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叙这个传说故事的时候,我想枞阳古镇上有关“施公墓”和“锁龙井”的遗存,可能是很难寻觅的了。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的是,当年那“锁龙井”的井台上有一方洗涤用的圆形麻石洗盆还在。从枞阳正大街走进庙巷里,在庙巷里中段左转的巷口旁曾有两口古井,小方井被埋掉了,小圆井还在,那“锁龙井”井台上洗涤用的洗盆就静静地搁置在小圆井的井台旁边。
很远很远的时候,一条叫枞川的长河环绕着古枞阳镇,在枞阳镇的后山上,两千多年前,汉武帝自寻阳浮江,自盛唐至枞阳,登达观山射蛟,留下千古射蛟台遗迹。晋时枞阳令陶侃在达观山东麓,惜阴、勤政、爱民,留下了陶公祠、惜阴亭、洗墨池等许多名胜遗迹。我今天要讲的故事也存在于达观山上,介于射蛟台和陶公祠之间。
庙前大门两侧,四棵古柏粗壮地直耸云天。在城隍庙的东侧墙外两米之隔的地方有一口古井,井台是圆形的,以紫铜色麻石铺成。井口的井沿高出井台,圆圆的紫铜色麻石的井串古老而端庄地压在井口,直径约三尺以外。苍苔和清泉互映在深井里,似一方晶莹的玉轮,将蓝天白云、明月清风、星海银河、古庙肃穆拥入深远的回忆。
古城隍庙建于何时?古井建于何时?不得而知。从老一辈人的记忆和叙述里分析着,古井应建于在前,城隍庙应建于在后。因为古井的存在游离于城隍庙外,而记忆里附近用水又不受城隍庙节制。在古城隍庙门前的庙巷里的居民用水,基本上都取自于城隍庙旁的古井。
那天,在庙巷里寻访着曾经的倪氏万卷堂的故事的时候,无意中听了城隍庙旁那口古井的故事。起始以为是陶公祠中的古井,经多次论证,城隍庙旁的古井和陶公祠中的古井不是同一口井。“讲老枞阳的故事,一定要知道那一口古井,因为那井是‘施公井’,又叫‘锁龙井’。”在我惊喜于古枞阳的故事又多了一处名胜古迹的时候,“锁龙井”的故事简洁而又与古枞阳的许多名人故事大同小异,但对于我喜欢的故乡,我愿意所有的人都知道它的存在。
施仕纶,现实中的名字叫施世纶,清朝台湾总兵施琅的次子。当年施琅率水师两万余人,战舰百余艘征战台湾岛,施世纶随父出征,亲眼目睹了那场波澜壮阔、激烈空前的彭湖海战。写下了律诗:“独承恩遇出征东,仰借天威远建功。带甲横波摧窟宅,悬兵渡海列朦艟。烟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百万风。生夺彭湖三十六,将军仍是旧英雄。”
施世纶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守制三年结束后被授为江南淮徐道,管理过江苏与安徽的事务。我相信他一定来过古枞阳镇,但施世纶死后归葬福建,这却是事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施世纶因病想要告老还乡,康熙帝下旨挽留,并且下令让他的儿子施廷祥飞马到驿站探望。同年五月,施世纶病逝于淮安任上,终年64岁。遗疏请求随父施琅葬在福建,康熙帝允许了他的遗嘱,下旨奖赏他的清廉,并予以厚葬。”
不论施世纶是否与古枞阳镇的施公墓的关系有还是无,达观山上的施公墓是曾经真实的存在,也应该真的是枞阳施姓的曾经的祖墓。山下陶公祠旁,那时城隍庙应该还没有存在。那里的范围应该有施姓人家的祖宅家园吧!一日,施公的家中来了位算命的先生,施公便与算命先生请教风水,算命的先生便与施公说起了风水的故事。
他对施公说道:“风水得于天机,我若泄天机于施公,苍天必报复于我,双目会失明。若施公与家人能承诺于我,保我家三世温饱,衣食无忧,我倒是愿意说与施公。”
施公下葬之时,果然算命先生双眼暴瞎,失去光明。心想施公承诺,便留在施公府上,初时衣食无忧,自得其乐。直到有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施府中的丫环无意之中将一碟豆腐渣端放在算命先生的饭桌上。算命先生摸索着吃进嘴里,心中生了芥蒂,暗想道:“施公在时,承诺保我三世温饱,衣食无忧。这施公才走些时,家人便如此待我,长久下去会是怎样?我送他家飞黄腾达,他家却背信弃义,如此待我,我一定要坏他风水。”
于是,算命先生便对施公家人如此这般,让施公家人在施公府前门外,正是龙脉冲天处挖一口深井,井台、井沿、井串用采自古桐城花山的紫铜色麻石,因为花山有古龙隐寺。深井挖好,井台铺成,井口井沿砌好,择良辰吉时,巨大的圆圆的紫铜色井圈稳稳地压在砌好的井口井沿上。井圈放下,只听青天一声龙吟,从井口的井圈中伸出一颗巨大的龙头,左冲右突,怎么也冲不出那紫铜色的麻石井圈。长吟过后,龙头沉入井底,井中冒出冲天血水。家人急忙寻找算命先生,此时,算命先生却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后来,不知道故事的人们便称那口井为“施公井”,因为那是施公府上挖砌的古井。知道故事的人们便叫那一口井为“锁龙井”,因为施公墓葬的是一处龙脉,施公的后人便有龙腾之运。因施公府上的丫环一时疏忽,因算命先生的疑心之恨,便设计了“锁龙井”的锁龙井串,锁住了龙脉的颈项。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