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境内已发现先秦时期墓葬(群)7座(处),经考证,在王家咀、官塘等地发现的墓葬,年代被确认为西周时期;在杨市发现的墓葬时代是春秋时期[54];在达观山、县政协发现的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时期[55],由于这些墓葬均遭到破坏,其形制和葬式无法知晓,仅收集到部分随葬品。
旗山墓群,位于枞阳县城东部的低山丘陵地带,集中分布在枞阳镇旗山、长安、蒲州、石岭等村,以旗山村为中心大约直径2500米的范围内都有发现[56],是一处以战国墓为主、并有少量春秋、西汉墓的大型墓群[57]。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发现(掘)了大量墓葬,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土文物不低于800件[58],可分为陶器、印纹硬陶、原始瓷器、玉器、铜器、铁器、货币、琉璃器八大类。陶器主要有鼎、豆、壶、罐、匜、盆、钵、盘、盂、勺等;印纹硬陶以罐为主,多饰细方格纹;原始瓷器有瓿、壶、鼎等;玉器有玉环、玉珌等;铜器有句鑃、鼎、壶、镜、剑、戈、矛、鐏、镦、权、勺、刀等,有铜、铁复合铸成的现象存在;铁器有锸、夯锤、剑等;货币仅见蚁鼻钱;琉璃器仅见管类饰物。
1990年1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枞阳县文物管理所在旗山来龙岗旁发掘7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式,墓壁光滑,部分墓有壁龛和脚窝坑,少数墓积石或积沙,出土文物60多件,发现了典型战国楚文化器物“四山镜”和蚁鼻钱。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分析,认为墓群年代当在战国中晚期[59]。2006年4至7月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旗山墓群沙河工地发掘清理了72座战国晚期到战国末期的墓葬,出土文物400多件。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岩(土)坑墓,可分为带斜坡或竖穴式墓道(M18有一级台阶)墓、不带墓道、台阶的宽坑墓和窄坑墓三类,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或单棺,有的无棺。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上对墓主的族属进行初步判断,认为大部分属于楚人或楚遗民墓,少数墓葬可能是越人或越遗民墓[60]。
春秋中期,群舒为楚所灭后,直到战国末期均为楚国势力范围,楚文化浸润枞阳,但在地域上又与吴越相毗邻,受其文化辐射,战国晚期楚国力量日渐衰微,中原地区政治和文化的对其影响日渐突出。旗山战国墓群处于同期墓葬文化的交汇点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呈现出以楚文化为主,中原、吴越文化并驱发展的态势。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