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常将“枞阳”读作“Zòngyáng”,而查看《现代汉语词典》,“枞”有两个读音:1、[ cōng ]冷杉。2、[ Zōng ]〔枞阳〕地名,在安徽。
这很奇怪,为何枞阳不读“Cōng yáng”而读“Zōng yáng”呢?这可能和古老的“宗子国”的“宗”有关系。
一般认为,枞阳得名有以下三个渊源:
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卜二年》中曰:“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木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
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巢湖鼎盛时期,湖盆面积约为2000多平方公里。西周时期,围绕湖泊设有四个宗子国,东为巢、北为庐、西为舒、南为枞。
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后,分封诸侯国,时枞阳为宗国,但国小力微。周代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如史书上的齐桓公、晋侯、秦伯等。宗国属子爵,故称宗子国。
宗子国的灭亡和舒国有关联。巢湖流域的舒国,地跨今庐江与桐城。这个方国比较分散,有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部落,皆同宗异国,统称“群舒”。群舒夹在吴楚之间,政治生态异常艰难。《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群舒叛楚。(楚)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意思是说,鲁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楚将子孔执舒、宗两子国君,宗国遂亡。
但据枞阳县博物馆馆长王乐群先生考证,《左传》相关文字的译文为:“群舒背叛了楚国。夏天,刚刚担任楚国令尹的子孔率兵进军,镇压叛乱,活捉了舒国国君偃平和宗国国君之后,即乘胜追击,包围了巢国。”宗国终被楚国所灭。由此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枞阳境内有“宗国”,并非“宗子国”。楚灭宗国后,设立松(枞)阳县(在楚方言中,“松”、“枞”同音共用,并一直保持至今)。(王乐群《枞阳县名的由来》)
因此,枞阳名称源自“宗国”当不无道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