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的我,难得看上一场露天电影。那时农村落后贫穷,物质贫乏,让人饥肠辘辘,精神匮乏,思想难以寄托。许多地方还没通电,一天劳作之后,人们便很早上床休息了。唯一能够让大家兴奋的便是流动电影,就是在生产队的稻床上栽上两根竹篙子,在篙子拉上白色银幕布。

那时,每逢电影队来时,全村都沸腾了。看露天电影成了全村男女老少的一个集体活动。各家各户定会早早吃完晚饭,带上板凳,到村头生产队的稻场上,早早等待电影的开场。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知道哪个村放电影,十里八村的人都会赶来。来的晚的,或者个子小的,就只能坐在父亲的脖子上,或爬上草垛子才能看到银幕。
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在生产队的稻场上,兴奋地跑前跑后,捉迷藏。电影开映后,我调皮地爬到小树上看银幕,记得那时一部影片《车轮滚滚》,我看了多遍,电影情节,能背得出来,还乐此不疲。我模仿电影里儿童团的团员,硬要父亲给我做了一把红缨枪。一次,看电影时和小伙伴捉“特务”,我小心地用红缨枪把一个“特务”打哭了,父亲知道后,还狠狠打了我一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家乡枞阳老洲镇,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那时电影也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不再是战斗片了。记得一部《少林寺》,我百看不厌,冬天,外面寒气袭人,月亮照耀下的小河,闪着银白色寒光。因为天冷看过的原因,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到十里路远的邻村再看一遍。本来我也不打算去看了,可邻居家来了亲戚阿芳,她可是个超级电影迷,她一个人又不敢去,我便自告奋勇地去陪她去看。我们跨过了一条条小河,走过一段段窄窄的田埂路。到达时,正赶上电影开场。那晚,在阿芳柔柔的话语中,我了解阿芳在家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洗衣、做饭等家务活都会干。因为她是女孩子,为防止别的男孩子欺负她,我左右不离开她半步,我俨然成了一个“护花使者”。这样,迎来不少看电影的大人叽叽喳喳的议论声:谈恋爱呢!恰逢此时,电影中那首荡气回肠的主题曲《牧羊曲》飘来,我和阿芳都羞红了脸,她下意识拉紧了我的手。
回来时,天空中飘起雪花。夜色下,田野、小河、房屋都沉浸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室外万籁俱寂,都能听到彼此的心跳声,等我们回到家,都成了雪人。
三十年时光流去,现在坐在家里就能看电影、电视。不知那个雪天和我一道看电影的阿芳,如今生活可好吗?(陈之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