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拿着《西行漫画》原印本去拜访原来参加过长征的黄镇将军。黄镇翻开《西行漫画》第一页后激动不已,立即问:“这是在哪找到的?我还以为找不到了呢?”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志欣喜若狂,时隔25年,25页漫画的真正作者终于找到了。
近年来,人们在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中可以看到一组生动的漫画插图,它描写了长征途中的艰难和勇敢,署名是黄镇。这真是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黄镇将军画的吗?黄镇将军会画画?长征途中还有时间用绘画来作记录?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文物库房中收藏的三本《西行漫画》,回答了这些问题。这三本书是1938年10月15日由上海“风雨书屋”出版的(三级文物),由原上海图书馆赵邦荣先生捐赠。

▲《西行漫画》封面
《西行漫画》,也称《长征漫画》。它确实是黄镇将军在红军长征途中创作的,是直接反映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所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珍贵历史文物。

▲过湘江(黄镇画)

▲董振堂同志(黄镇画)

▲黄镇将军
1931年12月黄镇参加了宁都起义,随着一万七千多人的队伍参加了红军,在红五军团任文化娱乐科长。黄镇曾经在上海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院,并在上海一所中学里任过教。红军长征时,他在艰苦危险的行程中,见闻了许多难忘的场面、动人的事迹、英雄的壮举。红军队伍钢铁般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黄镇拿起画笔,一路走,一路画,创作了约四五百张。这些珍贵的画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大都丢失了,但其中的25张却被人拍成了照片。后来萧华将军将这些照片带到了上海。黄镇将军的原稿是怎么丢的?萧华将军怎么得到这些照片的?当事人都没有留下记录和回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黄镇夫人朱霖的一段回忆。她说:“过草地时,黄镇的脚上已经没有鞋了,他就用捡来的一张破鼓皮,做了一双鞋子,用麻绳绑在了脚上。破鼓皮很硬,很快就把黄镇的脚磨破了,草地的毒水一泡,就红肿起来,伤口溃烂。快到岷县哈达镇时,黄镇的脚已经不能走路。后来听他说,当时打前站人回来说:‘哎,前边看到有房子了!’黄镇就一下子走不了了,是让人抬到哈达铺的。他的画,也就画到这里。此后,这些画如何到了萧华同志那儿,黄镇也记不起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出版的漫画的来龙去脉,更成为一个历史谜团。

▲草地行军(黄镇画)
1938年,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政委的萧华托人将拍有黄镇绘画的25张照片捎到了阿英手里。阿英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阿英见到这些照片后非常激动,他立即同李一和陈宜郁等人商量,决定尽快把这些漫画编印出来,公开出版。当时阿英只知道这些漫画是萧华从陕北托人带到上海来的。所以《西行漫画》单行本出版时,作者署名“萧华”。他在《题记》里写道:“我谨以无限的敬意,呈现给这一本漫画的萧华同志!”三年后的1941年,阿英从上海来到了江苏北部的新四军根据地,他访问了一些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得知画集作者署名可能有误。他在1943年6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得悉萧华同志不会画,前在沪,余所刊《西行漫画》,实为中央红军宣传部人所画。”解放后阿英向李克农谈起此事,请他留心打听,但作者是谁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大渡河的彼岸(黄镇画)
195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向阿英借了他所藏的《西行漫画》底本进行重印。重印时没有署名。萧华在序言中说:“这本《西行漫画》是二十年前在上海出版的,漫画的作者已经查不清楚是什么人,我想很可能是红军第五军团中作宣传工作的同志们。”

▲草地宿营(黄镇画)
1962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决定精印这本画册。他们拿着这本原印本(就是一大纪念馆所收藏的那三本)去拜访原来搞过美术、参加过长征的黄镇。黄镇翻开《西行漫画》第一页后激动不已,立即问:“这是在哪找到的?我还以为找不到了呢?”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志欣喜若狂,时隔25年,25页漫画的真正作者终于找到了。
《西行漫画》虽只保存下25幅反映长征的漫画,却充分证明了红军的伟大征程与所经历的苦难,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反映了民族艺术在革命战争与艰难困苦之中的顽强存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