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櫆(一六九八—一七七九),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枞阳县陈家洲人。他是望溪弟子,又是姚鼐的老师,属桐城文派三祖之一,他还是架通桐城文派与阳湖文派之间的一道重要桥梁。他对桐城文派的作用不仅在继承,而更在变化与拓大。近观不少宣传刘大櫆的资料,只提论文重视神气、音节,散文长于气势,富有文采;而对刘氏的哲学思想,则记载不多。
刘大櫆承认,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与当今“物质是第一性”的观点相一致的,而与当时理学家的“复古”思想背道而驰。刘氏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他曾说“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息争》)。他反对一成不变,抱残守缺的陈腐观念。他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后来也贯穿在他的文论中“故文者,变之谓也”(《论文偶记》)。在学术问题上,刘大櫆从“天下事物无一不变”的立场出发,提出:天下之理不能一端尽。(《息争》),表现了他学术上的兼收并蓄的观点。这与我们现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法有相似之处。 纵观刘大櫆的哲学思想,它既反映一个生在康熙年代,长在雍正、乾隆年间的潦倒文人对衰乱之世的愤懑,又体现了他与一般桐城派文人相悖的叛逆精神,敢于超越封建正统思想的范畴而自成体系。清末刘师培在《论文杂记》中谈到桐城派文人时说:“凡桐城古文家不治宋儒之学以欺世盗名,惟海峰稍有思想。”(王安国)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