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撤销原11个区52个乡(镇),新建15个乡、12个镇。县委机关由上枞阳二大街迁址到下枞阳向阳经济开发区。
1993年
县委、县政府作出“种棉兴县”战略决策。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当年新增个体工商户1534户,新增私营经济30户。
1994年
铜(陵)安(庆)公路动工。陈瑶湖(花园)、横埠作为全县小集镇建设示范点,推进合(肥)铜(陵)公路沿线开发工作。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公款滥装住宅电话、无偿占用企业钱物和“小金库”的“三项清理”工作。枞阳县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
1995年
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实施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暂行奖励规定。
1996年
全县耕地第二轮承包工作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机关移址于湖滨路新建的县委、县政府综合办公楼,提出“科技兴县、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1997年
县直党政机关施行机构改革,由过去的54个调整为35个。县委、县政府召开企业改革动员大会,开始实施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
1998年
铜(陵)安(庆)公路竣工通车,横贯枞阳腹部。在全县党政机关、群团组织等单位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1999年
第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以直接选举方式进行,称为“海选”。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
2000年
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年底结束。开展乡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人员611人,大部分分流到中小学任教师。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958135人。
2001年
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管理,县财政专款拨付,银行、信用社发放制度。全面施行城镇职工医疗制度改革。
2002年
实施县直机构改革。县委设工作机构8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县政府设工作机构24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挂靠机构3个,派出机构1个。
2003年
全面展开抗击非典工作。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重新编制的《枞阳县城市总体规划》。
2004年
《枞阳县城市总体规划》获安庆市政府批准实施。在全县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枞阳县获国家级先进集体。
2005年
全县由27个乡镇、424个村、24个居委会,调整为22个乡镇、235个村、23个居委会。
2006年
安徽枞阳经济开发区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成为第五批省级开发区。
2007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式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百亿枞阳、十亿财政、全省进十强”目标,并启动实施二十项民生工程。隆重开展纪念建军80周年系列活动。
2008年
整修长江大堤堤顶公路、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建成湖滨广场、完成县医院病房大楼主体工程、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工建设黄镇图书馆等“十件实事工程”按预期目标完成。
2009年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体活动。枞阳县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实施方案出台,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2010年
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环莲花湖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县医院整体搬迁到银塘新区。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居住小区陆续兴建。成功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户籍人口98万人。
2011年
总投资1亿元的莲花湖公园建成开放。旗山公园一期工程主体完工。浮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验收。金山路景观整治成效明显,标志性景观大道初步成形。
2012年
连城西路、青山南路建成通车。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建成开放。老洲镇跻身全国改革发展试点镇。“枞阳媒鸭”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公务卡制度改革分步分类开展。创作编排全县首部大型黄梅戏《寸草心》并在省内外成功展演。
2013年
市场路、和煦路、浮山北路、白云南路建成通车。中医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投入使用。浮山镇跻身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浮山摩崖石刻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乡武术获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2014年
政府机构、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公共资源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启动实施。安庆至枞阳一级公路、池州长江大桥、800KV特高压输电工程开工建设。旗山汉武文化生态园成功创建4A景区。横埠镇、陈瑶湖镇跻身全国重点镇,麒麟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乡镇。
2015年
国务院批复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枞阳至安庆公交成功开通。杨市河大桥改造加固和枞桐路、铜安路大中修工程竣工。江堤堤顶水泥路面全线贯通。旗山、大方电子商务产业园投入运营。望龙湖湿地公园建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