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过年旧俗

时间:2021-02-09 15:43:29

  据古文献记载:“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又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大年初一,既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又是正月的头一天,所以这一天又称为“三元”。在皖江中部两岸,大年初一,有出天方和拜年的习俗。

   出天方,有的叫出行或者出方。小时候,听老辈们讲:初一天不亮,人要早起,炮要放足。大户人家更是讲究,每开一道门户都要放一挂鞭炮;开中堂大门要放最长的鞭炮,讨一个开门大吉大利的好兆头。记得小时候,父亲出天方是起得特别早,这与现在人赶去庙宇抢烧头炷香象似。因为要抢在左邻右舍的前头。如果门前没有人早起经过就更好了,据说这样一年来事事都会如意。

   吃了早餐的元宝(即炆煮的五香鸡蛋)和鸡(又因“鸡”与“吉”谐音,象征大吉大利)下面后,拜年活动也就拉开序幕。说是拜年,其实与平时串门(枞阳方言称闹脚)差不多,一般是到本村族中走走逛逛。大人一般只到平时要好或好热闹人家坐坐,或本房族中年长有声望的人家拉拉家常。小孩子出门前,大人都要告诫一些礼仪与禁忌的,见了长辈要说新年好,或说恭喜发财之类的祝福语,这样带有“财喜”的拜年,主人自然高兴,小孩口袋里往往会被塞满花生、冻米糖、米角子等吃食的。大人说声“拜年”,平时再有结怨也气消意合,变得宽容友善起来。对上门拜年者一律视为上宾,请坐、敬烟、倒茶、请吃茶点,祝福几句新年如意、发财兴旺的吉利话。

   初一在本村拜过年后,上午有的人家就到路近的亲友家拜年。初一之后,忌讳下午到人家拜年。这种给亲戚、师长、朋友们拜年是很讲究规矩的。“一般是晚辈先拜长辈,次序是先拜舅父母,次拜姑亲姨母;小伙子有对象,要先拜丈人家;做学生或者学手艺的徒弟,先要拜先生、师傅。当然,被拜的人也要回拜,否则就是失礼。

   这种走亲访友式拜年,通常是从初二开始,一直拜到元宵节边,大都在初十之前拜完所有亲戚。再迟一点,见面必须向亲友解释道歉,招待也就不如年初有好吃好喝的了。俗称“拜年拜到初七八,关起门来无人答;拜年拜到初八九,又无肉来又无酒;拜年拜到元宵边,又无茶来又无烟”。

   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给亲友拜年的礼品中必须有糖糕,寓意一年的日子甜甜蜜蜜,高来高去。一般带一斤糖、一盒糕、双数的饼干等物品。舅父母、丈人、师傅、先生家还要二斤或二斤半猪肉;新女婿拜年则另有烟酒重礼相送。当然,作客时也挺有讲究。通常情况下酒桌上的那一碗鱼是不能动的,这叫做年年有余,否则主人会不高兴的。曾有乡谚这样戏称:两条小鱼颠倒颠,宴客宴到清明边,吃完这边翻那边……

   在枞阳还有一种旧俗:初一上午,女孩子是不能随便进别人家门的,特别是刚娶了新媳妇的人家,碰到女孩子来了会觉得晦气。虽然现在这封建的习俗已经不再存在,但人们依然保留着初一不让女孩出门的习惯。

   此外,除夕和初一是忌留生人在家中食宿,叫“不羼(音chan意掺杂)生”。初一讲究不动剪刀,不杀生,不扫地,不向外倒脏水杂物,不跟别人争吵,不提陈年旧事。一些住在山区的人家还有上山砍一担柴的习俗,借用伐柴谐音为“发财”,含吉祥意味又富有山区特色。此外,从这一天开始,民间便迎来了各种玩灯的习俗,一些老婆子或少妇长女纷纷赶往各种寺庙上香、求千、祷告、许(还)愿等等。(田间故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