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逢圣(生卒年不详)字眉爽、号铁侬,安徽桐城(今枞阳)人。他是清代台湾知府、诗人,著有《铁侬诗钞》行世。据麻溪癸丑谱载:十五世、诰授朝议大夫。
清乾隆庚辰年(1760)吴逢圣高中举人,始任兴化县教谕,历任万泉、平遥二县知县、保定知府,一七九九年出任台湾知府。那时候台湾隶属福建行省,逢圣公是台湾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台湾及澎湖列岛孤悬海外,与大陆交通不便,历来是外国列强和江洋大盗觊觎之地。当然,大清朝经雍正厉精图治,至乾隆年间已呈盛世景象,列强不敢窥视。但是,“洋盗”猖獗,岛内歹徒也乘机兴风作浪,狱政荒废,形同虚设。岛民不胜其扰,一日数惊,这是逢圣公接任前的现状。他到任之日,即出重拳严厉打击“洋盗”;同时整饬狱政,取得显著效果。在这场斗争中,他以身作则,知人善任,赢得台湾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据大清《台案汇录乙集》记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使巡抚福建等地提督军务大臣李殿图奏称:据台湾知府吴逢圣详:台湾府海防同知延青云已“捐升知府”,尚未离任,猝患痰症,医治不瘉病故……”这个延青云精于海战,智勇双全,是逢圣公一手提拔重用的。延署马家巷通判任內,也就是在逢圣公直接领导下,连续擒拿“洋盗”洪车、吴机,并报请处以极刑。此二人都是臭名昭著的海盗头目,所谓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小海盗也只能是消声匿迹了。对于延青云不幸病故,逢圣公痛心疾首,潸然泪下。
海患既平,整顿狱政,让罪犯罪有应得便成为当务之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逢圣公不为人事所左右,他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明正刑典,使犯罪分子都受到应有的惩处,不愧为大清廉臣。世人常说:一任现知府,十万白花银。他从台湾解印归时,猝与盗船相遇,盗见其空无一物,乃叹息说:“确是好官。”逢圣公致仕抵家时,仍然是两袖清风,赋《抵家》诗曰:
依旧蓬蒿仲蔚庐,到门松菊未全余。 九年愧读《闲居赋》,三上空传宰相书。 天涯一路看秋色,秋在山乡画不如。 三上宰相书都是“空传”,类似于唐代文人的“干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人格和操守。操守是为官为宦也是做人的底线,而“时誉”“清高”则是艺术中人的固疾,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就这个层面来说,逢圣公似乎不适应官场,他乐于淡泊,坚守节操,其诗《釆菱篇》就表达了这种情怀: 釆菱莫采背日枝,日光不到枝参差。 釆芡莫釆向日花,花卉向阳披彩霞。 含葩水面斗姿媚,结蕊虽同性偏疑。 迎暖迎寒只自知,天日何曾有私意。 君不见,郑庄置驿长安中,热中结客争豪雄; 又不见,严陵披裘钓烟水,士各有志常如此。 从这首诗中,后人不难看出:逢圣公鄙视郑庄的“热中结客”和“暴富”作派,特别欣赏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余姚人)淡泊处世的态度。 逢圣公待友真诚,《别张唐州》诗如歌如诉,如泣如慕: 故国君犹客,天涯我一身。 莫将游子意,来慰远行人。 梦绕东山月,情系两岸春。 相看各有泪,不为伤别情。 诗中有话,分明是伤别,却又说“不为伤别” ,那么他们为什么都要流眼泪呢?嘿,孤悬海外的宝岛,孤悬海外的游子,用诗歌用心声把“两岸同春”的美好愿景表达的淋漓尽致,使我们今天读之还唏嘘不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思亲”诗几乎家喻户晓,但逢圣公的《十五夜对月》则更有意境,更令人玩味: 不解中秋月,他乡亦肯圆。 光浮天际出,影入客心思。 愁重酒无力,更长夜似年。 举头明镜里,何处是龙眠?(1) 如果说,王维的诗只是思亲的话,那么逢圣公的这首力作不仅仅是思亲,更是以思乡见长。“何处是龙眠?”也只有对月发问,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地他对家乡深层次的怀念,才能充分体现他那种超乎寻常的思维能力!古往今来,同来玩月者多,独自问月者少,逢圣公的这首《十五夜对月》无疑是律诗珍品,难能可贵。 总之,逢圣公是那个时代的好官,他为稳定台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个好诗人,在“孤悬海外”的三年时间里,写出那么多好诗,故《桐旧集》和新编的《麻溪历代诗词选》收录他三十七首诗,这都是罕见的。我们为枞阳这方热土,出了这样的好官和杰出诗人感到由衷的骄傲! 2019年5月16日于汤沟古镇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