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秋天
石溪镇坐落在今项铺镇的西部,隔石溪河与著名的浮山风景区相望,南朝宋侨置阴安县城近在咫尺;北宋《太平环宇记》中记为老桐城县的九镇之一;明初属桐城县清净乡白杨里,旧有“白杨古镇”之称。
民国以前,石溪镇为水陆交通要道。陆路是东乡通往桐城、浮山的必经之地,水路上至钱桥、庐江罗河,下至汤沟、白荡,直通长江,上行可至安庆、武汉,下行可至芜湖南京。在内河航运上,石溪是重要的码头和天然的避风港。当时水面开阔,大小船只往来穿梭其间,有的掌舵扬帆,有的摇橹划桨,水面上一片繁忙景象。傍晚或遇大风时段,港湾内桅杆林立,大小船只拥挤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石溪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不仅是广大船民的落脚点,还是浮山学校生活物资和大华严寺佛教用品的供应基地,因此镇上商业繁荣,市场兴旺。
镇上除行商、摊贩外,固定店铺近百家,其中作坊有糖坊、糕饼坊、水作坊、油坊、蛋坊、挂面坊;有茶娄、酒肆、饭店、旅社多家;爆竹店、香火店、纸扎店、油炸店、药店、杂货店、黄烟店、皮具店、肉案铺、典当铺、铁匠铺一应俱全;交易行业有柴行、米行、鱼行、茶叶行。此外街上还有三座庙宇,上有古梅庵,中有积善祠,下有岳王庙。出栅门有惜字炉,专焚有字的废纸。再往前有明清时代建的十几座贞节牌坊,背北向南一字儿排列。过了半边街,有一座青石造的四方楼,名曰四牌楼。出街口,一座雄伟的牌坊拦路矗立,它就是孝子牌坊。另有私塾三所,中医诊所五家,兽医诊所一家,邮政代办所一家。旧时镇上驻有军队,筑有碉堡,设有栅门,白天站岗放哨,晚上巡逻,查火烛,抓蟊贼。
石溪兴早市,每日天亮,卖柴卖米卖鱼卖小菜的都各就各位。接着上街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挤过栅门,涌向各个店铺吃喝购物,此时各店老板忙得不可开交;河西的客人因有华严寺义渡免费乘坐,故不分男女老幼亦赶来凑热闹。每逢节日,街上只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当时的项铺镇并没有石溪的繁华,有不少商店老板都来石溪批发货物。浮山中学总务人员和学生代表,每天清晨必来此镇购买蔬菜和鱼肉,以供师生一天的食用。
时过境迁,解放后连续数年遭遇大水的冲刷,致使石溪商业一蹶不振;再加上吴家嘴筑大坝、白荡湖口筑江堤,造大闸,使石溪码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如今,党的光辉照大地,经过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的洗礼,一个古老美丽的乡村旅游集镇将出现在枞阳的大地上。
地灵人杰
“柳峰山气旺,浮渡水流长”,其地可谓山清水秀,是个风水宝地。石溪村正好坐落在柳峰、浮渡之间,居民均是元末明初徽州婺源移民的后代。徽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发达地区,历来尊师重道,因而人才辈出,儒学大师朱熹就是该地的杰出代表。石溪居民深受徽州文化影响,世代相传,耕读传家,穷不丢书。民国年间,房秩五先生在浮山创办了图书馆和学校,这就为石溪学子大开了方便之门,因而石溪文化发达,知识分子众多,名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有县处级干部10人,各类专家、学者(具有高级职称)18人,其中博士导师4人、博士5人、硕士2人。这些人士在各条战线上均有建树,例如吴琨被国家电子工业部授予“先进个人”称号,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次、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徐成保荣获“全国检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疏获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风景名胜区系统先进个人”,主编的《枞阳县志》、《浮山志》分别荣获省志书类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其撰写的《浮山的传说》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为传承人;吴华博士现在瑞士一大学为博导,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王一风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现任“安徽伟嘉装备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疏达博士,现任上海交大博导,先后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2013年入选教育部“21世纪科技人才”。此外,在国外工作的还有徐光斗兄妹2人、王振祥兄弟2人,因无资料可查,不能详述。除此而外,石溪籍具有中级职称和科级的人士太多,一时无法统计。
现将清代民国年间的知名人士略述于下:
一、孝子疏自悦:
疏自悦生于1780年,卒于1823年,是石溪油坊业主疏日运的高祖。清嘉庆十五年(1820年)正月十三日,嘉庆帝下圣旨:敕令本籍地方官给银30两建坊,在忠孝祠内题名设位永与春秋祀典,镌刻姓氏载入本府本县志书。
现将疏自悦孝行事实略述如下:
(一)自悦生父名代云,他6岁时父病故,他号泣如成人,见邻家子呼其亲即悲不自胜,每月初一、十五必焚香灵前,痛哭流涕。
(二)自悦伯父名方士,伯母早逝,家贫不能续娶,立自悦为继子,供其入家塾读书,归即代嗣父耕作。嗣父偶有小病,则寝食不安,日必数视,夜不解带侍候床前。
(三)自悦生母柯氏,得异病医药无效,他白天焚香祷告神灵,夜里割股秘制汤饵以进母,致母病渐愈心始安。
(四)自悦年长学业有成,乡人聘其为塾师,报酬不多。有张姓友人在庐江为其谋得薪酬丰厚的塾师一职,请其赴任。他说:“老亲在堂,何忍一日离其左右?”谢而不往。
(五)自悦嗣父嘉庆二年患头疾,号痛甚苦,百方不愈。有人传一单方:用新鲜白木槿花同杭菊煮白鸽食之可愈。时遇寒冬,鲜花哪里寻找?他泣祷土地神,远近寻觅,终于孝心感动天地,忽于刘姓篱下得槿花一枝香白异常,归家如法炮制,父食之,病果愈。
(六)嘉庆十六年,父病卒,自悦哀嚎不止,水浆不入,殡殓尽礼,依灵柩三年,不入内寝。其嗣父下葬于边山,离家四里许,他白天赴塾馆教书,夜挟稻草一束,坐卧于墓侧;邻人史公怜之,为其打一草棚以遮风雨。他一住就是五年,不论风霜雨雪,一日无间。生母去世,亦是如此。其母在世最怕暴风迅雷,风雨之夜,近墓地居人常于风声呼啸中闻其哭声凄切。守墓如此,令人感叹!
(七)自悦在世时喜饮酒,父殁后他见酒心伤,随戒酒;他本不善画,父母殁后,因思父母,精诚所至,画出二幅神貌酷似的真容,悬奉家堂,每食必携子祭奠,礼如生前。
(八)自悦往来嗣父生母坟地,路隔一涧,一日山洪暴发,夜间涉水失足,为湍流冲倒,漂流百余步,昏惚中似有人将其提取上岸,开眼一看则身卧草石中,他慢慢坐起来呕水数升,然后仍往墓地过夜,不觉其苦。乡人认为他是孝心感动天地,神灵自会相助的报应。
二、清官徐澹如:
徐澹如生于1855年,卒于1934年,家居徐家窪庄。清末,官居五品直隶州知州,历任广东和海南岛(琼州)的琼山、乳源、文昌、安定、饶平等县知县。在饶平县任职期间,当地民风强悍,好聚众械斗,经月不息,时有死伤。澹如在任时,恩威并重,并作短歌相劝,词意恳切,感化了县民,械斗之风遂止。在乳源县任上,时值秀才考试,当地有一富翁向他行贿3000两白银,欲为其子谋第一名,他勃然大怒,严加斥责,并亲临考场,严加约束,最后被他录取首名学生,是真才实学的考生,该生在后来的考试中连中三元,当地传为佳话,百姓公认澹如是一位爱才不爱钱的清官。
澹如在京时参与《会典全书》的编修工作,告老还乡后著有《知见》、《香草》二集。
三、善人宋复扬:
复扬生于1905年,卒于1939年,是古梅庵的住持。
复扬毕业于桐城县立国民师范学校,执教乡校,后看破红尘,一心研读佛教经书,随有出家之意。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携妻入住古梅庵,谓之“夫妻双修”。进庙后二人分居、素食,但同在佛堂拜佛诵经,共同积资、扩建寺庙,致使古梅庵远近闻名,香火不绝。
复扬自幼饱读诗书,敬孔孟,重儒学,惜字如金。他认为汉字是中华一宝,不能将字纸乱丢、践踏,更不能用作手纸。他常背竹篓穿街走巷,进茶馆,入酒楼,见到地面上丢弃有字的废纸,他就用火钳将它夹放在篓中,然后将纸焚化。为此,他在石溪栅门外,建了一个化纸炉,名曰“惜字炉”。
佛教教义中重要的一条是说万物有灵,应保护众生,其戒律就有一条“不杀生”。这与当今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亦有相通之处。宋复扬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常在野外行走,遇到有人掏黄蛇、捕龟鳖的,就走上前去劝他们放生;有时给钱买下,没钱就下跪。收下这些生物后,他就送至石溪河中,让它们回归大自然。
有一次,复扬至石溪街,见数十人围击巨蛇于树上,他见而哀之,遂跪下求众人手下留情,并对树上巨蛇说:“你若想活,就绕在我的禅杖上,我就投你于河”,蛇果听话,因而得救。又有一次,遇见儿童抱着一只小野兽,小不及猫,他即用钱买下带回庵中,放在地上,只见牠振毛耸身,则大如猛虎,绕他转了三圈,出庙门上山而去,见者无不愕然。他一生所做善事太多,乡民都称他“大善人”,尊称为“宋先生。”
民国28年五月廿五日寅时,他无疾而终,七日后收殓,时逢酷暑,他却面貌如生,人们惊呼:“宋先生得道成神了!”其墓在放生庵中,系夫妻合葬,墓碑刻有一联:“一刹时人间夫妇,万斯年天上神仙”,为浮山中学名师黄石岑老先生所撰。放生庵之名亦因宋先生救众生之义而得名。如今该庵香火兴旺,香客不绝于道。
四、烈士苏拓夫:
苏拓夫,本名疏仁安,又名疏冠中,因当时革命斗争需要化名为“苏拓夫”。他生于1905年,牺牲于1942年,家住石溪上街头。
1926年秋,拓夫同方家仓章逐民等一道到达武汉,进了中共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了党的教育,1927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受党的指派,与张逐民、陈雪吾、朱锦铭、周新民等一道返回桐城东乡,从事建党和农运工作。
1927年1月,在方家仓章家大屋建立了桐城县第一个党支部——桐城直属支部,归怀宁县委领导,章逐民任支部书记,拓夫任支部宣传委员。不久,在浮山中学建立了党团组织,体育教师吴克正为党团支部书记;石溪成立了特支,有党员4人,拓夫为书记。11月,中共桐城区委成立,直属安徽省临时委员会领导,拓夫为区委委员。1929年3月,在王步文主持下,成立“中共桐城县临委”;8月,改为“中共桐城县委”,拓夫担任县委宣传部长。
1932年7月,庐江县委与桐城县委合并,拓夫仍担任宣传部长;县委机关设在浮山会圣岩吴夫之家。12月,浮山出了叛徒,党组织遭了重大破坏,拓夫两次入狱,后经组织营救越狱,转至铜陵任县委书记。嗣后,改任铜(陵)繁(昌),无(为)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因组织部长叛变,在危急之际,他逃至青阳杨田埂舅父家。1935年,他跑到太平岩寺,与方志敏接上了组织关系,后又与皖南特委接上关系,组织上任命他为“中共青阳县工委”书记。1939年,调任中共泾(县)旌(德)太(平)中心县委书记。1940年,在新四军军部协助领导工作。皖南事变中,他中了炮弹,导致右胳膊残废,他化装成国民党伤兵脱险。在舅父家治伤数月后,化装成渔民,辗转到无为新七师驻地,与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取得了联系。1941年,组织上任他为繁昌县敌后县委书记。1942年元月6日,在三山镇被国民党汪惠泉部队抓获,敌人当场在其大腿上戳了三刺刀,并割其一耳,时鲜血染红了衣服。后押往泾县监狱,受尽了各种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1942年7月11日,在南陵八都何村(是苏拓夫发展党员最多的地方)被敌人杀害。临刑前,他坚决不跪,昂首挺胸,面对着敌人枪口,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党!”枪响后,面部朝天,怒目而视。今繁昌县城附近的鹅头山,建有烈士纪念塔,碑刻中有句云:“苏拓夫面对敌人枪口,大义凛然!”这就是烈士的真实写照。
石溪八景
一、灵龟宝地:
石溪镇建在龟形地上,房屋如龟壳;距下街口百米之遥有一黑色巨石伸向石溪河,昂首眺望一河之隔的浮山,形如乌龟的头部,俗称“乌龟头”;从龟头到街口的狭长而低矮的路段,旧称“乌龟颈”;出上街头孝子牌方,可见一条大道通向远方,这条路就是“龟尾”。其地形地貌酷似一只巨大的乌龟游向风景如画的佛教圣地——浮山。
二、莲花钵盂:
石溪街旧时三面环水,只有东面为陆地,北面河中有一孤岛,形如莲花,旧名“莲花墩”;在浮山旧志中有图记载为“钵盂山”。传说宋代会圣岩寺的开山祖师远禄大和尚到石溪镇上化缘,在乘舟返回时,不慎将化缘的钵盂掉落在河水中,他马上伸手去抓,突然一阵风将钵盂吹到苍基山脚下的河面上,然后就变成了今天的莲花墩。民国年间,有一户人家于此墩上建房居住,后人不知其来历,就将此墩改称“一家墩”了。
三、石溪帆影:
民国年间,房秩五先生在浮山创办了图书馆和学校。为了管理馆校的方便,特在附近建了一座小别墅。因其父母安葬在石溪街附近,登上阁楼可瞻仰其双亲墓园,故将其居命名为“双瞻阁”。居此,房老先生夜可听金谷岩寺的悦耳钟声,日可眺望石溪河上斜阳中的点点白帆,于是灵机一动,挥毫泼墨写了一副对联,文曰:“石溪帆影斜阳外,金谷钟声午夜中”贴在双瞻阁的大门上。如今“石溪帆影”虽不再现,但使人回味无穷,值得到该地一游,遐想当年房老先生观此一景的感受。
四、义渡码头:
浮山是佛教圣地,是曹洞正宗的祖庭。山中有一寺五岩,其中一寺为首寺,即大华严寺,为五岩寺的统领,方丈和尚自宋代以来多居于此;凡皇帝、太后、下圣旨赐和尚法号、赐大藏经和佛珠,王公大臣赠金银、匾额等,均送至该寺。
石溪是水陆要冲,外地高僧、香客到浮山朝拜、讲法、进香,很大一部分都要经过此地;同时石溪又是浮山寺庙佛教用品和生活物资的供应基地。因此华严寺在石溪码头置办了两条大渡船,请了数位老船工,往来行人一律免费乘坐,大大方便了往来和尚、尼姑和香客及其他行人。1949年解放军渡江时,白石、白柳境内数万驻军和拉着大炮、驮着弹药箱的高大骡马,都是乘坐这两条义渡过河的,然后队伍上了晓礼庄的简易公路到达枞阳渡江点。
当时,义渡码头建在乌龟头和乌龟颈之间,是石溪渡口一重要遗址,它见证了往日的繁华和解放军渡江战役的部分历史。
五、黄石卧牛:
苍基山,古名黄石山,从浮山曲湖渡口向东望此山,形如一头水牛卧在石溪河畔,头北尾南,有头、有颈、有角、有脊、有足。头、颈、耳朵在今王姚庄和方夏庄之间,牛脊即该山之背,长约里许,姜滩庄为前足,莲花庄为后足,牛尾即通往石溪的大路。
登上黄石山,可参观放生庵,可礼拜宋复扬先生夫妇之墓;可远眺形如一条巨船的浮渡山。
六、二龙戏珠:
从石溪乘船而下,过了许家潭渡口,水面变阔,这就是獭栖湖,因旧时多水獭栖于此而得名。在湖的东面有一个孤岛兀立水中,岛上古时多生苎麻,为附近渔民提供了大量的织网的麻料,所以俗名“苎麻墩”。从远处看苎麻墩,就像一颗翠绿的宝珠,浮在湖面上;珠的南岸是亭子山,北岸是徐家山,形如两条龙。民国名士史大化对老友房秩五说,此地为风水宝地——二龙戏珠。房秩五暗暗记在心中,后来就于此处不远的史家束庄安葬了他的父母双亲。
七、阴安遗迹:
阴安,汉代县名,在今河南省清丰县,晋武帝时属顿丘郡。
史载,自汉代末年起,战争不断,尤其是西晋“八王之乱”,中原混战16年,接着匈奴贵族刘渊起兵称帝,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北人大量南迁,其中阴安县的官府、百姓,就迁到了今天的白柳、项铺两镇相邻的石溪、山河两村。民国年间,石溪、山河为一保,叫石山保。该地背靠大小柳峰山,前面隔石溪河与浮山相望,晋时为侨立阴安县城。在今山河村内有城隍庙、半边街、馆岗之遗址;在石溪村境内,古有民谣“章庄府、鲁庄县、黄家冲金銮殿”之说,遗迹有南门口庄、小街嘴、章庄、鲁庄、黄家冲,它们都在四山颈之下。王家章庄,原名章庄,元末明初王姓居民由徽州迁来时,在章庄之前加了“王家”二字,以存庄名历史。王家章庄前有井田,田角有一古井,村民王天贵曾淘此井,发现井圈上刻有“章”字,这就证明了章姓曾在此地居住,现在该庄全部都是王姓,过去的章姓因天灾人祸或逃亡他乡去了。
阴安故城值得一游,是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课堂,是考古的最佳场所。
八、孝子牌坊(遗址):
孝子牌坊是清代嘉庆皇帝表彰孝子疏自悦而建的。牌坊系徽派风格,约两层楼高,正面朝东,正中顶层刻有长方形石匾一块,竖刻“圣旨”二字,匾下石梁上横刻“孝子疏自悦”,字是从右到左的,字体均为楷书,阳刻。下面有三门,中门可走车马和八抬大轿,两侧可走行人;正门正面左右有一对石狮子,威武雄壮;背面门口有一对石鼓,倚靠在门柱两侧,狮和鼓下面均有石墩相托。牌坊共三层,层层两侧都有角衬,上雕着精美的图案。整个牌坊均系青石材料,由各种构件组装而成,严然浑为一体,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牌坊坐落在石溪上街口,左侧有一座油坊,油坊业主疏日运就是孝子疏自悦的五世孙。该牌坊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如今石狮子和部份构件尚存;它是石溪镇古文化的遗物之一,值得人们深思和遐想。
发展旅游业,打造旅游村
石溪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与浮山景区仅一河之隔,与白荡湖景区一水相通,发展旅游业前程似锦。再加上对外交通十分便捷,水路上可通庐江县境,下可达长江之域;陆路可通京台高速,规划中的S232公路穿村而过,该公路即将动工,建成后石溪交通将四通八达。选择旅游业,应是石溪村的首选。旅游业是无烟工厂,它可以促进餐饮业、旅馆业、养殖业、旅游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若与浮山白荡湖风景区挂钩,可以将石溪变成旅游食品(水产、疏果、糕点等)加工供应基地,可以变成旅游文化用品、纪念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同时,可将石溪义渡码头改造成游轮码头,将石溪景点加以改造美化,恢复水景,山头上多种经果树木,街边村头多栽花草,再搞一些游乐设施,办一批“农家乐”特色小吃店,对外加大宣传力度,何愁游客不来、村民不富?
当前,村两委要统一思想,下定决定,办旅游。可先请专业单位人士制定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对外招商引资,对内挖掘潜力,鼓励村民出力投资。同时号召走出石溪的老乡出谋划策,为故乡建设各作贡献。
如今,石溪美好乡村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愿她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枞阳大地旅游战线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