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阮鹗墓石刻省内少见

时间:2020-11-25 16:29:51

  王乐群

    枞阳县࠙藕山西北麓的“黄龙出洞地”,有一座占地面积近四千平方米的墓地。整个墓地,从前往后,由牌坊、墓表碑、神道碑、华表、神道及其石雕像、拜台、祭台、坟冢、墓圹、墓后碑等部分组成,因势造形,因形起势,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

  进入神门,可见牌坊一座,石质青润,四柱三门冲天式,下以抱鼓石支撑,上饰以瑞兽,楼间镂雕祥龙雄狮、珍禽奇卉等图案,既东西对称,又南北统一;既追求整体的和谐,又讲究单个的生动;坚固厚实,庄重宏伟,设计巧妙,工艺精湛。

  牌坊向前,有青石质墓表碑四通,耸立左右,由碑额、碑身、碑座组成,半园形碑额之上装饰着螭龙图案。白石质神道碑二通,分立左右,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碑座精制成昂首的乌龟形状。汉白玉质华表一对,矗立两旁,由柱础、石柱、云翘、承露盘、蹲兽组成。八边形须弥状柱础,中凿窝臼;高高的石柱,满身祥云纹环绕;顶端横插花朵状云翘,承露盘之上装饰蹲兽,其名曰“犼”,有守望习性,雕琢得神气活现。亭亭玉立、造型精美的华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广告股票短线好还是长线好,短线大牛在线诊股.股票短线好还是长线好,股票行情预测.^^股票短线好还是长线好,3秒知涨跌.

  走过神道,三道拜台平坦,长条形青石铺设。祭台高高筑起,青石叠垒而成,左右两边有小型蹲狮石柱。三座坟冢隆起,正中圆形坟冢居上,弧形石条叠涩六层,左、右长方形坟冢居下,长条石叠涩五层,三座坟冢石条的边端,皆装饰覆莲瓣纹一周,上皆安置宝顶。墓圹呈“U”形,青石板叠砌,上层石板凿造精细,间以小型莲花柱相连。每个冢后立墓碑一通,因风化严重,文字已难以辨识。清光绪己亥续修的竹林堂版《阮氏宗谱》载,从左到右安葬的人物分别是:阮鹏(阮鹗哥哥)、阮廷瓒(阮鹗父亲)和阮鹗。这种葬制,符合中国古代营造墓地“左昭右穆”辈次排列的行为规则。

  在华表与拜台之间的长16.3米、宽19.2米的神道两边,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一组东西相对、每边6件、共计12件大型石刻造型组成的石雕群像:

  石羊,高1.05米,宽1.4米,厚0.22米。作跪伏状。前腿后屈,后腿前伸,双角后贴,胡须下垂,鼻孔凸显,口型微闭,羊头扬起,两眼凝视前方,神情静穆庄重,呈现出一种悲伤的神态,似乎在为其主人死去而默默地流泪哭泣。

  石麒麟,高1.65米,宽0.8米,厚0.28米。一公一母,蹲坐两旁,后腿用力蹬地,前腿一足踏地,一足腾空跃起,真可谓动感十足。形如虎豹,头若雄师,大嘴獠牙,眼睛圆瞪,鼻孔怒张,双耳紧贴脑门。麒麟所显现出的一副凶猛狰狞恐怖的神态,看似时时刻刻都在提高警惕为主人镇守着墓地的一切,给人以震慑之感,其实则构成了悲壮肃穆静默致哀、悼念死者的浓郁气氛。

  石象,高1.45米,宽2.1米,厚0.35米。呈站立状,长鼻翻卷,象牙外露,双眼睁开,四肢均匀,粗壮有力,躯体肥硕敦突,尾巴紧缩臀部,体现了博大坚实的气魄和朴素又冼练的艺术特点,呈现出了一种宁静雅逸的自然形态和伤悲神态。这种静逸的形态,是儒家所讲的中和、适合、刚刚好,多一点过,少一点不及的一种状态,充分对显示出后人对儒生阮鹗的敬仰。“象”又有着表彰正直不阿和能默识人之是非曲直之寓意,这样的话,既反映了阮鹗处事为人的操守,又表达阮氏后人对皇帝明辨事非,为阮鹗平反昭雪的感恩。同时,象与祥偕音,象征吉祥。因此,阮鹗墓石象的伤悲的神态,不仅仅表达了哀悼的情绪,也是阮氏后人表达了࠙�山阮氏家族子孙满堂、诗书传家、代代相传、兴旺发达的愿望。

  石马,高2米,宽1.15米,厚0.4米,呈站立状。昂首而立,双目前视,头套络环,缰绳搭背,背有马鞍,垫褥垂腹,满刻花纹,马尾下垂,鬃毛浓密,四腿匀称坚实,肌肉感强,作用力踏地状,呈现出跃跃欲腾的动态美。石马两耳竖起,额宽适中,两眼微微睁开,鼻翼弛张有度,唇部厚翻下翘,这些外露形态,表达出了马的悲伤情绪,表现出了马沉浸在沉痛的悲伤之中。

  石人有武将和文臣之分,均呈站立状。武将,高2.40米,宽1.15米,厚0.3米,顶带头盔,身着胄装,脚踏长靴,单手叉腰,垂目敛神,威严庄重,但缺乏威武凶猛或咄咄逼人的气魄。文臣,高2.31米,宽0.75米,厚0.4米,头戴软帽,身着朝服,双手合交于胸前,紧握牙笏,面容苍劲,凝目沉思,目光略显凝重,一副温良恭俭让的状态。石人表情比较传神,个性特征和容貌特点毕现,表露出了人格化和情感化的艺术特征。石人皆以臣服的姿态出现,静默无语,含悲忍泪,为死者守护着墓地,呈现出了既为其主人的离去而感到悲伤,又小心翼翼侍奉着主人怕他受到惊吓的神态。

  阮鹗等三人墓,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坐落在面对白荡湖、三面环绕青山的空地之上,内含悲情的汉白玉质石雕群像、华表和墓冢,产于本地的青灰色墓表碑、神道碑、墓后碑、墓圹和石柱等,与湖水相互协调、与周围的青山相互陪衬,在色调性状类型上,白色、青灰色和蓝色均属于冷色调,这给人以冷静、平和、自然、深沉和静谧的感觉,形成了一种完整而又统一的无声却有悲情的独特气氛。

  墓地上的明代石刻,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价值颇高,安徽省内少见。神道两边的12件用整块汉白质石料雕琢而成的石雕群像,用料考究,体积硕大,集线刻、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于一体,技艺高超,精雕细琢,刀法复杂细腻,造型生动,神态逼真,是一个集人工之力、自然之力、历史之力共同雕塑的一尊尊精美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定名为“阮鹗墓石刻”,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阮鹗(1509-1567),字应荐,号峰。明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明嘉靖时期剿倭名将,明桐城理学先导者之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学副史、右佥都御史、浙江巡抚、福建巡抚等职。

  阮鹗在浙江、福建为官期间,正是倭祸日炽之时,他驰骋于当时抗倭斗争最激烈的浙江、福建战场,奋勇剿倭,在指挥并参与浙江杭州、绍兴、台州、乌镇、皂林、桐乡、仙居、梁庄、平湖、宁波、舟山,福建漳州、福宁、吉阳、阳崎、长乐、闽安、蓑衣山等地对倭寇的作战中,“小战则小胜,大战则大胜”,屡建奇功,战绩卓著,重创倭寇。明陈继儒(号眉公)称:“阮公(阮鹗)儒将也,抗倭之功非胡总督(浙江总督胡宗宪)比也。”(陈眉公《�峰阮中丞外传》,《陈眉公先生全集》卷三十八)

  明隆庆元年(1567),阮鹗“因疾而卒”。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神宗下《谕祭文》以宣其功,钦赐祭葬以彰其功义德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