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生
公元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冬,用先公族叔、翰林院编修吴应宾在散朝时,对即将赴任四川巡抚的吴用先吟诗送行曰:“三吴北越炎精地,谁为先生记太常?”人们有理由相信,太史公应宾为贤侄用先肯定是写了最完美的传记;然而—
一生波浪壮阔,轰轰烈烈,举手投足都关乎到大明国运的大司马吴用先,明史却无传,这使后人感到无比震惊、愤怒和遗憾!是谁欺世盗名,把他的事迹混淆于孙承宗的传记中?是谁厚颜无恥,把他的诗文直接盗入孙承宗的《高阳诗文集》?还有,用先与左光斗是同乡姻亲,光斗不幸遇难,用先给他写《墓志铭》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和孙承宗八竿子也打不着,但这篇墓志铭也被冠名堂皇的收入孙承宗的《高阳诗文集》,并且将标题篡攺为:《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赠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浮丘左公墓志铭》,光斗蒙寃死于熹宗五年,两年后熹宗亦死,他是不可能在生前为光斗平反并赐于一品大员的,《明实录•熹宗实录》也无这样的记载,这就说明能赐于左光斗“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的不是熹宗,而是继任者崇宗。用先于熹宗五年辞归、六年去世,其准确的标题应该是《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浮丘左公墓志铭》。这样一摆,事实就清楚了,铭文的实际作者是吴用先,盗窃者攺了标题。从时间上看,孙承宗死于崇宗十一年,他具备了篡改铭文标题的必要条件;当然,具备了篡改条件也不能就定性为是孙承宗本人篡改的,他还有铁杆粉丝,也有后人……再想想用先辞官前看到的“匿名弹劾”,可谓无独有偶,异曲同工!总之,明史吴用先无传是冤案,是大寃案,由此给用先公身后造成的荣誉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可列吉尼斯世界记录之最!
笔者忝列民间写手,也是历史文学的爱好者。有感于远祖用先公明史无传,其一生轰轰烈烈的事迹多不为人知,甚至被无恥之徒肆意贱踏、篡改和剽窃,言之痛心!故趁麻溪吴氏续谱之际,参阅了大量史料,为其撰一小传,冀求弥补历史于万一,现敬录于后:
明代大司马、蓟辽总督吴用先(1558~1626)字体中、号本如,晚号余庵、浮度居士。安徽桐城即今铜陵市枞阳县钱桥镇石马村大井庄人,系麻溪吴氏东二股十二世祖。他于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获顺天乡试第五名,翌年壬辰进士,授江西临川知县,执政七年。他勤政爱民,均赋平役,政声卓著。入京为户部主事,旋升浙江按察使,举清廉,士庶颂德。又笃信佛教,捐建余庵,浙人称其吴老佛。后升浙江布政使,擢都御使,钦差巡抚四川整四年。由于身体不适,辞官居家八年。天启二年(1622)三月起为通政史司通政使。年内东北边患渐起,迁兵部侍郎(今国防部副部长)兼宣大总督。天启熹宗四年三月(1624)改任蓟辽总督(大军区司令员)。五月,奏疏改革边防与整顿军事,熹宗依之,升兵部尚书(大司马)。著有《周易.筏语》《寒玉山房集》《抚蜀疏草》《蓼我集》等行世。 用先出生于官宦世家,先祖一凤公为邑附生,赠通议大夫、通政使司通政使。父自明公为中宪大夫、右佥都卿史。母方太恭人,起银台覃恩赠三代。弟用衡以疾废。 用先宦海生涯有四大闪光点:一是布政浙江;二是巡抚四川;三是总督宣大;四是执掌兵部兼蓟辽总督,都取得不凡的政绩和军功,深为后人仰赞!他巡抚四川时正值番族酋长作乱,大将刘铤争兵饷不肯进兵。用先善言抚慰,招募新军,亲自督战,与刘铤合力平定川西南番猓暴乱。事后,他奏请朝廷革除行都使和五卫军事,改五卫县为州,合三十县为九县,兵权皆由文官掌管。此项改革得到朝廷支持,革除武官强占土地,侵虐百姓和私通番猓的弊端,使“天府之国”重现太平。用先在成都有私邸一栋曰“圣水阁”,是神宗送给他的。他走后蜀人感恩载德,将其辟为吴用先公园供人们凭吊,以志难忘。如今圣水阁公园因偏离峨眉山景区而改为尼庵,也许是当局的无奈之举,但成都人民对用先公的爱戴和景仰之情却是有增无减。如果说,用先巡抚四川是保一方平安的话,那么,接踵而来的总督宣大和蓟辽(军事)则更是国家安危所系。也许正是平定了四川暴乱,皇帝发现用先不仅仅是理政好手,更是一个难得的军事统帅;于是,皇帝权衡再三,毅然决然的将关系国家安危的“蓟辽总督”重任交付与他。天启四年三月,用先临危受命,以蓟辽总督的身份督率孙承宗(孙为督师,专注军事)共同治管蓟辽。蓟,天津市辖,古称渔阳,辽即东三省。 五月,用先上疏曰:“臣抵任十日,即阅历蓟、昌各路,星驰山海关至宁远。以臣所睹记,非独关外之难,关内亦难也。关内三协,应以选将练兵为要义,以修墙筑台为要务,以剿抚相需、战守互用为决策,以崇尚守约、惜爱军民为良方。”此疏乃真知灼见,深得皇上嘉许,升兵部尚书(大司马)兼蓟辽总督。在蓟辽年余任上,用先公亲率军民修理边防要冲19处,墩台堡堞焕然一新!为解决粮饷匮乏,用先公率领军民大兴矿冶,将铁盐等矿物加紧运往内地以换起粮饷。由于兵精粮足,要塞坚固,终用先公督师蓟辽,后金不敢觊觎关内。 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左台即麻溪吴氏家族在唐明时期高官出,小起知县大到正一品官员多达一百四十余人。但在元代,漫说高官,连小官也鲜见。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说吴氏后代子孙从政才能在退化,而是有祖训: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不要做官。由此可见,这是“民族情结”使然;延至清代虽有改观,但阴影尚存。历史的看,这种民族情节无可厚非,但未能与时俱进,致官宦大家族出现断层,这种负面影响也是值得反思的。 同历史上大多数王朝覆灭一样,明朝败亡也始于宦官作乱,大太监魏忠贤等杀害忠良左光斗,用先对此是爱莫能助。他和左光斗、何如宠是三亲家,他的小女儿嫁左长子国柱,何的小女儿嫁用先长子永昶。目睹朝政日非和光斗被害,用先公难免“兔死狐悲”,因而辞官愤归故里。他为造福乡邻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如建宗祠,修路桥,置义田五十亩,拯危济困,敬老瞻贫,惠施各族。又立义庄,硕德芳规,足为后世法。族人戴德,立巨碑刻歌颂之曰:“我吴司马,君赐孔彰。威振異北,功树明邦。忠答圣明,亨育之光。归置义田,三宗惠扬。义隆莫京,范公可芳。千万族丁,铭焉罔忘。贞珉纪德,垂之无疆。今伏碑侧,思之若狂”。此颂足以表达乡邻对用先公的垂爱! 据《江南通志》和《麻溪族谱》记载:用先公生于明嘉靖戍午年(1558)七月二十日,卒于明天启丙寅年(1626)十月二十一日,享年六十八岁。依此为据,用先是在“愤归故里”的次年十月底去世,熹宗没过几月也去世。崇宗即位特赠用先为太师、谥文忠,庇葬于枞阳县会宫乡杜公山西北麓之袓冢地,并赐祭一坛。按今天的说法他是享受正国级待遇。当时墓前建有华表和石柱一对,石人,石兽及墓道,非常庄重、肃穆!遗憾的是这处古墓葬没有保存下来,或许是被那些对明王朝怀有仇恨的“流寇”、也或许是清军下江南时给毁了,详情不得而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