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追忆 周维华先生

时间:2021-04-15 09:38:03

  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我借用北宋文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名句,用以追忆已离开我们一周年的枞阳诗坛上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老主编——周维华先生(以下简称“周老”)。我已在一首挽诗里坦露了我在思想深处对周老的吊唁:“浪花拍岸似豪吟,顿失涛声月影沉。梦里依稀君执笔,描天绘地吐清音。”

出《创刊号》

1991725,枞阳诗词学会荣幸地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期“会刊”——《枞阳诗词》创刊号(以下简称“会刊”)。当诗友们笑容满面地翻阅着这本小册子的时候,谁能知道出书前的酸甜苦辣味。

早在这年的6月上旬,学会第一期“会刊”的稿件就已全部审阅完毕,需要选择两个人携带诗稿到合肥承担付印时的校对工作。一时无人接应这一任务,学会领导也默默无语,在城的学会成员一推二托,不愿表态。在这一紧要关头,我考虑出版第一期“会刊”,事关重大。学会成立时,征稿函已发出百余件,如不按时出“会刊”,对素有“人文渊薮”和“诗人之窟”之称的枞阳县将会声誉下跌,影响极大。次日,我将我的想法对周老说了,并想和他一道往合肥完成印书任务,力争在6月份将第一期“会刊”印出来,早日同广大读者见面。周老说,你的想法很好,可我的身体条件不好,腰痛,左嘴角红肿,不能随你一道去。我说:“你腰痛,我搀扶你,洗澡换的衣服我来洗,嘴角红肿,到合肥找家医院看看,反正只有你与我一道去合肥才比较合适。”就这几句话,我对周老连说两遍。周老见我一片真心,迫于无奈,便同意带病“出征”。

1991610,我与周老为出版《枞阳诗词》创刊号离枞赴肥,住进望江路桐江饭店。当天下午,我们马不停蹄地到省发展中心地矿印刷厂联系印书有关事宜并将诗词稿件交给他们。厂方说软件没有安好,近几天又要搬房子,约我们于615日电话联系。16日上午,厂里派人将竖排诗稿送到我们住处,19日,厂里通知我们去看封面,20日,厂里来电话说:“头校稿一下拿不出来,你们暂且回去,听我们的电话再来校对。我们按厂里的意见,621日乘车返回枞阳。24日接到厂里电话,25日又离枞赴肥,进行诗刊二校、三校。当厂里送来三校稿后,我与周老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校完了诗稿。630日,我们将4校稿(也是最后一校)送交厂方付印,并与厂方约好78日电话联系印书情况。当日下午,我与周老乘车返回枞阳。

725,地矿印刷厂来电话说,《枞阳诗词》第一期已印好装订成册。第二天,我找县粮食局饲料公司的车子与章发舟一道将400册第一期《枞阳诗词》运回学会。接下去就是“出《创刊号》”开头提到的情况。

共一枝笔

第一期《枞阳诗词》的绿色封面,当时是我的主见。用意是:绿色是比较活跃的颜色,富有青春的活力,也是为了让《枞阳诗词》这一新生的刊物越办越好,有无限生命力。事实与我的预感一样,《枞阳诗词》已度过了20个春秋,其中,我和周老就编辑出版了14期。当时,他是主编,我是副主编,阅稿是他一枝笔,办事是我一手包,二人配合得很默契。审阅稿件,没有办公室,就轮流在我们两家“上班”,开始,每天在我家吃一餐中饭;轮到他家,我也就照样住到他家——周潭枫林村。阅稿之余,乘兴行吟枫沙湖畔,闲话九曲溪头。我在赠给周老的一副挽联中写道:“骚坛初识,情趣相投,回首枫沙湖畔,几度行吟,儒家下塌,三友同歌新世纪;噩耗惊闻,哀伤不已,难忘阅稿台前,多年主笔,枞邑遗踪,千联齐吊老师魂。”联中提到的“三友”,除周老和我以外,还有安徽大学教授章叔正老师。其时,他也作客周老家,我们三人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悠哉游哉,其乐无穷。

14年的编辑生涯中,我对周老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执行编辑任务时,不畏权势,一丝不苟的精神非常可贵,对个别领导,以权干预诗词编辑工作,周老一是耐心解释,二是按学术常规办事。对学会工作人员包括负责同志,每期用稿一律不得超过3首,他身先士卒,带头遵守,得到邻县诗词学会的赏识。在对待格律诗词这一文化瑰宝的观点上,周老认为继承和创新是第一位。他说:“继承是不变定理,创新是发展方向。”在韵律和平仄的问题上,他提倡宽韵,不死守平水韵,他主张平仄要遵守格律,不讲格律的诗词不是好诗。也正因为这样,《枞阳诗词》在十余年的刊物质量上,不孚众望,享誉江淮。

结诗词缘

“骚坛筹建忆初逢,巨细安排竹在胸。”周老在赠我的一诗中如是说。他是在1991年枞阳诗词学会筹建时与我相识的。说实在话,我与周老之间的关系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我羡慕他的诗才,拜他为师;他称赞我办事认真,与我合作。我在与周老共同阅稿时,他在写诗技巧和诗词理论方面使我受到很大启发,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古语来形容也不为过。

识荆恨晚,追忆难酬。这是我和周老相处20年的由衷体会。我觉得周老为人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记忆力强。他常说,记忆源于苦读。一首好诗,应当读上2030遍。这需要决心和毅力,“炎窗雪夜,不废吟哦”,这是周老苦读诗词的真实写照,也是增强记忆力的基本途径。其二,诗词功底深厚。周老的《浪花集》问世以后,在诗词界产生很大振动力。2002年元月,《涛声诗词选》又相继付梓,更是锦上添花,后来居上。他全部诗词的一个很大特色是有真情实感。这正象他在“后记”里说的“诗乏真性,存之无益”。周老的诗词功底究竟来自何处,我的认识是“多读书(诗文),熟读书;勤练笔,多修改”。其三,甘当园丁。周老经常说,格律诗词要继承,要发展,继承是前提。当今诗词界,培养新生力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他善于发现和培养幼苗。他最早发现陈靖,帮陈靖解决力所能及的困难,让他参加诗词学会的一些活动,现已成为《枞阳诗词》副主编。还有章玉政、钱八叶等青年诗友,都受到他的青睐。章玉政早在横埠中学读高二时就喜爱古典诗词。当他第一次向诗刊投稿时,就被周老看中是一棵文学幼苗。为让他能不断向诗刊投稿,周老还亲自给章玉政写信加以鼓励。钱八叶是汤沟人,他每次来县城,都受到周老的热情接待。年轻诗友一致公认周老是位好老师、好园丁。其四,友情为重。凡是和周老处得较好的诗友,都说周老讲诗情,重友情。记得1991年暮秋,横埠中学老师汪浩洋,安徽大学教授章叔正来到陈湖枫林村周老家,我闻讯也由县城直奔周老家,我们4人欢聚一堂,谈诗说文,饮酒作乐。正象周老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枫丹菊艳秋光好,共醉东篱惜晚晴。”他还在一首“满庭芳”中写道:“小院迎宾花带笑,高轩过我室生春。”我现在回忆起周老的诗友之情,可谓:“曲终诗意心头注,周老音容在眼前。”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