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10月14日,桐庐县政府在白云区白石乡吴家祠堂山岗上,召开数万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盛况空前。该年水灾严重,政府组织生产自救,发放大量救济粮食。
1950年
全县分3批进行土改。调整为12个区(汤沟、义津、陈湖、白云、枞阳、官桥、破罡、横埠、高甸、安凤、老洲、红杨)、142个乡、3个镇。
1951年
更名为湖东县。截止4月底,全县支援“抗美援朝”捐款301亿元(旧人民币)、慰问袋10079条。5月1日,35万余人参加了“抗美援朝”和平签名运动。
1952年
动员干部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号召群众打“老虎”(即犯有贪污、浪费、官僚主义者),县委宣布“打小虎41只”。江堤冬修,5.4万人次上堤。
1953年
白荡闸竣工。县委就小岭、麒麟两区宣传不力,在完成统购统销任务中,干部作风粗暴,强迫命令,导致发生自杀事件通报全县。
1954年
首次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全县人口为505931人。因汤沟镇被洪水淹没,县委、县政府临时迁至义津镇。10月28日,县委决定县址设在枞阳镇。
1955年
湖东县改名枞阳县。全县调整为9个区(钱桥、安凤、枞阳、陈湖、老洲、横埠、白云、汤沟、义津),枞阳、汤沟两镇不变。开展肃清反革命分子运动,逮捕反革命分子324人。
1956年
湖东闸竣工。基本完成对私营工商业、小商贩以及个体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县由178乡调整为82乡。
1957年
桐枞公路通车。原普济圩农场经营管理的陈瑶湖划归枞阳县管理,原属枞阳县的元宝洲内河套,划归无为县管理。
1958年
钱桥区高丰圩浮夸亩产稻谷8000多公斤。开展整风反右运动,干部、职工、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计467人。实行了乡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化,撤销区建制,全县成立10个人民公社。
1959年
枞阳镇改名城关镇。枞阳县造船厂在芜湖江东船厂建造钢壳40马力柴油机轮船l艘,为县制第一艘机动船。县邮电系统实现了区区有总机、社社通电话、各大队均通邮的目标。
1960年
枞阳大闸竣工启用,枞阳、怀宁、桐城30多万亩农田受益。长凤、铁铜两条过江电话线架通。县境除江心洲外所有公社通车,公路总长366公里。
1961年
压缩城镇人口4.1万人,下放农村支援农业生产。中共枞阳县委整风办公室组织人员到农村,清理“共产风”,退赔了部分“一平二调”的财物。
1962年
铁铜公社从城关镇分出,直属于县;汤沟镇和大新公社分开,隶属汤沟区。停止执行“责任田”政策,并批判“单干风”。
1963年
施湾、鹿狮大队与无为牛埠、昆山、汪田等地发生竹木、水利纠纷,由省政府主持协议解决。恢复9个区,划分为45个公社、2个镇,下辖279个生产大队。
1964年
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574559人。钱桥区土纺土织(利用破旧棉絮作原料,通过人工浆洗、纺纱,再织成布匹)生产布匹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除。
1965年
县消防队成立,配消防车3部。
1966年
整修桐枞、枞庐、会(宫)夏(家嘴)、井(边)砖(桥)4条公路线。一大批教师被定为“牛鬼蛇神”,横遭迫害。县“红卫兵”代表赴北京,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泽东主席检阅。
1967年
学校、机关单位及部分农村相继成立“联总”、“联筹”造反组织,开展“夺权斗争”,直至发生武斗。
1968年
县人民武装部成立“军事管制领导小组”,对公、检、法实行军管。枞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各区、公社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县境共接收合肥、安庆、上海等下乡知青1400余名。
1969年
枞阳中学停办,6547部队进驻学校。被划为所谓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死不改诲的走资派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达2809人。陈湖区大山、永兴两队600余名群众发生械斗。
1970年
高等院校由招生考试制度改为推荐制,县内首批推荐30名“工农兵”大学生。县境下放职工6766人、接收外地下放人员1436人到农村落户。
1971年
台湾国民党飞机在麒麟、红杨公社空投反动传单。上海市知青700人、市民100人来县插队落户。10月,北埂至铜陵修建长江汽车轮渡码头。
1972年
年产5000吨水泥厂在山筹建。6月27日,麒麟公社团结圩兴修工地发生沉船事故,溺死14人。
1973年
燕山茶林场从周潭公社划出,成立施湾人民公社。11月13日,长河公社先后发生沉船事件3起,死11人。
1974年
安庆地区在陈洲江厂大队召开农村基层政治工作会议。县农业局技术干部姚友根参加农业专家组,到多哥传授杂交稻栽培技术。
1975年
官桥、龙桥、安凤、会宫、雨潭、高甸等公社组成官桥区,破罡、新开、松园等公社组成破罡区,城关镇石岭大队改为蔬菜大队。陈湖区七井、彭桥两大队因山场纠纷发生械斗。
1976年
桐枞公路铺浇柏油路面。10月9日,共青团员周香英因兴修水利塌方,为救他人献出了年轻生命,县委作出“向周香英学习”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