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灵活多变的语法功能是枞阳方言的强劲生命力

“那会我正在家里把金鱼食,见他手里拿一把紙扇子进了院子。我赶忙把他让到书房里坐,把好茶叶子把他泡了壶茶。他大概眙见这壶把子有点开裂了,就开口说,你回头把这壶把我可照?这可是正宗宜兴紫砂壶,收藏的古董,怎么轻易把人家呢,我没有做声。他立马把脸拉多长,扯脚起身要走。我留他吃饭,他说,这把破砂壶顶多只卖百把两百块钱,相当于馆子里吃顿把饭,你就这么小气?他由于说话用劲,手里的纸扇子把撕破了。后来,为缓和局面,我就手把一幅他喜欢的字画把他了。“
上面这段生活小场景,基本上是使用枞阳方言描述的,其中出现最频繁的一个词是“把“,它们在词性上互不完全相同,分别为动词、名词、介词、数量词等,且有的虽词性相同,意义或用法却并不一样。由此侧面反映了枞阳方言在遣词造句上的灵活多变性。
由于语法在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固,受地域因素干扰的程度最小,枞阳方言与普通话及区域外方言的差别相对是最小的,尽管如此仍能从枞阳方言中发现其丰富性与复杂性。如前文所述的“子“缀性词语的大量存在,这事实上也是枞阳方言语法特点之一,“子”不仅缀于名词之后,而且还缀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普通话的“着”或“了”等,因此这不仅是词法现象,而且是语法现象,因涉及到“词语的虚化”和“语义韵”原理,这里暂不深入描述。以下仅从形容词的各种构词方式,一斑窥豹,谈谈枞阳方言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冠以虚化的词素再构成“的“字式(▲+形容词+的),或者再将前面的词素重叠化(▲+形容词+▲+形容词+的),如:(硬——铁硬的——铁硬铁硬的)、(亮——雪亮的——雪亮雪亮的)、(软——猫软的——猫软猫软的)、(满——撇满的——撇满撇满的)、(长——甩长的——甩长甩长的),等等。
2、在形容词前面进行修饰,以加强意义,如:在“大、小、高、矮、长、短、重、轻、粗、细、深、浅“等前面加“顶点”或“滴滴“使程度缩小。
3、以形容词加叠音成分的“的“字式,将程度具体化,如:“清丝丝的、傻乎乎的、脆生生的、暖呵呵的、空捞捞的、抠巴巴的、亮堂堂的”,等等。
4、在形容词后面加“不拉叽“,以增强词义,或表示不满情绪,如:“甜不拉叽、酸不拉叽、苦不拉叽、滑不拉叽、瘦不拉叽”,等等。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构成”的“字式。
4原腔土味的“东乡话”是枞阳方言的鲜活标本

鉴于方言具有的亲和力,近年来网络自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小视频,以特有的情境配上“土味”十足的方言。枞阳方言,大多以地道的“东乡话”呈现的。枞阳东乡是旧称,指枞阳境内罗昌河及竹子湖以东的大片区域,即白云、汤沟、横埠、周潭、老洲这几个老“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介于县乡之间行政区划的名称)。这里不仅有“打不过东乡”的特点,而且在方言上与本县的其他乡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任何方言都是历时的演变过渡与共时的交互影响的结果,枞阳东乡方言也不例外。这里山环水绕,尤其是老横埠、周潭区域,古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传播不畅、教育未受重视、居民的思想意识处于保守、守旧状态,缺少灵活与变通,因而客观上文化改造的能力不足,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更新缓慢,便保存了大量“活化石”般的方言标本。据旧《桐城县志》记载:东乡民风剽悍,百姓性格刚烈,遇事喜欢较真,凡事懒得罗嗦,三句话不投机就吼破嗓子、动拳头,自信“拳头底下三分理”。所以东乡方言的特点,似乎与地理环境、民风及其性格很有关系。首先如上所述,不擅长言辞交际的东乡人说话音调相对下抑、急促,毫无高扬音,去声顿挫明显,鼻音浓重,仍有大量的入声字。其次是东乡话富于形象性与直观性,哪怕一个词语,或描述,或比较,或比喻等,且有不少詈词、俗音(略)。如:蹲缸(厕所)、蛇虫(蚯蚓)、做弯(客气)、光赤包子(上身半裸)、尖(爱占小便宜)、打尖(类似“下午茶”)、摸(做事动作缓慢),等等,或通俗易懂,或干净利落。再次,东乡话里面运用大量匪夷所思的生僻词语和虚化词语存在,且形成了一种语法规范。如:“他没有写作业,□他大大(爸爸)家来一顿死打子!”“□我眼睛发花,那道题目冇看清楚,十多分□扣掉子。”这里的“□”有被动意思,读若“出”。
对于枞阳方言,目前除了县志上有限的一点介绍,就是方言爱好者零碎地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大多内容片面,未探腠理。以上,由于受篇幅限制,笔者不揣浅陋,仅粗略阐述枞阳方言的独特与精彩,以作引玉之砖。对于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枞阳方言来说,不是凭一篇文章就的阐述得尽的。目前尚缺少一部专门性、全面性的枞阳方言著作。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换一句话来说,方言是地域文化特征的鲜明符号,是地域文化的显性标志,是文化的灵魂,永恒的乡愁,乡情的纽带。因为方言就像一面镜子,从里面可以看到我们地域的民俗文化、历史变迁与发展。但方言也是一种可以应用于社会发展的资源,不仅是展示区域形象的一张鲜活的名片,在一定的条件下,极可能成为一种优异的投资环境。尤其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方言是推动今天文化产业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强劲动力资源。从安徽影视频道的《大话娱乐》以及电视剧《我爱family》、《欢喜龙虾档》等节目中可以领悟到合肥人对其方言的极大保护,对方言资源的挖掘利用。
据考查世界上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种语言消亡,方言作为文化的活化石,也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枞阳方言亦是如此。若我们再不对枞阳方言进行系统挖掘与整理,恐怕数载后地道的枞阳方言只会留在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中。然而这项工程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一支专业而敬业的团队,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付诸实施。毕竟留住文化,也就是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