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桂林方”新考

时间:2020-12-22 15:24:29

  一、“桂林方”原叫“凤仪方”。

  南宋末年,天下大乱,北方的金向南方步步紧逼。四海鼎沸,百姓流离失所。中国古代但凡战乱,都有个特点:仗是从北方往南方打,人是从北方往南方逃。大至帝王,小到黎民,鲜有例外。宋朝的都城从开封一路南迁,偏安临安。到了后来,实在无处藏身,帝王的銮驾甚至“迁”到了海上。所谓京都,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一艘海中四处漂流的小木船。

  乱世中的方家也四处飘荡,“由广信(今江西上饶)迁鄱阳,由鄱阳迁徽之休宁”(见方氏家谱)。宋末,方家始祖方德益,“迁池之池口,元初,又迁安庆桐城凤仪坊。”

  当战乱中的流民由北迁南的时候,方家的迁徙路线恰恰相反,由南而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怪的现象。奇怪的现象在方德益身上还有很多,比如说,世乱财散,而方德益却囊橐丰盈。到桐城后,他建桐溪桥,让学宫路,颇热衷于公益。

  方德益占籍桐城,住凤仪坊北(见家谱《方节女传》)。凤仪坊一带古称凤仪里,方家因地为名,称“凤仪方氏”。

  凤仪方氏传到六世,方家离开了凤仪坊,另建“断事坊”。方氏改称“桂林方氏”。家谱《方懋列传》说:

  自勉(方懋字自勉)五子,有“五龙”之目。已而仲氏佑成进士,季氏瓘举于乡,自勉五十一而卒。至成化元年,以佑贵,敕赠四川道监察御史,都谏王瑞题其门曰“桂林”,族乃大。

  方氏由“凤仪”改“桂林”,时间在明成化元年,即公元1465年。易名的原因,是都谏王瑞为方家门额题写了“桂林”二字。

  此后,“桂林”便成了桐枞方氏的族徽,沿用至今。

  王瑞为什么要题“桂林”二字呢?

  二、已故桐城学者毛伯舟先生,曾写过一篇短文《桐城“桂林方”》。他在文中如此解释“桂林”二字:

  古代科举及第为“蟾宫折桂”,这“桂林”二字既是赞辞,也是祝福。

  毛先生的话说得似乎不是太完整,其大致的意思是,“桂林”的“桂”,是“蟾宫折桂”之意;林者,喻折取桂枝之多也。合在一起说,“桂林”就是“折桂登科如林”之意。

  这是当前比较流行的说法,现在很多学者都主此说(如罗炽《方以智评传》等)。

  毛先生的解释,是否正确呢?

  综合各方面材料,我认为,毛先生的说法至少有三点颇为牵强:

  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折桂登科如林”(现在开始有人用“折桂如林”一词了,呵呵),是个生凑的说法。“折取”(断)的“桂”枝已无生意,没有生机的桂枝,不能叫“林”。“林”者,必具郁郁森森、蓬蓬勃勃之气象。“折取”的桂枝,生意全无,充其量只能叫“薪”,怎能叫“林”。古人用词简约,但准确无比,绝不会出现如此低级的语病。

  其次从王瑞题字背景看,“登科如林”,不符合题字者的本意。方家科举兴盛,确是事实。一房方大镇、六房方大美崛起,父子蝉联,兄弟联翩,一时称盛。但这却是万历以后的情况。王瑞题字时间在成化元年。此时方家的科举并不见盛。查方氏家谱,方氏在王瑞题字以前(成化元年),只有举人二人(五世方法、七世方瓘),进士一人(方佑)。这种情况显然够不上称之为“登科如林”的。王瑞不是神算子,无法预测到后来的方家科举盛隆之景。

  最后,从题词用语的恰当如否分析,也说不通。唐末,歙县人方廷范有子六人,皆登进士,世称“六桂方氏”(此处“桂”字也不作“折桂”解,以后详析)。方廷范六子登科,尚且只称“六桂”,不能称“林”,何以桂林方家一人及第,便独“桂”成“林”?如果说独桂亦可称“林”,则天下称“桂林”的家族多矣。王瑞是言官,言官大多以文辞见长,决不会“赞辞”赞到如此之泛泛。方家历来文人辈出,倘若王瑞的“赞辞”不是切中肯綮,我想,方家也不会将“桂林”二字代代尊崇,以至于奉为族徽、尊如图腾的。

  所以说,将“桂林”理解成“折桂登科如林”,完全是后人的臆想之词,与王瑞题字时的情况不符。毛先生的解释,显系误解。

  “桂林”与科第无关,可以断言。

  那么,“桂林”二字,应该怎么解释,才切合王瑞的本意呢?

  三、有一则转引的资料称,方以智《合山栾庐占》一书说过,所谓“桂林”方,是因为方懋三子方佑巡按广西桂林,故世称“桂林世家”。

  由于该书我至今未见,方以智的原文到底如何,我并不清楚。

  但是,这条信息给我启示很大,我觉得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方佑是桂林方氏第一位进士,曾两任桂林府知府,家谱尊之为“桂林公”。方佑是方懋第三子。初名瑾,后易名为佑,字廷辅,号省庵。天顺丁丑(1457)中会试二百三十一名三甲进士。拜监察御史,风裁严峻,有“真御史”之称。授四川道御史,谪攸县知县,升桂林知府致仕。《桐城耆旧传》有传。

  桂林府,桂林公,桂林第,桂林方,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前年9月,我委托远在广西的同学给我买来了大量的桂林地方史志资料,开始寻找线索。其中有本《桂林市志•大事记》的油印本旧书,是桂林市地方志办公室1995年编写。该书26页“1465年”有如下文字:

  8月全州苗民武装拟攻桂林府,巡按方佐武装城内居民,轮班值守,几天后苗民撤退。

  这个“方佐”,我怀疑是“方佑”的误写。查方氏家谱《方佑列传》,有如下记载,与《桂林市志》极为相似:

  乙酉按广西,苗贼猖獗欲窥城。廷辅下令大军且至,吏民妄动者斩。悉城中民,授甲出南门,入东门,更服循环数四。苗莫测,遁去。

  再查《中国历史纪年表》:1465年,即成化元年,本年干支为乙酉。原来两书所记者为同一年的同一事件,不过家谱的记述更为生动。方佑任职桂林,《桐城耆旧传》及《桐城县志》均有记载。家谱还有方佑的一篇《处置两广疏》可以佐证,其文前职衔署:“巡按广西监察御史”。在同一年的同一地方,不可能有个叫方佐的任巡按,同时又有个叫方佑的也任巡按。“方佐”是“方佑”的误写,可以肯定。

  1465年,明成化元年乙酉,方佑任桂林知府。同年,都谏王瑞为方家门额题写了“桂林”二字。

  由此可以推定,方佑任职桂林时间在前,王瑞题字时间在后。如果以作诗比譬,王瑞之题“桂林”,就是由方佑巡按之地所“兴起”。

  这,能说是巧合吗?

  四、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弄清一个问题:那位题字的王瑞,究竟是何人。

  根据前面的资料,王瑞官名叫“都谏”。都谏是“都给事中”的简称。明代官制,都给事中为正七品,言官。王瑞的资料现在已很少,我只在方学渐的著作《迩训》里看到过一则他的小传:

  王瑞,字良弼,望江人。成化进士。官给舍。冬无雪,瑞上疏,谓:奸僧继晓左道,惑上而幸进之徒,夤缘得官,滥名秽器,积疹愆和,罪不容贳。上纳之。诏降四人,黜六人,下九人于狱。次日,果大雪。

  太过简略了。

  通过网络,我又得到了望江一位网友的帮助。这位网友提供了更多关于王瑞的信息:

  王瑞,字良璧,望江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尝于文华殿抗言内宠滋甚,词气鲠直。帝震怒,同列战栗,瑞无惧色。十五年疏请天下进表官各陈地方利病,帝恶其纷扰,杖之。主湖广、江西抚、按官以所部灾伤盗起,请免有司朝觐。瑞等言:“岁侵民困,由有司不职,正当加罪,乃为请留。正官既留,则人才进退,何由审辨?是朝觐、考察两大典,皆从此废坏矣。”帝然其言,即命吏部禁之。进都给事中,言:“三载黜陟,朝廷大典。今布、按二司贤否,由抚、按牒报,其余由布、按评覆。任情毁誉,多至失真。举劾谬者,请连坐。”十九年冬,瑞以传奉冗员淆乱仕路,率同官奏曰:“祖宗设官有定员,初无幸进之路,近始有纳粟冠带之制,然止荣其身,不任以职。今幸门大开,鬻贩如市。恩典内降,遍及吏胥。武阶廕袭,下逮白丁。或选期未至,超越官资;或外任杂流,骤迁京职。以至厮养贱夫、市井童稚,皆得攀援。妄窃名器,逾滥至此,有识寒心。伏睹英庙复辟,景泰幸用者卒皆罢斥。陛下临御,天顺冒功者一切革除。乞断自宸衷,悉皆斥汰,以存国体。”御史宝应张稷等亦言:“比来末流贱伎妄厕公卿,屠狗贩缯滥居清要。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白徒骤贵,间岁频迁,或父子并坐一堂,或兄弟分踞各署。甚有军匠逃匿,易姓进身;官吏犯赃,隐罪希宠。一日而数十人得官,一署而数百人寄俸。自古以来,有如是之政令否也?”帝得疏,意颇动。居三日,贬李孜省、凌中等四人秩,夺黄谦、钱通等九人官。人心快之。

  明年正月,太监尚铭罢斥,而其党李荣、萧敬等犹用事。瑞等复奏劾之,不从。知瑞居谏垣十余年,迁湖广右参议,谢病归,卒。

  王瑞在历史上还是很有作为的。

  王瑞中进士的时间是成化五年;给方家题“桂林”门额时,他大概还是个举人;其“都谏”的职位,时间还要更迟。

  那么,王瑞和方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桂林方氏家谱卷九方印小传中有这样一句:

  (印)四女:长适黄榜;次适贡生王之辂;次适望江王栎,给舍瑞子(俱罗太君出);次适余渚(舒出)。

  原来,王瑞和方家是儿女亲家。方印的第三女嫁给了王瑞的儿子王栎。方印是方佑长兄方琳之子。按照辈分,王瑞比方佑要晚一辈。

  方家从方法开始,到方佑、方印、方向,其家族的人格精神和王瑞非常相似。我认为,方家尊崇王瑞,是一种精神上的惺惺相惜。

  五、前引《方懋列传》,撰者方学渐,是方懋的五世孙,与方懋年代较近。按常理推测,方学渐知道王瑞题字的前前后后,应该也是知道“桂林”二字的寓意的。然而,方学渐却未作解释。

  不作解释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桂林”一词,当时人所共知,无需词费。古人言约意丰。我们现在的不了解,是因为时过境迁,有些原本很明白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变得越来越难于索解。

  第二,我认为和方家家族内部有关。这个问题较复杂,涉及到方家很多的内部情况。

  从王瑞题字“桂林第”看,“桂林”只是方懋房下子孙专有的徽号,不是方懋的子孙是不能叫“桂林方”的,如方懋弟弟方宽的后代就不应该叫“桂林方”,而应使用原来的“凤仪方”;否则,就有攀附的嫌疑了。因为王瑞的字是题在方懋的门额的。但是现实情况绝非如此,不仅方宽的后代改叫“桂林方”,连方德益以下的其他所有支房都易名叫“桂林方”。

  当然,如果从“桂林”是方佑官阶这一角度理解,真正有资格使用“桂林方”称号的,只能是方佑的后代;方佑兄弟的子孙用此称号,也有攀附之嫌。方学渐是方佑之兄方琳的后代,当然不是“桂林方”的正脉。方学渐是位传统的士人,有很深的道统观念。

  这,大约就是方学渐自己知道而又不愿明说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方以智这一代,便已没有了先辈的“攀附心理”;所以,方以智道出了实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桂林”二字的准确含义,应有两点:

  一、指方佑官阶。方佑作为桂林府长官,是方家的荣耀。王瑞的题字,本意是指本户人家是桂林府的长官。这一点在旧时桐城,是旧有风习。如:方宗诚任枣强县令,其私宅即被人称为“枣强”。由官职引申为姓氏的称号,也是桐枞的风习,如张英、张廷玉父子任大学士(明清时的大学士相当于相职),其家族便称“宰相张”。

  二、古人题词,往往意蕴丰厚,取义双关。如果要解释桂林二字,我认为是“兰桂如林”之意。旧时称赞他人子孙秀拔、有出息,常用“兰孙桂子”一词。“桂林”二字,如果从字面理解,即是“兰孙桂子,秀拔如林”之意。

  各地方姓大多与“桂”有关,如:“六桂”方氏,“桂岭”方氏,“桂林堂”方氏(我手头有本怀宁桂林堂方氏家谱,与桐枞桂林方不是一支)等。如果细味“桂林”二字,似乎还有专指方姓的意思在内。“六桂”方氏为歙县人,“桂林”方始祖方德益迁自休宁,两者地望较近。王瑞的题词,似乎也有隐指“桂林方”是“六桂方”的后裔之意。

  来源:枞阳网 作者:枞阳陈靖 2011年3月4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