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方言俗语的寿命不长,屈指算来,刚好到了花甲的年龄。
据说,首创1958年的粮食放卫星应当是安徽省的枞阳县。那年盛夏,早稻收割在望。省委领导到枞阳检查早稻生产情况,县委摸底后遂将钱桥区高丰农业社的唐圩早稻栽植片区作为省里的检查点。
后来,省里领导来到唐圩,见早稻长势确实是好,稻棵粗壮,籽粒饱满,稻穗像狼尾巴一样,便确定这里为全省早稻示范田,待收割时通知省里,由领导及宣传舆论部门监督,看看一亩到底能收多少斤。
为了“示范田”起到示范作用,地方领导便采取并棵、移栽的办法,将其它田里的稻棵移栽到这一个田里。一切准备妥当,只等开镰收割。
收割这天,省、市(地区)、县各级领导,媒体、科研机关的人员聚集枞阳来到钱桥唐圩的示范田。近百名青壮年劳动力边割、边脱粒、边过称、边记录,最后一算,亩产是一万六千二百二十七斤。一亩田的面积哪能收到一万多斤的稻谷,对这件事情最清楚不过的是周围村庄里的人民群众了。收割之前不仅并棵、移栽,就是在收割后过称时,前面的社员挑稻称过,在稻场转一圈接着再过称,如此反复,才达到这个数量。
从此,“一万六”这个数字便成为当地社员茶余饭后的谈资。每当有人自吹自擂或吹捧他人家里有钱、有粮时,总会有人讥讽、嘲弄说:晓得你有哦,你有一万六。
大话、空话害死人。很寻常的三个字,从中可窥见历史的真实,铭记乡史,当得到警示。这句话在人们口语对话时,经常运用。如:
甲:你这次拿不少奖金,是吧!
乙:拿到一万六。
甲:小明子,这次高考达线了吗?
乙:他能达线?达到一万六。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