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钱澄之诗歌浅析

时间:2021-04-21 15:12:32

  钱澄之诗歌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众多,特别是他《藏山阁集》中的作品,大半都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政治、民生疾苦有关,绝少无聊的应酬之作,流连景物的内容也不多。这一点在清初诗坛上也是很突出的。

  澄之作于明未的诗中,很多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明廷对于百牲的横征暴敛,以及在官吏与灾荒逼迫之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如《悯荒和韵》中的一首说:

  种豆南山又苦蝗,哀哀寡妇哭三荒。劝耕已缺明年种,加派还征隔岁粮。

  市井揭竿争闭籴,官司传檄急通商。朝廷近日专心计,谁听悲歌云汉章。

  崇祯末年,自然灾害不断,人民生活已非常贫困,但朝廷只是在口头劝耕,实际土仍在催科不已,加派不断。大臣们只知道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根本不问人民的死活。生活在社会下层,亲眼目睹民生疮痍、社会混乱的钱澄之,对国家的前途十分焦虑,他在《感时》诗中说:"也知国计正艰难,其奈闾阎已尽残。"明朝内忧外患,急需大量军晌,但广大百姓也已经被赋税、加派搞得焦头烂额。即使象钱澄之这样的家庭,也是"晚收担石尽输官",因而"青黄不接哪得餐"。(《伯仲叹》)到了难免忍饥挨饿的地步,一般百姓的境况就可想而知了。《杂感》第八首写道:

  水旱频仍父老嗟,飞蝗又见际天遮。耕农去尽田难认,赋税逋多派枉加。

  窃恐流亡还伏莽,即令盗贼正如麻。朝廷弭乱须蠲免,终是饥寒且恋家。

  水、早、蝗灾频频袭来,明廷的赋税不仅不减免,反而越派越多,正供之外,又有"练饷"、"剿饷"、"辽饷"等等名目,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只得抛弃家园,流亡他乡,许多人投奔了农民军,使得"盗寇"越剿越多,澄之认为,要使社会安定下来,根本的一条,是要蠲免赋税,使百姓能够生活下去。这当然只是他的一种愿望,朝廷是不会采纳的。《大水叹》中说:"白头老翁休叹息,秋来官粮逋不得,回家早计卖妻儿,如今九年之水尧不知。"最高统治者根本不了解百姓的情况。即使知道了也没有什么用:"诏书屡问灾伤苦,课税宁教赋役宽?"(《感时》)皇帝知道了灾情,也只是一纸空诏书,不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年年搜括助军兴,御寇防边总未能。"(《和百史闻警韵即送其北上》)明廷拼命搜刮,结果"寇"也灭不了,"虏"也挡不住,只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澄之明末的诗篇中,还有不少是揭露当时官吏将兵的残暴横行,鱼肉百姓,草菅人命的情形,如《官兵行》说:河边大舰者何为?河下风吹舰上旗。云是新调守江北,行船过客索酒赀。榜人船头快招手,泊船送钱毋多口。勿令指作渡江贼,缚去请功袅汝首。官兵到处敲诈勒索,稍不如意,即指为"贼",加以杀害。这还是小者。《大梁行》记述官兵决河放水灌城以杀"贼",结果"水来杀人百万多,隔岸官军年奏凯歌。"《九江行》描述了官兵抢掳妇女,又强迫她们集体赴水而死,结果"水中白骨蔽江来,都门昼闭不敢开。"明末兵荒马乱之际,百姓遭受的种种苦难,澄之诗中都有描述。

  甲申以后,清廷入主中原。清兵在征服全国的过程中,烧杀掳掠,给人民带来同样深重的灾难。对于那些抵抗最为激烈的城市,清兵屠杀平民,劣迹斑斑。钱澄之这时期的作品中,对清廷的暴行多有记载。作于顺治四年的《虔州行》,描写了顺治三年十月清兵攻破虔州之后,进行大肆杀戮的情景说:

  五更未醒虔州破,闭城刈人人莫逃。马前血溅成波涛,朱颜宛转填眢井,白骨撑柱无空壕。

  清兵的杀掠破坏,使虔州这座"关税兼通闽与粤"、"闾阎扑地楼插天"的繁华都市,变成了"烟冥冥,雨啾啾,黄昏鬼火遍城头,行人白昼不敢过"的阴森可怕的废墟。遭到清兵惨重破坏的又何止一个虔州!澄之《过将乐县》写道:

  飘风激沙砾,曜灵惨不舒。我行升虚邑,空国无人民。

  颓垣穴孤兔,赤瓦夷沟渠。排徊不能过,问此谁为欤?

  人烟稀少,野兽横行,白骨遍地,凄凉萧条,正是当时被清兵蹂躏过的城市残破景象的真实写照。其它如《哀邵武》、《过漠埠》、《悲顺昌》、《夜过贡川》、《永安即事》、《力疾入大田纪事》等等。都记述清初动乱中人民处境悲惨,城市被严重破坏的情景。城市如此,乡村也不能幸免。澄之《间道奔江右发横坑即事》写道:

  鸟雀满废村,屋倒门犹闭。人去碓空喧,烟稀食屡缺。

  呻吟见寡妇,疮痍正流血。

  乡村也是残破不堪,人民到处都在流血,在呻吟。这些都是澄之奔波于抗清斗争途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其中或有夸大之词,但其史料价值不可忽视。

  清廷在征服过程中残酷地烧杀,同时,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也非常严苛,澄之诗中此也多有揭露。《获稻词》写道:

  女蹋椎,儿扫仓,我家今日稻登场。获稻上场打稻毕,拂还租稻叉手立。

  往时入仓才输官,今年只在场上看。晚禾干死田无稿,又下官符催马草。

  买草纳官官不收,千堆万堆城南头。风吹雨打烂欲尽,饿杀栏中子母牛。

  清廷不等农民将新稻入仓即来催逼租税,把农民一年辛勤劳动所得全部掠去,尚且不足,又强迫农民拿钱买马草,结果又嫌不好而不收,让它们全部烂掉。清军多马,因而催征马草也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清初著名诗人如吴伟业、朱彝尊等人诗集中都有以《马草行》为题的作品,揭露清廷的这项苛政。清廷的苛政还有许多。为了镇压南明政权海上抗清部队,到处搜掠民船,抓派船夫,还驱赶工匠赶制军船。澄之《捕匠行》写道:

  今年江南大造船,官捕工匠吏取钱。吏人下乡恶颜色,不道捕匠如捕贼。

  事关军务谁敢藏?搜出斧凿同贼赃。十人捕去九人死,终朝锤斫立在水。

  自腰以下尽生蛆,皮革乱挥不少纾。官有良心无法救,掩鼻但嫌死尸臭。

  昨日小匠方新婚,远出宁顾结法恩,昼被鞭挞夜上锁,早卖新妇来救我!

  描写了被官吏抓去为清廷造船的工匠的悲惨遭遇。《水夫谣》记述清兵对船夫的驱使说:

  遭他鞭挞无完肤,行迟还用刀箭驱。掣刀在腰箭在手,人命贱同豕与狗。

  射死纷纷满路尸,那敢问人死者谁?

  这些都记述了清初残酷的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的事实,清兵对百姓任意鞭打,随意杀害。对于满洲八旗士兵的凶残,澄之《县门行》写道:

  县门朝开官不出,昨夜大盗进官屋。健儿被伤公子死,街外知更衙里哭。

  枞阳临水万余家,公然船过弹琵琶。县上差兵亲认得,鸣锣捉贼通街哗。

  家家揭竿拦江口,船到江口谁能守?弓箭在手刀在腰,一夫上岸千夫走。

  差兵昼夜尾船行,获之乃是纛下兵。可怜冤杀城中人,严刑至死无一声。

  纛下兵来不敢锁,当堂揖官对官坐。官免杀伤已有恩,明日同官赴辕门。

  移文调取军前用,临去传言谢官送。

  诗中描写了一个八旗士兵闯入县官家里杀人劫物之后,肆无忌惮的情景,县官对他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屈杀一般老百姓。县官欺压汉族百姓,自己又被八旗士兵凌辱。这反映了清初复杂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一个侧面。钱澄之反映社会现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作品中很多直接记述当时的时政大事,特别是他归隐之前的作品。在弘光朝时,他对当时震动南明朝野的三大疑案,作有《假亲王》、《假后》、《假太子》三诗,并有《南渡三疑案》一文,详细记述了三案始末。这些案件的真实内幕,当时人已很难搞清。澄之根据自己的见闻,有所根据的据实记载,传闻之词录以存疑,以俟后人论定。澄之还有《髯绝篇听耿伯良叙述诗以纪之》一诗,记述了大奸佞阮大铖投降后,谄媚清廷官吏,在协助清军攻打抗清力量的途中,卖力过甚而致死的丑态。他是根据起先降清,同阮在一起,后又反正,回到南明的耿伯良所述而录,耿"始未亲所见",他"记以待史评",当是可靠的,并且当时沈昆铜的祭文,《台湾外记》等书,也有相类记载,可证澄之所记不诬。澄之亲身参与隆武、永历两个南明政权的朝政,对其中情况的了解,自非外人可比。他有很多诗,如《端州杂诗》、《广州杂诗》、《梧州杂诗》、《桂林杂诗》、《临轩曲》等,都是几首、几十首的组诗,并且许多诗中还有小注,记述了南明朝政人事、党派纷争、抗清活动等方面的史实,许多可证史书之误,可补史书之缺,是研究南明政权的宝贵资料。澄之每到一处,都注意观察、记录当地的风俗民情,如《南海竹枝词》、《闽江竹枝词》等组诗都是,其它如《南海有女择配求完发者得宣城汤生归焉嘉其志为赋是诗》等作品,都可考见当时的民心之一斑。这些直接反映了社会现实,特别是当时社会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这些主要方面的作品,是澄之诗中最可宝贵的部分。当然,就题材而论,澄之诗歌反映的生活面还是很广阔的,描写山水风景,描写朋友交情等等方面,都有不少佳作,兹不详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