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八百里皖江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方钟灵毓秀之山水。1949年2月,皖西二地委析桐城县为桐城、枞阳二县之前,属桐城县东乡全部和南乡、北乡部分区域,旧时称为桐东、桐南。抗日战争爆发后,枞阳沦陷,各方力量逐鹿皖江,枞阳是当时新四军沿江抗日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我勇敢的抗日军民,在枞川大地上,挥动如椽巨笔,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悲壮战歌,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红色记忆。
毙敌陆家墩
山河依旧,物是人非。耸立江畔的白鹤峰见证了7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七七事变不久,日军随即发动淞沪战争,攻占上海。随后,日军力图控制长江这条重要的军事交通命脉,溯江而上,攻城掠地,控制长江交通线。1938年5月,日军侵入枞阳。他们强拆民房、强抓民夫修筑碉堡和炮楼,拉铁丝网;在汉奸带领下,四处搜查中国军人,肆意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枞阳、汤沟、义津、会宫、官埠桥、钱铺、周潭等地都曾遭受日军飞机多次轰炸,老百姓恨之入骨。县史志办原主任胡中付说:“当年枞阳各地控诉日本鬼子的书面材料,足有几大麻袋,堆起来有一人多高……”
侵略者灭绝人性、残无人道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勇敢、爱国的枞阳人民不会屈服于侵略者的血腥屠杀和肆意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枞川大地上民众自发抗日烽火此起彼伏。
1939年10月30日傍晚,日寇17人乘汽艇在新开沟渡口登陆后,兵分两路对石矶头街和陆家墩村进行扫荡。4个日本兵对一名妇女尾追不舍,从新开沟一直追到陆家墩。当时陆家墩一席人正在喝酒,一个看更的老人报告说有4个鬼子来了。酒壮英雄胆,大家就决定干掉这几个鬼子。村民们拿着锄头、苗子、洋叉,有的用篮子装砖头砸鬼子。当时是傍晚,暮色时光,鬼子跑散了,其中一个鬼子跑到塘里,塘水很深,有一丈多深,鬼子水性很好,踩水站在塘里。村民搬来两只小船,带上两把叉,一叉叉过去,鬼子用手一捏,把叉齿都捏拢了。村民陆七顺力大无穷,后来两把叉同时叉过去,才把鬼子叉死了。第二个鬼子跑到魏家小圩,村民用小鸭溜子追过去,又叉死一个;第三个鬼子躲在村里被发现了,陆保家从背后抱住鬼子,被鬼子指挥刀刺穿胸膛仍不放手,叫来群众把鬼子打成稀巴烂。还有一个鬼子跑到江边,一个老人在扳罾,鬼子一下跳进水里,把老人打下腰盆,抢过来,划船逃走了。
第三天,驻扎在池州的日军,纠集汤沟、乌沙之敌百余人,由逃脱的日本兵带路,对陆墩村大肆报复,制造了震惊枞阳的陆家墩惨案。
村民陆寿比回忆:鬼子开着一艘汽艇,都是歪把子机枪,要把陆家墩夷为平地。兵分两路夹攻。鬼子直插陆家墩,当时百姓还不知道,所以来不及跑,惨遭机枪扫射,血流成河。村民陆大云当时是个婴儿,手指被子弹打掉两根;一个要饭的老奶奶被鬼子一刀砍断颈子;一个老人把儿子扒进干牛粪堆藏起来,自己溜进结着薄冰的水塘躲过鬼子。村民陆守成一家9口全部被杀。整个村子烧得片甲不留,一片火海。
枞阳县志载:日寇这次血洗陆家墩,杀害的老百姓共有33人,另有50多人重伤。焚烧房屋800多间,村民所有生产、生活用具全部化为灰烬。
桐东,沿江根据地的起源
在枞阳陈瑶湖镇水圩村村西,矗立一座古朴庄重的老房子,它就是水圩谢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这里就是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宗祠南边有被毛泽东称为“游击专家”、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的林维先的居住旧址。
早在1938年10月,黄镇将军的胞弟黄彬从延安抗大学习归来,在横埠黄家山创立了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成立了一支5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第二年撤消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以原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桐城第二游击大队。桐东山地与湖沼并存的特殊地形,为新四军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游击环境。桐东抗日队伍迅速壮大,他们以陈瑶湖的湖区为依托,神出鬼没,打得日寇和土顽闻风丧胆,很快建立起了以三公山为中心的桐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有诗赞曰:“陈瑶湖阔荻芦长,抗日群英聚此方。一水烟波凭险境,三军驰骋斩强梁。”
据新四军老战士王大信介绍,当时的陈瑶湖水域开阔,芦苇茂盛,湖中有小岛,1940年3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转移到桐东之后,就住在湖中的王家泊、许家泊。
1940年7月,新四军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奉命率五团三营来到陈瑶湖地区,组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并与桐东党组织及所属游击队一起,共同开创桐东抗日根据地。同年10月,在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的主持下,桐东地区青山、水圩、四虾、周潭、施湾、源潭、老湾、六洲八乡参议会在水圩谢家祠堂召开,成立了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部分新四军突围人员渡江来到桐东陈瑶湖地区,得到挺进团和中共桐庐县委的接应与安置,先后有二三百名新四军指战员被安全护送到水圩。2月14日,林维先得到日军要来扫荡桐东的可靠情报,当晚在水圩召集会议安排转移。15日凌晨,日军第116师团纠集驻安庆、大通、枞阳等地日、伪军3000多人,出动飞机、坦克、大炮、舰艇,对桐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挺进团和突围来桐东的新四军将士。在日军强大火力下,挺进团部分未来得及撤走的将士英勇反击,战斗异常激烈,硝烟弥漫了整个陈瑶湖上空。挺进团二大队大队长方瑛、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二大队六连指导员吴中亚以及六连一排长等40余位军政人员壮烈牺牲,700多普通百姓惨遭杀害,鲜血染红了陈瑶湖的碧水清波……
1944年,国民党顽军以优势兵力再次清剿,根据地遭受严重损失,抗日民主政权惨遭破坏。桐东抗日根据地从开辟到结束,历时5年零5个月。
桐东抗日根据地是沿江抗日根据地的起源地,也是皖江根据地西向屏障,又是新四军七师联络五师的桥梁。它在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反顽斗争、创建和发展皖江根据地以及后来的渡江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1948年10月,华野先遣纵队第七、第九两个支队来到桐东三官山和陈瑶湖地区。这两个支队的指战员中,有许多当年在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工作过,他们熟悉地形,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为1949年的渡江战役的实施提供了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转战桐南,军民鱼水情深
桐南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创于1943年,范围大致为枞阳南部沿江一带,是新四军七师与五师取得交通联系的重要通道。由陈定一开创和领导的桐南游击武装主要活动于上自铁铜,下至北埂的沿江一带,至今,陈定一二袭官埠桥顽兵、铁板洲智缴鬼子枪的故事还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
在英勇抗击日、伪、顽的战斗岁月里,新四军与枞阳百姓结下了鱼水般的情谊。横埠镇谋道村村委会副主任钱叶龙听老人们说,1943年农历9月初七,连长刘幼学带着一连新四军战士,在谋道村地界与广西佬(国民党顽军)遭遇。当时新四军只有百余人,广西佬一千多人。因众寡悬殊太大,新四军只能边打边撤。当时有两个撤退方向,一是钱家祖庄,一是汪神庙方向。为避免伤及百姓,新四军选择往危险大的汪神庙山方向撤退。那年偏偏秋水大,小桥又断了,水流湍急,凫水撤退难度很大。广西佬用机枪朝河里疯狂扫射。第二天老百姓把新四军遗体捞上来,在河边摆成一大排,血水流到河里,四五尺宽河水都被染红了。
谋道村钱家祖庄乡村医生钱得位介绍说,他是农历9月初七当天才出生的,当时村子里男人怕广西佬报复都走光了,他父亲因为儿子才出世所以留在家里没走,结果被抓了。第二天,他父亲和两名新四军战士都被押到河边,正要拉出去枪毙,两位新四军战士挺身而出,说我们是新四军,他是老百姓,敌人放了他父亲,那两位年轻的战士被杀害了。
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村民们含泪就地掩埋了新四军战士的遗体。建国后,又陆续将散落在各处的烈士忠骨收集到一起,捐资修建了烈士墓,并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纪念塔。当地村民每年农历清明节、九月九都要前来祭拜。一些人家还把烈士牌位当祖宗牌位一样供着,直到现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枞阳作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新四军和中共党组织在枞阳地区的革命斗争史,是整个中国革命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段历史更是枞阳人民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铭记。 (枞阳县文明办 方千)
抗日战争时期的桐东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距长江约10公里的陈瑶湖畔,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开辟了桐东抗日根据地。桐东抗日根据地在为动员和武装人民群众抗击日伪军,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在桐城桐东(现枞阳县陈瑶湖镇)一带,开辟了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为建立和发展这块抗日根据地,我党与日伪顽展开多番建立与反建立、争夺与反争夺的斗争,桐东抗日根据地在为动员和武装人民群众抗击日伪军,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激烈的“陈瑶湖之战”
枞阳县白荡湖以东旧属桐城东乡,简称桐东。桐东北倚三官山,山高林密,蜿蜒纵横,与庐江、无为相连。其中,有一陈瑶湖,旧时水域面积20多万亩,与长江相通。湖内河网密布,芦苇杂草丛生,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是天然战场。
“湖中众多岛屿,当时被称之为“排”,如王家排、许家排等。陈瑶湖战略位置得天独厚,进可攻,退可守,更可扼制长江,联络新四军五师和七师。”今年80岁的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村民谢富民告诉安庆晚报记者,“皖南事变”发生后,200多名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干部和战士辗转到桐东水圩地区,日寇误以为新四军北渡到此。1941年农历正月,日军十六师团进驻大通、安庆,集中3000人的兵力、4架飞机,扫荡桐东游击区(陈瑶湖)。
由于事先获得情报,驻扎在湖中的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林维先团长和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研究对策。当年农历正月十二,团长林维先紧急部署,命二大队一个排至横山警戒,两个排到苎镇口警戒,五连到龙王嘴监视敌人。六连在大队长方瑛的率领下,护送从皖南山区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向龙王嘴转移。桐东区委书记王光钧带一个排的兵力坚守王家排,剩下部队掩护县委机关转移,同时疏散湖区群众。
第二日凌晨,驻长江南岸梁山矶的日军用火炮轰击陈瑶湖及其周围地区,并分兵两路:一路由老洲头经苎镇口直插青山;一路由灰河乘汽艇、木筏直取龙王嘴,形成包围和夹击之势,著名的“陈瑶湖之战”打响了。
拂晓,警戒苎镇的新四军与日军相遇,新四军边战边向水圩方向撤退。在汪家嘴,“挺进团”二大队和一部分从皖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被日军包围。六连全体战士连续突围3次,都未能成功。最后,六连用火力掩护从皖南山区突围而来的新四军由水路后撤,而六连仍在敌军包围下坚持战斗,天黑才冲破封锁线。二大队五连与日军战斗更为激烈,4架日机向五连阵地狂轰滥炸,五连撤退到陈瑶湖芦苇丛中。
“1941年2月15日拂晓,日军进犯桐东,先以飞机连续轰炸3个多小时,炸死当地群众多人。”谢富民老人向记者介绍,第二天,日军实行“清乡”,将王家排、许家排等地40多户农民房屋全部焚烧,老百姓伤亡600余人,有一家5口人全部被杀。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被敌人子弹击倒在湖中,壮烈牺牲,后安葬在陈瑶湖畔的东嘴头。“在这次‘陈瑶湖之战’中,‘挺进团’二大队大队长方瑛、水圩乡乡长吴中亚等40多名抗日干部也英勇牺牲。”
建立桐东抗日民主政府
“桐东地区进可攻,退可守,更可扼制长江,是连接皖中、皖赣、皖鄂的纽带,也是新四军五师交通联络的必经之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桐东抗日根据地评述》提到,桐东抗日根据地是沿江根据地的起源地,也是皖江根据地向西发展的屏障,还是新四军七师联络新四军五师的桥梁。
“1939年11月,林立、鲁生、何杰之等人奉命来到桐城,成立桐怀潜中心县委,着手开辟桐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枞阳文物志》主编王乐群介绍,1940年6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一部,来到陈瑶湖,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合编,在桐水圩成立以林维先为团长、张友来为政委的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此后,这一地区抗日斗争的形势发展很快,逐渐建立起了以三官山为中心的桐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0年10月,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和林维先在谢氏宗祠主持召开了青山、水圩、四虾、周谭、施湾、源潭、老湾、六州桐东8乡、共70余人参加的桐东参议会,成立了桐城东乡联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同年12月,将桐城东乡联办事处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钧为区长,区政府驻谢家祠堂。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进驻谢氏祠堂伊始,就贴出了安民告示,军政人员一律不准扰民,借东西要归还,买东西要付钱。”对桐东抗日历史有一定研究的周巨龙向记者介绍,1940年冬,军政机关经费紧张,后勤供应跟不上,当地几个乡绅碰头,打算向老百姓摊派一些钱物支援军政机关,被谢绝。
“林维先曾被毛泽东称为‘游击专家’,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今年已78岁的原水圩小学校长谢振祥指着谢氏祠堂附近一座旧房子告诉记者,林维先夫妇当年就住在这里。房屋主人把家中最好的东边正房让给了林维先。林维先知道客人一般被安排住在厢房,住正房是最高的待客之道,于是一再推让,但禁不住主人的热情,还是搬了进去。考虑到是夫妇两人住居,林维先仍按当地人的习俗写了租批(租房合同),这让当地人感到林维先很有人情味,平易近人。
“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同仇敌忾打敌顽。”周巨龙说,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以及后来的新四军其他部队经常在谢氏祠堂召开各种会议,主要是发动群众,开展除奸打顽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桐东抗日根据地为后来的渡江战役作出了贡献。1948年3月,华东野战军为了准备渡江作战,抽调一批曾在长江边工作过的干部战士组成华野先遣纵队。同年10月,先遣纵队第七、第九两个支队来到桐东三官山和陈瑶湖地区。这两个支队的指战员中,有许多当年在桐东抗日根据地工作过,他们熟悉地形,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这就为1949年的渡江战役的实施,提供了地利人和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修缮旧址
当地群众急公好义
3月31日下午,记者来到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旧址前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写有“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另外一块石碑上写着:“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陈瑶湖镇水圩村《谢氏宗祠》。宗祠建于清代。1940年,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曾设于此。”
“谢氏祠堂历经数百年风雨,解放后改为水圩小学。”水圩村村委会谢书记向记者介绍,谢氏祠堂在战火硝烟中没有受到多大损坏,但在文化大革命横扫“四旧”的浪潮冲击下,一些东西被砸坏。水圩小学搬走后,这里长期无人居住。
谢书记说,当地水圩人急公好义。2007年4月,自发成立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会”,并组织开展了民间募捐活动。其修缮项目,经枞阳县有关部门批准,修复了三厅,宝树堂、节孝祠和古乐台,已投入150多万元,并将建设桐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后来,有关部门又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有关单位下拨了一部分维护经费,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得到了进一步修缮。”
在陈列馆里,记者看到,以图文展示、文物陈列的方式,再现了70多年前新四军和桐东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这个旧址现已成了枞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许多人来到这里参观。”谢书记说,然而,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消防设施不全,旧址前场地小,每当人们驾车来此参观,无处停车。“旧址善待完善,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关注。”(汪秀兵、高春英)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