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桐东和陈瑶湖,桐东和陈瑶湖书写了历史。桐东地区为通江咽喉,军事战略要冲。前有辽阔的陈瑶湖,当时的陈瑶湖湖区南北相距六十多华里,东西相距二十多华里,湖内芦苇杂草丛生、菱角茭白满湖、鱼虾莲藕丰富,还有许多小岛。而且与长江相连,江边有荻埠(老洲头)古渡,直达江南。后有三官山,山高林密,藏龙卧虎。在人文方面,东乡人崇文尚武,这里曾形成了著名的“东乡武术”。“东乡武术”是一种兼融南北少林和武当派武术特点的混杂流派,风格全系中低盘架势,低盘为多,就连钉耙、扁担、板凳等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也用作武器。清道光、咸丰年间涌现出36位拳教师(世人简称“三十六名教”),皇宫内一武林高手贾姓侍卫官好色事发偷逃出宫,落脚九华山后,建下暗室,诱骗朝山进香妇女苟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东乡“三十上六名教”闻听后乔装香客,暗藏刀棍,过江进入九华山,经过一番苦战,将“花和尚”生摛活捉。仅此一斑,便可见东乡人勇猛刚直、急公好义。而当外寇入侵之时,在共产党的引导下,这种精神便自然地升华为同仇敌忾、团结御侮、正义凛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桐东以陈瑶湖地区为中心建立抗日根据地,尽得地利人和,进可攻,退可守,宜于隐蔽和坚持,同时可扼守长江,便于打通新四军七师和五师的联络通道。
正是看中了桐东和陈瑶湖地区的战略地位,1940年4月,在安徽省国民政府主席李品仙集结重兵进攻皖中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下,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由书记林立带领,从桐西撤到桐东陈瑶湖。5月,中共无南区委书记王光钧、庐南工委书记郑曰仁,因国民党桂系军队搜捕转到桐东,与林立汇合于三百丈,改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为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林立任书记,县委机关设在桐东陈瑶湖王家排。是月,“桐城抗日游击队”改编为“桐东抗日委员会”,鲁生任主任。1940年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来陈瑶湖,组建了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并亲任团长,在水圩村谢家宗祠召开成立大会, 10月,成立桐庐无县委,鲁生任书记。桐东八乡参议会同时在谢氏词堂召开,成立了桐东乡联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周晓山为办事处主任,王光钧为副主任。同年12月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钧为区长,区政府驻谢氏宗祠,同时成立了桐东区人民参议会。
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1941年2月1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陈毅、彭德怀的电报中称:“去年十月,你们覆电谓:巢湖、瓦隔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周巨龙)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