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的风水学众说风云,莫衷一是。但有明以来,麻溪吴氏出进士十四人,累官小至县吏大到副国级共139人,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代表人物有大明河南布政使(副省长)一介公;兵部尚书(大司马)蓟辽总督用先公;黄州知府叔度公;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长)大廷尉应琦公;翰林院编修应宾公及子道凝公(一介应宾和道凝,史称一门三进士)。文臣将帅,多占鳌头;闺阁才情,不让须眉。如应宾公长女吴令则、次女吴令仪(方以智母)侄孙女吴坤元等同为诗人,选本有诗存。此外,“麻溪吴氏三外孙,潘江以智和张英”,俱为一时之秀。潘江之母吴坤元相夫教子,是那个朝代的节妇范。潘江原名大璋、字蜀藻,晚年自号耐翁,人称“河野先生”。他一生著作颇丰,是明末清初“桐城文派”的奠基人。方以智是天才,十二岁著书立说,曾“接力东林”、“主盟复社”,是崇祯十三年进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张英是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母吴氏,麻溪吴应耀之女。近代史上,大学士张英和其子张廷玉并称“父子宰相”,名重一时。由此可见,麻溪吴氏不愧为名门望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各个层面,都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史称麻溪吴氏这段历史是“一本二枝,南北并荣”。而作为麻溪吴氏最杰出的外孙、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对外祖一门也是敬爱有加,除“让他三尺”这丁点事外,他在集吴氏谱序云:“麻溪吴氏于桐至四世枝派蕃衍,分为东西两股。东股则有方伯公(吴一介)官谕公(吴应宾)司马公(吴用先);其西股则有廷尉公(吴应琦)黄州公(吴叔度)。蝉联而起代著伟人。其以文章理学、经济事业,显赫当时,焜耀国史者,又皆有端方毅直,敦庞浑厚之德,以教训其子孙……故吾乡称德行者,必以麻溪吴氏为最。”后人认为,张英对麻溪吴氏的评价是中肯的,并不因为他是吴氏外孙而有所偏袒。 “昆仑一脉承天地,麻水千秋涨海江”这是安徽枞阳大儒吴荫祖老先生—也是本诗集的編撰者—为麻溪吴氏一世祖恩光公墓碑所撰的联句。这副对联极工整、大气,上联一个“承”字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吴氏家学历史人文的厚重,下联一个“涨”字,饱含了无尽的张力和哲理。海江大则大矣,但它的“大”是无数的溪流汇集而成的,既能证明海江无穷的后劲,也能体现溪流的奉献精神。这副对联中的“承”“涨”二字,是神来之笔,令人敬佩;而先生以八十一岁高龄,穷二十余年努力锲而不舍,在浩瀚的史料中搜集整理《枞阳麻溪历代诗词选》,这种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则更令我感动不已!这部诗选收入明清以来(含唐左台少微公祖)共122人、诗词联曲共1000余首。主要作者附有传略或简介,相当于一部《宋诗鉴赏辞典》;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她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承传意义重大。考虑荫祖老先生年事已高,文本中新旧字繁简字和异体字混杂,打字社也有一定的难度,故尔由我修正、简评并录入文本分期在博客发布,求得电子版后再择机出纸质书。我也是奔七之年了,在老先生的治学精神感召下,协助他完善此工程,聊表后学赤诚之心,这也是有生之年的一大幸事。是为序。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