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新民,乳名大伢头,学名吉庆。1923年出生在安徽省枞阳县鸾凤乡(现仪山乡)一个贫农家庭,1932年入私塾读书,1941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文工队队员,师剧团演员,乡长,连政治指导员,区政治指导员,区委书记,营副政治教导员、教导员,团政治部主任等职。1953年4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光荣牺牲,时年仅30岁。
1941年春,钱新民在浮山中学读书时,参加了以反对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制造“皖南事变”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运动。国民党政府借口学生运动是“奸党闹校”,无理开除了钱新民等一批爱国学生。

当时,钱新民的表兄黄彬正率领一支抗日武装在三公山一带活动。钱新民决心投笔从戎,他和钱国庆等八位同学,于学校被包围搜捕的当天夜里,直奔三公山,参加了新四军。钱新民被分配在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文工队工作。不久,钱新民被派往七师政治部文化艺术学校深造,结业后,留七师大江剧团当演员。在此期间,他不仅刻苦钻研业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下连队教唱革命歌曲,编写墙报等。
1943年5月,钱新民奉命随中共桐庐县委组织部长陈定一来到地处敌、伪、顽包围之中的桐南地区,开辟桐南抗日根据地。时隔不久,在桐南地区建立了区、乡政权,钱新民(当时名叫钱吉庆)任鸾凤乡乡长。1944年6月,桐南抗日游击大队成立,钱新民任第一中队指导员。同年10月,桐南抗日游击大队第一中队调往贵西,钱新民随部队同调,任贵西第三区(又叫高岭区)政治指导员。1945年初,升任贵西第三区区委书记。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根据党中央指示,原在长江中游坚持抗日的新四军北撤,编入正规部队。钱新民随部队北上,担任连政治指导员。

1948年冬,钱新民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战斗中由于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被升任营副政治教导员。1949年4月渡江战役中,又被提升为营政治教导员。在吴淞口战斗中,钱新民所率领的第三营全体官兵英勇奋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嘉奖。
1950年2月,钱新民调任团政治部主任。同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最前线。在朝鲜前线近三年的艰苦生活和激烈的战火中,他视朝鲜的土地和人民如同祖国的土地和人民,表现了崇高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身先士卒,英勇战斗。

1953年4月20日,钱新民冒着敌人的炮火视察我军扼守的战略要地上甘岭时,不幸中弹牺牲,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朝鲜平康附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本文原载于《枞阳文史资料》第四辑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