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记忆:“打短工”

时间:2020-11-30 09:58:01

  “打工”,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普遍存在的就业方式。它是指通过受雇于人,替别人干活得到一定的报酬,多指农村人背井离乡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去工作。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有一种用工方式叫“打短工”,与当下打工的意思则完全不同,五十岁以下的人可能知道的很少。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年方十五六岁时,已然是种田的老把式了,虽然身形单薄力不如人,但各种农活都已是驾轻就熟。帮人打短工也是常事。

  那年月农村建房子,砌墙用的是自制的土坯砖,我们本地称为“土墼”。每家要建房子,一到秋收完毕,生产队都会同意提供一块熟田给需要建房的农户,翻耕熟土,用两条牛轮番踩泥巴,等泥巴有了很大粘性时,也即成了“熟泥”时,便用木制模具制成土坯砖,晾晒干了再码成跺,等到更闲些的时候便可砌墙造屋。

  每一家制土砖,都要请乡邻劳力帮忙,这成了一件约定俗成的平常事。但给人帮忙打几天短工是从来没有报酬的,起早摸黑干苦活重活三餐管喝管吃是必须的,下午的劳动间隙,还有一餐“下午茶”,俗称“打尖”,大多是鸡汤泡炒米或泡锅粑,老母鸡汤的香味和锅粑的米香味溶合在一起,妙不可言,那真是顶极的美味。如今是再也吃不到那样的好东西了,正宗的土鸡和柴锅锅粑,没有任何污染的食材原料,当下哪里还能寻得到?彼时民间有句俗语:“打短工不要钱,不孬似过小年”,就是对打短工伙食标准的真实描述。当然,再好的伙食也是当时的标准,与现在的生活质量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谁家都有求人的时候,打短工相互帮衬,大家都是很卖力的,主家也会倾其所有,好酒(所谓好酒也就是山芋干酿的散装酒)好菜好饭伺候着。所以,年轻人都愿意做这事,因为那个年月太缺好吃的东西,平时荤腥都少见,人的嘴太馋了,年轻人最不缺的大概也只剩下一点力气。

  不过打土坯的活不单单是玩力气,弯腰抹泥,用拳掌夯实模具,还要高效率,那一起一伏地弯腰蹲着干活,一天下来你会感觉腰已断了,所以再好的把式也必须轮换着来干。

  建房的时候,墙体砌高了,土坯砖是没有吊篮传送的,而是在地面由人用双手把土砖抛到空中适当位置让砖匠一伸手就可以顺势轻轻接得住,然后码墙。这不但是力气活,更是一门技术活,仅仅靠蛮力是不行的,二三十斤的土砖,得用巧劲一抛就到位。这种活儿让年轻人感觉够刺激,潇洒带劲有点爷们的样子。当然,等到墙垛收顶,甩不上去了,就用箩筐吊上去。那会儿,正青春年少的我,好胜心也不比人差,虽然身板单薄,却也练得一手好功夫,经常喜欢干这种差事,乐在其中。

  最苦的一次打短工,记得是帮堂叔家到枞阳井边大山里挑柴禾。我堂兄的丈母娘家住井边大山里,家有山林,柴禾充足。我们那里草皮都刨光了,就是奇缺柴火。两地相隔40多里,且从山下到山顶一上一下又是十四华里山路,来回一趟有九十多华里的路程。天不亮动身,直到晚上看不清路才到家。记得离家还有大约十里地的时候,一担柴禾在肩上已经变成一座大山,每挪一步都非常吃力。这是一次不光拼力气更是拼体力消耗的高强度劳动,到后来真的是精疲力竭,两条腿如灌了铅一般地沉重。这长途加山路的负重,比到大圩田来回跑二十里挑一担稻把苦得多了。四十多年前的事情,至今每每想起来,还令人发怵。

  想起几十年前的往事,顺手记之。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大事被失忆了,但芥末些微小事,总是可以记下来的罢。

  来源:文乡枞阳

  作者简介

  杨亮生安徽枞阳人

  原枞阳三中校长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