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早上起床漱洗完毕。洗脸水不能倒掉,用桶装着,第二天才可以倒,否则就把“财”倒掉了。古有水为财之说。初一也不能扫地,否则就把“财”扫走了。
第一件事就是端三碗“茶叶蛋”到堂心去拜老祖宗新年,而后吃早饭。新年第一餐,初一是鸡的生日,一定要吃鸡汤下挂面,长长久久,面里有元宝(三个茶叶蛋),富贵吉祥。

吃过早饭,就到同住一个村庄的人家去拜年。如果平时在同村与人有点鸡毛蒜皮的口角,闹翻了脸,正月初一互相一拜年,就和好如初了。别人到你家来拜年,敬上一支香烟,加点开水给自带的茶杯里,即算隆重招待了。如果有空,可坐下来嗑嗑瓜籽。
我们岱岭庄是大户人家,一个上午马不停蹄才能拜得周全。如果本庄去年有老人故去,正月初一全村人都到灵前祭拜,俗语叫“拜新灵”,有“初一拜新灵,初二拜丈人”的俚语。惟麒麟地区与枞阳风俗略有不同,和桐城北乡一致,麒麟是初一拜丈人,初二拜新)。初一吃过中午饭,下午打牌的打牌,也有到庙里去求签,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正月初二,是狗的生日,枞阳有“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菜、十麦”生日的说法。家家的早餐是粥里下汤圆,人吃汤圆,粥给狗吃,以示奖励家犬看家护院之功。正月初二,路上行人络绎不绝,提篮子的,挑担子的,皆是走亲戚拜年的人。初三至初六,是互相请年客的日子,觥筹交错,年味更浓。
初二晚上就开始舞龙灯、狮子灯、彩花灯,舞灯有规矩,白天下灯柬,人家接了灯柬,晚上就上门舞灯。人家没有接柬,就是人家不愿接灯,因为舞灯有忌讳,要舞上水灯,不能舞下水灯,龙灯又不能被火烧,又不能有破洞,龙灯是纸糊的,用蜡烛照明,要做到以上几点,的确不易。如果有一点疏忽,主人就认为坏了彩头,很不高兴。一般讲究的人家是不愿接灯回家,为此灯会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面广的人去送灯柬,人们碍于送柬人的情面,不得不接灯柬。故此有“不看舞灯,看送柬”的说法。

正月初七,是“人”生日。早上吃的与正月初一一样,鸡汤下挂面。中午要祭祖,开井取水,主妇过了初七,才可用棒棰捣衣,才可以拿针做针线活。初七晚上,不知是哪朝哪代,为何原因,传下来的习俗是吃山芋粉糊。山芋粉糊里有丁菜、肉丁、豆干丁、生腐丁等配料在一起,很美味。
相传,正月初七也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晚上,房间的条几上摆着有四个老鼠抬一顶花轿,花轿后面有一班老鼠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条几上放一碟子,里面放三个用冻米和麦芽糖做的“混团”,混团上插三支荣花,十分有趣。这小玩物,过去卖年货的店里有买。
初七当天,路无行人,因为有“七不出、八不归,逢九回家惹是非”之说,意思是:正月初七不出门走亲戚、也不能外出远行;初八,如果你身在别处,也不能动身回家;初九也不能回家,回家也不吉利,会招来麻烦。其实这都是人们为了留客人多住几日,才编出这么多的规矩,久而久之,就成了风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叫“过完年”。“吃过年饭,望着田上”,意思是年过完了,要下田干活了。中午举行送祖仪式,灯会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收灯仪式(俚语叫唱灯),请菩萨。而后把纸竹扎的龙灯珠用火烧掉,把龙灯骨架恭恭敬敬地供到龙灯庙里。一年光阴瞬息过,日月如梭又一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时代的齿轮是不断地转动,你我只是推动世界变迁的一枚棋子而已。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