从此仕途坦荡,功成名就。但是李光炯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教育救国的艰难之路。

  【县史志办副主任姚望华】:1902年,李光炯追随著名教育家、枞阳人吴汝纶到日本考察教育。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国力渐渐强盛,成为亚洲强国。当时,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到日本留学考察,寻找强国之道。1902年年底,李光炯考察回国后就协助吴汝纶在安庆创办起了桐城中学。

  从此,李光炯在这条“教育救国”的道路上远走越远,对我国,特别是对安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03年,李光炯应湖南巡抚赵尔巽邀请,到湖南高等学堂任教。这年秋天,湖南民主革命风起云涌,李光炯积极响应,他和无为人卢仲农创办了安徽旅湘公学,聘请革命党人黄兴、赵声等来公学教书,为他们秘密进行推翻帝制的活动作掩护。黄兴等革命党人筹备武装起义,被人告密,清廷下诏巡抚赵尔巽立即将黄兴等人缉拿严办。

  【县史志办副主任姚望华】:李光炯听到这个消息,跑到巡抚衙门找巡抚赵尔巽,为黄兴他们辩护,并且以全家性命做抵押,竭力保全革命党人。赵尔巽一直对李光炯很尊敬,只好暂时压下搜捕令,使革命党人免去了一次灭顶之灾。

  1904年秋,迫于形势越来越恶劣,安徽旅湘公学迁移到芜湖,更名为安徽公学。李光炯继续请刘师培、陈独秀、苏曼殊、柏文蔚等大批民主爱国人士和革命党人来校任教。李光炯经常亲自授课,分析世界形势,鼓励青年为国家承担重大责任,指导青年阅读进步书刊。还与柏文蔚等人歃血为盟,加入以陈独秀为首的反清革命团体岳王会。安徽公学“一时成为革命党人通讯联络的中心及安徽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辛亥革命胜利后,李光炯任安徽总督府秘书长,后应安徽总督柏文蔚邀请,主持全省的教育工作。

  【县史志办副主任姚望华】:1913年,李光炯在家乡李兰庄,利用自己家的房子办起李氏小学,学校设有简易工厂,既教最基层的农民读书识字,又教他们学习工农业生产技术,为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几乎耗费了所有家财。

  李光炯不仅重视科技文化教育,而且十分重视社会民风建设,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把“化成天下”的理想信念也带回到家乡。至今,他的故事还在枞阳民间到处流传。

  【退休教师李应悦】:他非常重视礼教,过去他住在枞阳的时候,清明冬至回家祭祖,过去不像现在,过去是坐轿子。他从枞阳来的时候,在前面铁墩那个地方下轿,步行到一世祖坟前和祠堂里面去,以示对长辈们的尊重,祭祖以后,他要到县政府办事,他不是在门口坐轿子,一定要步行到会宫和官桥分水岭才上轿。

  1915年,袁世凯逆势阴谋恢复帝制,派人携带重金拜访李光炯,想利用他不可替代的影响力,邀请他进京担任内阁秘书长。面对名利的巨大诱惑,李光炯愤然拒绝,深夜逃回枞阳老家,结草庐“抱璧精舍”于连城湖畔周家岔。

  在枞阳镇沿河村的周家岔,我们见到了今年(注:2013年)78岁的徐光辉老人,他的父亲徐宝贵就是当年给李光炯抬轿子的轿夫。

  【县电影公司退休职工徐光辉】:这是李光炯住家的屋,两排。上面是茅草,底下是芦席,到60年代才拆掉。亭子在那个位置,木头和瓦做成的八角亭,石桌旁有石凳子,像石鼓一样,光滑的。(李光炯)早上在亭子里喝茶、念经。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掠夺中国经济的步伐加快,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日趋破产。李光炯痛感生产教育的重要,与卢仲农、光明甫等人在芜湖东门外创办私立芜湖职业学校,内设染织、机械各科,为生产建设造就急需人才。该校成为当时我省最早、最具规模的唯一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基地。李光炯为建此校,四处筹集经费,一度积劳成疾。

  【官桥镇居民李旺清】:当时他在芜湖做弋矶山学校,资金不够,到家族公堂借一百五十担稻,后来公堂族长没有借给他,他一口气叹子,十分悲观,觉得家人对国家不大关心,后来他就不大管祠堂边上的事了。

  虽然遭受了不少挫折,但李光炯痴心不改,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1921年,李光炯出任安徽省立一师校长,与光明甫、刘希平成为五四和大革命时期安徽学生运动的领袖。

  晚年的李光炯专注于职业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1927年,他在家乡创办了宏实小学。当时的宏实小学共有房屋100多间,校内附设成人班、妇女班,有图书馆、农场、工厂、宿舍、食堂、大礼堂等设施。规模之大为当时安徽省所罕见。

  【县电影公司退休职工徐光辉】:这个坝是李光炯那时修的,里面养鱼,养鱼的收入交到宏实学校办学,没有人偷鱼,大家都知道是为了办学堂的。

  【退休教师李应悦】:我们家族的小孩在那读书的时候,他周一和周六去一次,看看学校情况,再到各个班去看,看哪个小孩天资很好,他就和学校打招呼,这个小孩以后家族共同给钱。在他的倡导下,培养了不少好的后辈,具体有:当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垦部副部长的李相符,还有上海第二中医大学的李承祜。还有李应伦,国民党重庆市保安司令,还有李承祖,后来在桐城中学教书。

  1932年,与李光炯一生肝胆相照的柏文蔚逐渐淡出政坛,在距宏实小学不远的羹脍赛湖旁建起一座松柏山房。于是,李光炯、柏文蔚隐居在青山叠翠碧水生烟的湖光山色之中,他们和桐城著名的书法家方守敦一道,被称作“湖上三仙”。

  【县电影公司退休职工徐光辉】:这间屋是堆鱼的,那间屋是厨房,这间是管账的先生住的,这间是看鱼的工人住的。李光炯自己住家在这上面,两排房子,他到鱼湖来,从石头铺的小路,一步步下来,这山头从这边到那边,树都有一人合抱那么粗,全部是枫香树,抗日战争时候,鬼子把这个树全部砍倒,运到上码头做关卡、设岗。

  七七事变发生后,李光炯和各地教育界人士一起走上街头,强烈呼吁政府增加学校军训课时,实行抗战救国教育,培植抗战力量。同时,他将宏实小学开辟成宣传抗日的阵地,鼓励学生投笔从戎,为国报仇雪耻参加抗日斗争。

  在他的教导下,很多学生及子侄纷纷参军,走上抗日战场,族人中也有不少投奔革命或参加进步组织。宏实学校学生朱英业在抗日作战中被俘,就义前高喊:“打倒日寇!我死不负李先生及宏实诸师长的教导,可以瞑目!”

  1939年,日军占领枞阳后将宏实小学焚毁,企图扑灭这股抗日烈火。

  【县电影公司退休职工徐光辉】:鬼子来了以后,(李光炯)走之前,他夫人把我母亲的破棉袄穿着,还给我留了东西玩。他后来在四川去世的,棺材运回来以后,当地老百姓都自发的迎接,把他安葬。

  【县史志办副主任姚望华】:1940年,李光炯听说他晚年倾注心血的宏实小学和芜湖职校相继被日军焚毁,潸然流涕竟日,以致旧病复发,于次年4月8日在成都病逝。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的棺木在亲友护送下,运回枞阳,安葬在家乡的李家兰庄。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听到李光炯去世的噩耗,悲痛难抑,含泪赋诗:自古谁无死,于君独怆神;撄心唯教育,抑气历风尘;苦忆狱中别,惊疑梦里情;艰难已万岭,凄绝未归魂。

  如今,在家乡的土地上,李光炯的教育精神深入人心,一座座学校拔地而起,每年为国家培养着大批人才。枞阳教育成就在安徽独领风骚。

  李光炯集科教兴国与民主爱国思想于一体的辉煌人生,是几百年来枞阳“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主体文化人格的高扬。他致力于构建一个富于进取精神的社会、一个创造力勃发的社会的努力,即使放置在今天,同样让我们有所感悟。

  --END--

  来源:文乡枞阳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