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洲。
峰色晴开天柱晓,涛声夜送海门秋。
随班坐听趋衙鼓,出郭看收下网钩。
君过枞阳劳借问,射蛟台畔北山楼。
——钱澄之(明)
还是让我们的目光再次回到这座老城吧。
枞阳上码头老城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除了不少的现实原因,更多的还是因为它是一座记忆宝库。从西汉直至明清,它为我们留下了汉武帝射蛟台、陶侃洗墨池、王安石钓鱼台、黄庭坚读书处、童自澄辅仁会馆、钱澄之北山楼、安徽第一所女子新学倪家大屋等等众多的文化记忆,如果我们把这些记忆节点串联起来,正好是一部厚重的枞阳历史,它们无不隐含着某种文化的密码和梦想。
据说,早年的枞阳老城是有城墙的,很久以前就称作市。城墙依山势水形建造,西门位于连城湖的黄花桥附近,东门在四望亭脚下与今天的“枞川商贸城”之间,南水北山,居民千余家。城内著名的园林楼阁有钱澄之的“北山楼”,易谦的“金茎楼”,钱源启的“苏山”。
当年教育家李光炯先生在向朋友推荐枞阳文化胜迹的时候,着重提到了“北山楼”,能让他如此看重的原因,不仅因为北山楼有绝壁流泉,枯树怪石的闲逸景致,更因为北山楼有着振聋发聩的文化影响。
明末清初之际,动乱激荡的社会用一种极端的血腥暴力击沉了一大片文艺心灵,翻遍这一段中国历史,很难找出几个成就非凡、令人敬慕叹服的诗人。而钱澄之似乎是一个例外,虽然生逢乱世,历经劫难,但他依然为倾覆的庙堂忧心烈烈,为黯淡的文坛扼腕叹息,一生创作了270多万字的诗歌文章,被后世学者誉为“诗史”,堪与李白、杜甫齐名。他的易学研究也成为中国哲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1668年的秋天,因家里遭遇重大变故,钱澄之不得不离开石矶麦园老家,来到枞阳古镇。在朋友的资助下,钱澄之从一姓陈的商人手中买下了一幢旧楼。虽是旧楼,但稍加修整,居然风物境界大异,楼前是“渚白沙青,雾涌潮光”,楼后是“新绿如染,泉奔有声”,萝薜掩映中恍如神仙洞府,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文人雅士。金茎楼的主人易谦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画家和诗人,年轻时就曾师承钱澄之,日日追随左右,在北山楼作画放歌。
钱澄之一面在北山楼交友授徒,一面著易作诗,他的易学、诗学两书大多就是在北山楼创作而成。北山楼因钱澄之而闻名遐迩,枞阳城因北山楼而名重一时。此后直到钱澄之去世很长一段时间,文人学子还常来枞阳登楼凭吊。
钱澄之住在北山楼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弟子门生薪火相传,少年时代的方苞在枞阳求学,就得益于易谦的教诲,最终成为桐城派的实际创始人。
北山楼在万竹千松之下,芦花浅水之滩究竟屹立了多少年,我们不得而知,就当它连同钱澄之经历的那些苦难和悲壮一起被时间冷冻吧,假如有一天它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北山楼的歌声一定是最为精彩,最富人文情怀的时代乐章。(王建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