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中学新迁校址在银塘东路夏家岭,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学校特地邀请安徽文史研究馆馆员许孔璋先生撰写了《枞阳中学赋》,以刻石流传。
“尔乃夏家岭头,重重叠叠翠竹;通衢道畔,逶逶迤迤平原。天造地设,千亩校园。横空出世,紫墙乃襁褓天骄;艺术佳构,琼楼凝美妙乐章。山与湖其相绕,林与校其相连。极审美以怡性,探新知于芸编。入高耸之院门,步经纬之林荫。环校观览,巡礼新境。长廊广庑,溢彩流光。晴岚凝紫,香雾迷津。点水蜻蜒款款,穿花蛱蝶深深。清溪泻玉,石磴接云。彩彻区明,落英洒径;净雅住舍,绿荫映窗。柳堤虹桥,花林湿重。有地皆绿,无时不春。”
站在新的校园里,伫立《枞阳中学赋》的碑刻:“枞阳古邑,建自皇汉。人文渊薮,史志典藏。汉武巡江,雄矶弯弓射蛟;陶令宰守,筑亭惜阴运甓。以智博物,哲思地老天荒;休那精史,诗题枯藤树倒。望溪义法,经纬道统程朱;田间诗易,论著合诂屈宋。海峰雄才,文章直承八家;惜抱训纂,修集功成四库。勉成国器,汝纶扶桑考察;收藏珍籍,萧穆域外遐求。澹然狂生,安大讲授通史;芝英侠女,鞠隐捐资创建。征聘名师,李德膏创安徽公学;结交东渡,史益吾组西巢鸭派。”
我的思绪停留在许孔璋写的:“残栋颓垣,张燕卿创四毅于陶公祠宇;高楼矮舍,何养性选枞中于莲湖涯岸。”
记得枞阳中学汪宝老师的注解:“张燕卿,解放前开明士绅,于1946年创办四毅初级中学,因陋就简,选校舍于陶公祠内,是为张氏家族学校。何养性(1901—1973),名子诚,曾教授于著名文学家姚永概家暨宏实学校,解放后任文教科长及枞阳县副县长。”
那一天,去往官桥的岱岭庄,在岱岭庄的张雨林先生家里,我知道了他的叔祖父是张燕卿,并知道了许多关于张燕卿的故事。
1974年张燕卿在安庆病故,按照落叶归根习俗,回家乡官山安葬。在回家的路上,沿途不断的有人放爆竹接送棺椁,从官桥镇到官山岱岭的五里路途中,沿途爆竹绵绵不绝,响彻云霄。
那些燃放爆竹的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他们记得张燕卿校长的恩惠,自发的来送张校长人生的最后一程。还有许多人写了挽诗、挽联,由衷地献上对张燕卿校长的崇高的敬意:“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张燕卿人生最后的盛大场面,是他一生中的“博爱”之心无意间为自己赢得的。古语说:人贵在于德润身,张燕卿创办的四毅中学的善举大德,深得家乡人民的称赞。作者:北窗外的记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