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老城的庙巷里和通天里

时间:2020-11-30 14:55:18

  枞阳老城有条正大街,靠近十字路口的地方有一条小巷叫庙巷里。从庙巷里出来沿正大街是些旧时的建筑,都是连在一起的整齐青砖二层木楼。楼里有木楼梯、木楼板、顶上有半层开天窗的阁楼。沿街有五金交电化工,日用百货店,食品和供销合作社一溜商业店铺。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从五交化这边上楼爬上阁楼沿着黑暗的通道一直走到供销社,再沿楼梯下来。有时候中间的门锁了就沿路返回。庙巷里的街道很窄,在巷子的中间有个十字道口,南北通正大街和凤凰山路,东西通凤凰岭和老城射蛟台。在庙巷里有三口老井,如只有王家大屋旁的一口水井还在用。

  很久很久以前,庙巷里也是一个繁华的街市,每逢城隍庙会更是人山人海。现在巷子清静了,沿着庙巷里的街道走过,麻石条铺就的街道会响起清越的足音。下雨的时候,那雨水顺着街道两旁明清建筑的屋檐滴下,在路面的麻石条上会溅起美丽的雨花。

  庙巷里的名字缘于达观山下陶公祠旁的城隍庙。城隍庙的建筑遗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因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淹没了湖东县府所在地的汤沟,迫使县政府搬迁到现在的枞阳镇。建政府大院时需要建材,便折了城隍庙。只剩下城隍庙前的一个大铁香炉孤零零地遗落在建好的楼房旁边。到八十年代中叶在盛世收藏的热浪中香炉被不法之徒所占。城隍庙是建于何年何月在枞阳县志上没有记载,而记事的老年人也说不清楚城隍庙的规模,只是说城隍庙很大很大。

  百度搜索铁香炉盛于明清,那么枞阳的城隍庙应早于明清。而城隍庙是一城之守护,则为县衙所属。陶公祠曾是枞阳县令陶侃的府衙,后来的历史中是否也以陶公祠为府衙呢?古制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必有城隍庙。而古枞阳本就是蒲城,南临达观山,北接枞川河,东西城门。城隍老爷是冥界的地方官,县老爷是阳间的地方官,所以有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能设有官方的城隍庙,即左城隍右县衙。

  观现今世上之遗存的城隍庙,省城合肥的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佑三年(1051)后建于光绪五年(1879),大殿高五丈余,殿顶有锡葫芦,戏楼高约三米,庙前旗杆矗立,山门石狮相对。山门三间,左右耳房配殿,大殿前有铁香炉一座。城隍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厢房有城隍夫人。两旁配殿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十殿阎王、十八司并有阴司刑狱等等。

  在明朝初年的时候,由于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曾出生在土地庙里,对寺庙有一种如亲人般的情感,所以对土地菩萨和城隍菩萨极为崇敬。洪武元年(1368)太祖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

  我们没有见过枞阳城隍庙的辉煌,但从庙巷里街的残存记忆和老年人的叙说也能领略到一些那时的繁华。每逢正月十五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的城隍夫人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祀,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那年那月那日的每一次城隍庙会的锣鼓喧嚣和县衙升堂时的威武庄严。所以枞阳的居民都记得城隍庙前的街巷叫庙巷里。而后来,在清朝的时候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时候,另一个名字渐渐替代了庙巷里,虽然城隍庙还在,城隍庙的庙会还继续着,这个名字叫通天里。

  通天的名词解释为:“上通于天的本领,比喻本领极大。”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通天里的意思,本来我也只能靠臆想去领会通天里。在达观山射蛟台畔曾经有外国人的天主教堂,是否通天里意为通往天主堂的小巷呢?和城隍庙一样,人们把通往城隍庙的街巷叫做庙巷里。没有人能解释清楚这些,只到有一天,一位在庙巷里水井边住的王姓的老爹和我谈起了通天里的大概故事。

  还是在枞阳县政府从汤沟迁来枞阳,枞阳县大规模地拆建的时候。在庙巷里街中段靠西建筑中有童家大院,著名的抗联英雄童长荣的祖居就在那里。有王家大屋,有张家祖宅……。都被县里征用拆建成了枞阳县五金百货公司。在今天五交化的楼址上有一幢张家的祖屋,在祖屋的门楣上写着通天里三个大字。至于为什么在张家的祖屋门楣上写着通天里,王老爹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时过境迁,而张家祖屋的后人也不知迁往何地了。

  借与百度和桐城的历史,因为枞阳在唐以后至清未和民国县属桐城。在桐城张姓的历史上能上达通天的人有许多,明时的张淳,以诉讼上达通天,人称张一包。明时的梅琳,即后来的梅琳张氏,梅琳之父梅继祖,明开国之臣,亦可上达通天。只是这些张姓都是明朝逸事。而只有张淳之后,清朝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三朝宰辅,三代行走南书房,得尽荣华尊誉。可以上达通天。是否是他们让张家在枞阳的老城,昔时陶侃惜阴爱民之地,城隍庙前的庙巷里置有房屋取名通天里,以获取民间政迹和善恶,能人异事上达通天为君而恤民呢?

  往事如烟,我们不能再次地回归历史去探索那些曾经,而有记忆的老年人也渐渐地少了。对于一段历史,一段曾经留下的痕迹记忆,我们也只能在叹息和无奈里零零落落地写几行道听途说罢了。

  注:图片来源于作者拍摄。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