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川寻梦之辅仁之光

时间:2020-12-21 16:30:20

  亭寄达观物外情,依稀犹听读书声。

  名山同与名人在,千载风光仰古城。

  ——吴朝晴(当代)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但往往她会在某一个节点沉淀些什么,作为历史发展变迁的座标,见证着人世的沧海桑田。

  2013年4月,中华吟诵协会的一位年轻博士带着几个研究生绕中国跑了一圈,甚至远赴台湾,然后一路风尘仆仆的来到枞阳,他们跑遍中国才发现,现在流传在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法,竟然是“桐城派”最后一位大师、枞阳人吴汝纶传播的。越过吴汝纶,当我们把历史的视线聚集到400多年前的枞阳镇,或许正好看到辅仁会馆书声朗朗的情景。

  明朝的枞阳虽然已经隶属桐城县,但上码头老城区一直还是文化、商业中心。因为通江达海,与商贸发达、思想活跃的江浙地区一衣带水,相互交融,又同在明朝两京之一的南京都市圈,地域文化上枞阳和南京应该属于同一个板块,所以学风渐盛,学馆书社林立。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赵鸿赐、童自澄和方学渐开办的“陋巷会”、“辅仁会馆”、“桐川会馆”,赵鸿赐、童自澄和方学渐以布衣振风教,引领风尚,被尊称为“桐川三老”。

  辅仁会馆的创立者童自澄,字定夫,人称静斋先生,生于公元1529年。他喜欢四处游说,广交思想异端的有识之士,对当时新兴的东南江浙一带的泰州学派十分推崇。

  泰州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以王艮等人为代表,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对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产生了重大影响。

  于是,童自澄效法王艮,最初结社于永利寺的古道巷,以“良知”为宗,每月召开三次学术讨论会,前后历二十余年。万历二十一年,在许多文人学子的捐助下,童自澄把书社迁移到达观山南麓射蛟台下,这就是辅仁会馆。

  辅仁会馆开创了枞阳学术思想研究的先河,与后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罗近溪、邹东郭、冯少虚、吕新吾、顾宪成、高攀龙等往来密切,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流学者,学术交流异常活跃,成为当时思想界的高端论坛。

  事实上,在辅仁会馆的影响下,此后枞阳形成了煌煌十几个文化大家族,譬如方以智、方苞家族,左光斗家族,吴应宾家族,钱澄之家族,何如宠家族,刘大櫆家族,姚鼐家族等等。他们把易学与科学相结合、文学与哲学相促进、中学与西学相会通、考据学与义理学兼用、实学与玄学兼顾,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中国文化的家族式贡献,全国罕见。

  于是,在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桐城派”的崛起就有着某种历史的必然。

  这些文化家族传人后来遍及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张,直到当代。虽然他们

  如散落的群星四处闪烁,但无论本家或外族,无论出生、生活、成名于何处,文化谱系关系都绕不开童自澄,都绕不开辅仁会馆。

 

  就像岳麓书院影响过整个中国一样,辅仁会馆在中国的文化江河中虽然算不上一座丰碑,但至少是一道壮丽的风景,而对枞阳文化来说,它无疑是一个座标,把枞阳指向了文化昌盛的乡邦。

  当我们把目光投放到这些巷陌深处,时光凝固成阴冷灰暗的色调,辅仁会馆的光芒已经无可奈何的熄灭了,但它只要还在我们的梦里时时闪现,至少在我们的心里就不会熄灭,因为,从这里走出去的桐城派,毕竟代表过一个时代。

  在这样的巷子里走一走,我们依稀听到了当年那朗朗的书声……(王建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