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辉的革命生平
疏冠中(1905—1942),亦书“贯忠”。因在疏束氏行辈中为“仁”行,故其父命名为仁安。参加革命后化名苏拓夫、苏野村、王冠卿等。今枞阳县项铺镇石溪村人。出身贫苦,父亲疏国义在石溪街租居,以做豆腐为业。冠中少时,读过几年私塾,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1924年,房秩五先生在浮山创办了图书馆。由于他家和浮山只有一河之隔,且乘浮山华严寺义渡(免费)方便,因此他常到浮山图书馆看书,因而接触了一些进步书籍,如《新青年》杂志、《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等。
在进步书刊和当时的北伐战争形势的影响下,1926年秋,他与一些进步青年一道,到了当时革命中心——武昌,进了中共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接受了党的教育。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受党的指派,与章逐民、陈雪吾、朱锦铭、周新民等一道返回桐城东乡(今枞阳县的汤沟、横埠、白云、陈湖、浮山一带),从事建党和农运工作。
1928年1月底,在方家仓章家大屋建立了桐城县第一个党支部——桐城直属支部,归怀宁县委领导。章逐民当选为支部书记,陈雪吾任支委兼秘书,疏冠中任支部宣传委员。不久,冠中又在家乡创建了中共石溪特支。他被选为书记。是年春夏之交,桐城直属支部派到浮山中学的党员吴克正,先后在师生中秘密发展了党团员20余人,成立了浮山中学党团支部,书记为吴克正。11月,中共桐城区委成立,直属安徽省临委领导,疏冠中、周新民、吴克正、郑曰仁等为区委委员,章逐民当选为书记,陈雪吾为区委副书记。
1929年3月,在中共安徽省临委书记王步文的主持下,召开了桐城区委扩大会议,成立了“中共桐城县临时委员会”。8月,中共桐城临委宣布改为“中共桐城县委”,时章逐民卧病在床,县委由陈雪吾负责,冠中担任县委宣传委员。
1932年7月,中共省委决定桐城、庐江县委合并,成立桐庐县委,陈雪吾任书记,冠中任宣传部长,郑曰仁任秘书。8月县委机关由庐江盔头畈小学,迁至浮山会圣岩,交通站设在浮山中学。同年12月初,叛徒甘舍棠、张介良带领武装特务到浮中抓了二三十人,交通员王玉成也在其内,县委机关和浮中地下党遭到极大地破坏。是时冠中在家得到密报,正准备离家时,特务已至前门,他迅速从后门逃出,由许家潭过河到达了会宫,然后辗转到达了怀宁高河埠,与安庆、怀宁党组织取得联系。1933年他因在高河埠发动了农民进行“闹饥荒”的斗争,先后遭到国民党两次抓捕。第一次入狱,是组织上营救出来的;第二次是在安庆越狱的,逃到了铜陵。是时,上级决定冠中留在铜陵地区开辟工作,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嗣后,改任铜(陵)繁(昌)无(为)中心县委书记。1934年,县委组织部长叛变,冠中从地委回铜陵途中得知这一消息,急返地委处,时地委已经转移。在情况十分危急之际,他跑到青阳杨田沈村舅父家隐蔽下来。1935年,方志敏的红军先遣部队到了太平,在旌阳他与方志敏接上了组织关系。1938年7月1日,新四军军部由岩寺进驻泾县云岭后,冠中主动偕汪家骥去白果树村与中共皖南特委接上关系。回青阳后,积极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时任中共青阳县工委书记,负责领导“青阳县特别工作团”,开展救亡活动。1939年,冠中调皖南特委学习,结业后任中共泾(县)旌(德)太(平)中心县委书记。1940年一度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中,他在新四军炮兵连组织担架抢救伤员,中了敌人的炮弹,导致后来右胳膊致残。是时,他化装成敌兵伤员脱险,后辗转到了无为,与中共皖南特务书记李步新取得了联系。1941年,组织上派他到繁昌敌后开展抗日工作,任敌后繁昌县县委书记。1942年元月6日(一说7日),冠中在三山镇附近被国民党汪惠泉部队抓获。同年7月11日,在南陵八都何村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7岁。
在家乡的革命活动
冠中在家乡建立了中共石溪特支,有党员4人。为了启发人们的阶级觉悟,他组织从事宣传和联络工作,并自编歌曲,教青年歌唱。他家屋后是石溪河的圩区,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茭白草。枯水季节,他秘密地通知吴多全、吴炳年、邓宝光、许来昌等一帮小青年,各带镰刀到达圩心,割去一片茭草,开辟出一块场地,并将割下的茭白草靠在周边,围成了草墙,人在里面活动,岸上人们根本看不到。就在这个远离居民的地方,冠中大讲在武汉学到的革命真理和当时的革命形势。同时,他自编革命歌词,配上调子,教青年们歌唱。其中有一首歌,石溪老人员多全在文革期间还为我唱过,我当时还用本子记录了这首歌词。其歌词为:
“可恨军伐与豪绅,剥削我工农,手段真不轻:苛捐税,抽人丁,为他去牺牲。锣鼓重重响哎,诸位你听真,战胜他升官,战败他开心。从今以后阶级要认清呀,莫要跟他混!”
此外,他还在外来的农民中积极开展工作。当时的石溪镇一带属民团陶二甩的防区。陶二甩欲在石溪河拦河筑坝,架桥修路,直通浮山、义津。于是就利用淮北大批逃荒的难民修这条大埂。其时,他主动地帮助这些灾民烧大锅,利用工作之便,从中向他们宣传革命真理,积极开展农运工作。
这一时期,冠中常以贩卖黄烟为名,到处联络,到方家仓会章逐民,到孙畈会胡芳远,到浮山中学会吴克正、陈雪吾、郑曰仁等地下党员,交流开展农运工作情况。
郑曰仁是浮山中学国文教师,1928年入党,他常利用假日到冠中家中交谈,他俩推心置腹,谈得十分投机。冠中家贫,郑曰仁每次去他家,他都设法烧几个菜热情招待。曰仁在浮山中学办农民夜校,他组织石溪青年去听课;曰仁编《农民(目)》剧本,组织进步学生演出,他率领石溪农民到场观看。胡芳远组织农民200余人在浮山跑庄召开大会——斗争地主劣绅胡健周,郑曰仁率领浮中学生、疏冠中率领石溪青年参加会议,支持胡芳远的革命行动。当时,浮山地区的农民运动,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疏冠中在家乡先后参与策划了地下党抢夺孔城商团吴鸣录部枪支弹药、“五一”孔城工农学生大游行大示威、抢夺庐江民团枪支的暴动和欧家岭地区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皖中独立团等等革命活动。
继续战斗在皖南
青阳县有一个小集镇叫杨田埂,杨田埂附近有一个村庄叫里分沈村,疏冠中的舅父就住在这个庄上。舅父姓钱,雇农出身,是由江北老家迁过去的。冠中由铜陵逃出后,就在舅父家落了脚,时用名就是“苏拓夫”。其时舅父家很穷,家有舅母、表弟,生活无着,夏天搞鱼鳖泥鳅卖,冬天就靠卖柴度日。冠中来后,亦同舅父一道,参与捕鱼、打柴为业,勉强维持生活。在此期间,他因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就在庄上的一所小学里借报纸、书籍看,逐渐熟识了该校教师和部分大龄学生。该校校长沈先生,常常看到冠中坐在校门口石凳上看报纸,与其交谈后,觉得此人很有学问,问其来历,他说:“是江北过来逃荒的,现住在舅家,没事干,因此常来校看看报纸。”于是沈校长聘请他到校帮助改改学生大字和作文。一段时间后,校方发现他的毛笔字写得好,文章也改得好,得到师生们赏识。校长觉得他谈吐不凡,是个人才,于是又请他代四年级语文课,后来成为该校正式教员。他教学认真得法,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道德品质高尚、思想积极进步。晚上下自修后,他经常亲自送学生回家,同家长交流情况。因此学生和家长都亲近他,在群众中很有威望。不仅如此,他还与杨田埂周边的私塾先生沈兰春、进步知识分子李锦白、其他小学的青年教师许达抱、许英汉、陈方周、徐育英等,建立了良好关系,这些人(包括他的学生——后来的妻子洪涛)在他的引导下,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时期青阳县地下党的骨干。
1935年,方志敏的红军先遣队到了太平,有钱的人纷纷逃往大城市,沈校长跑到了安庆,许多不明真相的穷人也往大山里跑。国民党宣传说:“共产党、红军都是红眉毛绿眼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个个都是飞毛腿,一晚上就来了。……”弄得人心惶惶。针对这一情况,冠中对学生说:“同学们想想,说共产党红眉毛绿眼睛,那不是外国人吗?说他们杀人放火、共产共妻,那他们就不要生存了吗?”在他的循循诱导下,学生们安定下来,家长也受到了影响,再没有人瞎跑了。
为了用事实教育大家,他约了一位好奇心很强的青年教师,到太平去看红军。其实,他是去同方志敏接组织关系的。
一天早上,他携那位青年教师出发了,走了60里路,到了泾阳。快到达红军驻地时,他对那位教师说:“我走在前面,你走在后面,如我被抓,就你往回跑。”冠军走到哨兵面前,轻声说:“我来找方志敏接关系的,你先把我绑起来,后面有人跟着!”那位青年见状,吓得转身就往回跑。因为冠中是有影响的教师,当地群众80多人联名捺手锣、盖章,写了保状去保他。委派当地的甲长、保干事买了烟糖,带了大家捐献的银元和铜钞,到太平去保释。到了那里,他俩受到了红军优待,钱物退回,冠中随后回到了学校。
冠中接上组织关系后,还捎回了20多本书,有《朱德自传》、《活跃的延安》等等,他假说这些书是共产党压着他带回来的。这时间他与洪涛已建立爱情关系,因此他就住在洪涛家里。洪涛家是个独户庄子,后面山坡有一个山洞,带回来的书就放在山洞里,用竹杆空悬着,以防湿气侵害书籍。他对洪涛说:“这些书都是铲富济贫的好书,看了不要对外讲,如果有人看到了问,就说是拾到的。”这些书籍在学生中秘密传看,学校成了革命课堂。国民党督学来了就伪装一下,平时就读《世界知识》、高尔基、鲁迅的文章和革命红书,80多个学生受到了新思想新知识的熏陶,大家受到了革命思想教育,思想进步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有了新认识。
1939年之前,由于冠中的艰苦工作,在青阳县播下了革命的种子,创建了党的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转战敌后繁昌县
1941年元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事变中,疏冠中在新四军炮兵连组织担架队抢救伤员时不幸负伤,炮弹炸伤了他的右胳膊。由于战斗激烈,情况危急,无法就地治疗,组织上便要他化装成国民党伤兵,由地下党用担架抬送到青阳洪涛家疗养。因白色恐怖,政治环境恶劣,洪涛父母又将他转移到大山边下洪涛姨母家中,因其姨母家系单门独户,地处偏辟,便于隐蔽,比较安全。那时受客观条件限制,只能靠洪涛父亲在山中挖点中草药给他治疗。在洪涛父女及姨母的悉心照料下,伤口虽然愈合了,但胳膊却留下终身残疾。嗣后,冠中在万级岭找到了方向明,方系中共皖南抗日动员委员会巡视员,亦是与他同在事变中虎口脱险的。他俩商议后,冠中与洪涛决定到无为找新四军七师,重新投入战斗。1941年清明节前,冠中身背浅网和鱼篓,化装成打鱼的,以到江北扫墓为借口,从贵池毛坦过江。洪涛则女扮南装,充作卖大表纸的青年,从铜陵大通渡江。二人几经艰险周折,终于到达庐江矾山洪涛姐姐家汇合了。在那里他们找到了巢湖独立营营长赖正刚,再转赴无为找到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同年夏秋之交,党组织决定冠中任繁昌县敌后县委书记。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在斗争极其尖锐、情况错综复杂的繁昌县敌后坚持斗争,经常风餐露宿,历经艰险,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恢复和建立了繁昌敌后政权和党组织,开辟了敌后斗争的新战场,在繁昌抗战历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面对敌人枪口,大义凛然
1942年元月6、7日,正是“皖南事变”一周年,疏冠中(苏拓夫)不幸被敌人抓获。是时,他正在敌后鸭棚嘴庄开会,递步哨送来情报,说三山敌人下乡扫荡。当时是敌、伪、顽(指国军)同时出动,地下党不知道,以为只是一方面敌人。苏拓夫急从鸭棚嘴赶回一百步庄,给地下党程自立、赵西、方亮东、洪涛和一位地委交通员报信,途中遭遇了国民党汪惠泉的顽军,一个叛头指认了苏拓夫,说他是新四军的大头子。顽军立即将他捆绑起来,当场在屁股和大腿上戳了三刺刀,马上鲜血染湿了下半身。敌人把他带到头棚庄,又将其左耳割下四分之三挂了下来,鲜血直淋,群众都不忍目睹。当时一共抓了十几个人,苏拓夫说:“这些人都是老百姓,真正的新四军是我!”后来他们放了回来,苏被解到了南陵(时属繁昌县),后又被押到泾县。在泾县监狱,他遭到残无人道的审讯,以致双腿折断。但他信仰坚定。意志顽强,敌人什么也没得到。当时繁昌地下党负责人黄耀南对洪涛说:“你找一个熟人,去了解一下苏拓夫的情况,给他送点吃的。”洪涛接受任务后,就派小洲一名党员的父亲,送去香烟、芝麻锅巴粉和一点钱,就说是苏的亲戚来看他,他老母亲很伤心……。苏拓夫见了这个来人,对他说:“家里人不必难过,看来我不得回来了,不可能再见到老母亲了!……”回来的人说:“钱花了,锅巴粉没送进去。他关押的地方又脏又臭,酷刑折磨得已经是血肉模糊,身上衣服破烂不堪,惨不忍睹!”
1942年7月11日(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下午一点钟左右,国民党南陵城土顽押了四个民夫,用竹床将苏拓夫抬到敌人称之为“匪窝”的八都何村(该地是苏拓夫开辟的抗日据点之一,苏于此亲手建立了七八个党支部。)在村东边一块草坪上,敌人将他杀害。临刑时,他坚决不跪,面对敌人枪口昂首挺胸,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响后,他仰面朝天。今繁昌烈士纪念塔前的碑刻上有句云“苏拓夫面对敌人枪口,大义凛然!”这就是对烈士的真实写照。
苏拓夫英勇就义后,天上突然下起大雨,群众说这是“老天在哭”!时八都何村妇抗会主任杨有道用棺木将烈士遗体收殓。解放后,当地政府修建了烈士墓;杀害烈士的凶手邱氏弟兄,也在南陵被镇压。(文/疏获)
稿件来源:
|
编辑: 吴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