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揣着忆念怀旧的心绪,我独自探访二十年未见的横埠河老街。
从横埠河老桥的西头入口,我的脚步踏入了老街的后街。后街口有几家店铺显得有点生机,店铺里的货物颇有时令的特色。
这百余米的后街巷道曾是柴火的交易市场。寒冬腊月,山里人用板车拉下来的干柴,一条龙摆开。有山草柴,有栗棵柴,有把柴。采购的人们根据自已的需要,一个劲地与刚站稳脚跟、头上还冒着热气的卖主讨价还价。两旁的油炸货摊正热气腾腾地等待着客人的到来。
后街柴市场的西头便是原横埠公社政府所在地。顺着往日的大门方位向西看去,已有一条小巷将原来的办公用房辟成两行,里面已住了一些人家。

来到原政府办公用房的左围墙,忆起这外面有一空场,是昔日的大米、五谷杂粮和米糠的交易场所。此时已竖起了几幢有些年份的楼房,往日的交易喧闹已在房檐下销声匿迹。
向前,步入中街。这是昔日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段。两边店铺林立,全是木板推门和门板推窗,门前均有石墩、石门槛,加上青石、花岗石铺设的路面,一条古街的容貌伴随着人声鼎沸的喧闹,将昔日的中街每天都扮演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沉甸的思绪遮挡不住我此时的视线。向南、向北极目投望。街道静得出奇,没有人言,也没有鸟语,两边的断壁残垣令人心酸。

沿着有些荒凉的街道,我向上街头走去,努力地寻找它依然存在的记忆痕迹。突然,“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充满沧桑的石雕字样映入眼帘,从字的由左到右顺序排列看,这个银行的设立应该是与共和国成立的年份相当。这个与岁月一起尘封的金融单位,我儿时的记忆里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迹,此刻,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该房子是两层砖结构,外墙依存着类似现代装修的硅藻泥。

在银行的斜对面,记忆中有个合作商店,销售人们生活的必需用品:锅、碗、瓢、盆、筷和糖、酒、盐、油、醋。是上街头的销售中心,与中街的供销站遥相呼应,给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们提供生活用品的销售。此时,我再也找不到它昔日的容颜。
沿着生长着零星杂草的街道,我回步中街。遥想当年,每天清晨油香飘逸、交易繁忙的中街热闹非凡,我的心境与此刻的街道一样寂寥而沉重。那焦黄的油条,那崩脆的五香卷,那肥大的油炸大饺……这些令人馋诞欲滴的老街点心,此刻回味心头,那种醉人的飘香此时已绕过老街的宁静、穿越我的记忆飘向远方。
那摊位上堆放着圆鼓肥胖的金黄生付条,令人记忆犹新。特别是令人品尝耐味绵长的横埠河臭豆干,更是令人生出津津乐道的赞誉。早上,坐在茶馆的人们总是拎上几块臭豆干包裹在油条里,茶客们一边咀嚼着美味,一边谈论着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这真是老街另一幅闲情逸致的风景。
在中街的西侧,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多年中存在着老街最大的售物中心一一横埠河供销站。在街道旁,我不禁凝望那几扇门板房门面,回想起当年它幽深的两道相对的柜台内摆放的那些丰富多采的货物。它还承担着方圆几十里数以万计人口的布匹、煤油、红糖等供应物品的销售。每逢过节,柜台外排着长队,在工作人员的维持下,人们手中拿着布票、油票、糖票,秩序井然地购回这些供应物品。此时,我仿佛看到那嵌着牡丹花和仙鹤的鲜艳夺目的布匹,闻到售货员在扯断布匹时飘过来的扑鼻的清香。
供销站的对面是一个集体合作饭店,虽然我没有品尝过那里的美味佳肴,但能猜想在那时,饭店工作人员一定会制作出具有老街特色的风味大餐。
饭店的左侧是当时承担肉蛋类交易的食品采购组。它采购农民们家里饲养的家禽蛋和成年生猪,加工后再卖出去。销售时,西、南两扇窗口分工明确,一扇是交钱取据,一扇是拿据取物。逢年过节,人们也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购买一定数量的肉蛋食品。
沉思回想中,我感到了春天的阳光从破损的屋檐上滴落的声响。这声音让我的眼前浮现出“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老街模样。那青碧光滑的石板飘悠着自由奔放的纹理,每一块石板均是一幅优美的图案,在雨水的洗涤中清新发亮,给老街呈上一幅古色十足的天然底色。
改革开放后的老街迎来了它的鼎盛时代。原来的供销社、合作商店、食品组相继解体,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品满街都有,小摊小贩串街走巷。物质交易丰富的横埠河街招引了东至周潭、西至金社、北至将军、南至老庄的方圆百里的八方来客。老街的商人们尽情地挥洒他们的经营热情。
随着1993年撤区并镇、并乡的行政区划的变革,原横埠乡政府的撤离和横埠开发区的兴起,老街的繁荣每况愈下。老街的商人们也奔向各地,充分地运用他们在老街获取的经营知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他们的才能。
此刻,宁静的街道竟然显得异常的空旷和寂寥,我的心里不禁浮现老街那沉浮的命运。
有资料显示,横埠河老街形成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乾隆盛世,是当时桐城东乡著名的八镇之一。西街房屋沿着后河傍水而建,对岸杨柳依依,风景优美,岸上有一个跑马场和牛集市。民国时期老街拥有四大出名的商铺,商号分别为万缘、大丰、玉泰和天昌,大街上拥有无数个小商摊点。横埠河老街历经清代、民国和新中国长达280余年。她书写了她的辉煌篇章。于今,她已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眼前的老街像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在故土孤伶地坚守着她苍老的岁月。她是多么需要人们的对她的保护和珍惜啊!
走出下街头,河边的那两棵幼小的柳树映入我的眼帘。在春天里,它们绽露出些许鹅黄的嫩叶。清风徐来,身姿舒展。也许,它们正在让春的气息飘向那静寂的街巷。
回到老桥桥头,我伫立许久。望着清澈流淌的横埠河的河水,心头涌起“逝者如斯夫”的惆怅。如今的老街虽然萧条而沉寂,但昔日老街的繁荣始终停驻心头。(田再联)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