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烽火桐东(四)

时间:2021-05-31 09:08:57

  鲁生烈士墓位于陈瑶湖畔的东嘴头,最早是当地传统的烟泡土坟,无碑。1963年被公布为枞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原陈瑶湖人民公社和枞阳县民政局共同为鲁生烈士墓立碑,并将坟茔用混凝土披盖。鲁生,湖北黄梅人,原名蒋永孚,1916年生,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黄梅县抗日后援会副主任,中共黄梅县委青年委员兼抗日第四中队长、中共黄梅县委军事部长、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和中共桐庐无县委书记。从湖北黄梅到安徽桐东,从一介书生到武装割据一方的抗日游击队队长,从懵懂少年到共产党的一个县委书记,鲁生在抗日的浪潮中,完成了历史性的悲壮而伟大的转身,并永远定格在陈瑶湖。然而,烈士之墓历30年风雨沧桑,已局促一隅,碑文脱落模糊,墓周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且处在低洼处,一到雨天,墓地便浸泡在水里。陈瑶湖镇几届党委政府均有过重修鲁生烈士墓的打算,都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付诸实施。“普通百姓尚且讲究修好祖坟,鲁生就是我们陈瑶湖地区共产党的老祖宗,不能任其坟墓如此破败不堪了!”一番感慨之后,陈瑶湖镇党委政府于2013年清明节前夕做出了重修鲁生烈士墓的决定,并很快得到了民政、文物和党史等部门的同意。

  2015年4月中旬,住在鲁生烈士墓附近的巨才粮油的经理周巨才将旧房拆除,着手建新房,并报批了相关手续。得知消息后,县规划部门、文物部门找上门来,告诉他鲁生烈士墓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原有的建筑保持原有的风貌不变是可以的,如果拆旧建新,就不能照老房基重建,必须退让到保护区之外。周巨才傻眼了,他已照老房基建设了基础,根据这个规定,他的新房子得在老房基的基础上,让出两间。此时,周巨才的叔父站了出来,他是陈瑶湖镇一名退休干部,1984年曾参与鲁生烈士墓的立碑,他说:“我与鲁生烈士墓有缘,1984年以后,一直义务守护着鲁生烈士墓,过去不知道文物保护的规定,现在知道了,我虽然退休但还是党员,应该有这个觉悟,叫侄子退让!”

  我们来到鲁生烈士墓时,周巨才的房子早已建成,但退到了文物保护的范围以外。周巨才对于退让的损失只字未提,而是说道:“我们住在烈士墓的附近,以后还要义务地守护。”朴实的话语让我们很是温暖。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重修后的鲁生烈士墓,但见,局促的墓区已扩展为宽9米,长24米的阔大的墓园,墓前建成了大理石面层的瞻仰广场,广场周边栽植了松柏,拾三级台阶而上,原来低洼的当地传统的烟泡坟茔已改为标准的圆形烈士墓样式,墓冢高高耸立,墓冢前竖起了重达2吨的青石墓碑。听着周老板今昔对比的介绍,忆起鲁生烈士短暂而壮阔的一生,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一如“重修碑记”所述:“惟斯墓园,景雅物新。后辈子孙,景仰观瞻,继往开来之心,必跃跃萌发;振兴中华之志,当耿耿牵怀!”

  五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水圩村谢氏宗祠,如今已成为一处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经常吸引各级党政领导、史志工作者、中小学生等前来参观、考察和凭吊。

  水圩村是因淝水之战而名动天下的东晋名士谢安、谢玄叔侄的一支后人聚族而居的古村,该村谢氏宗祠1723年竣工,已有290年历史,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东西长45米,南北宽43米。主体建筑为三进,即前厅、中厅(正厅)和后厅,地面是用细沙石掺和羊角藤水、糯米浆汁捶制而成,经久耐用,至今仍光洁平整,后厅左右分别为宝树堂、节孝祠。正厅八根粗大的圆柱均系有着“活化石”之称的银杏树(白果)原木,其梁是更为珍贵的榉树原木。桐东抗日民主政府的进驻更是为谢氏宗祠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在解放后的一次文物普查中,省文物专家称谢氏宗祠为“规模宏大,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皖江北岸第一祠”。

  但历经几百年的风侵雨蚀,加上文化大革命时扫“四旧”的破坏,谢氏宗祠有的建筑坍塌,有的厅堂漏雨穿风,特别是正厅大殿西侧已柱毁梁断、砖残瓦碎。

  从2007年起,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水圩村群众自发成立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会”,这个以“抗日”为关键词的民间组织,不仅谢氏族人应者云集,而且突破了宗族的局限,当地各界群众也纷纷为修缮捐款。近几年,陈瑶湖镇党委政府和县有关部门每年也要拨款一部分予以支持。修缮委员会按照文物部门的“修旧如旧”的要求,聘请徽州富有经验的古建施工队一点一点地进行修复。2012年,该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公布为安徽省第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起,陈瑶湖镇党委又采用政府投资与民间募捐相结合的办法,在旧址西大院创建桐东抗日民主政府革命文物陈列馆,2014年七一前夕正式开馆。

  我们见到,旧址大门左侧立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大门正前方新立起一块勒石纪念碑,上书“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几个雄浑苍劲的镏金大字,碑文由安徽省文史馆员谢采筏撰写。旧址建筑恢复成原来的白墙青瓦、翘角飞檐,一派古朴素净,庄重肃穆。旧址内的三厅、宝树堂等一切的一切,也都是旧时的模样,却又焕然一新。前厅门口有两座记事石碑,并配置两面石鼓。中厅雕梁画栋,宽敞高大,“大方伯”、“怀远将军”等匾额高悬于横梁之上,令人肃然起敬。拱形天花板上涂着蓝色油漆波纹,令人赏心悦目。花托子、花衬子上雕刻着花、鸟、虫、鱼等图案,色彩多呈,惟妙惟肖。特别是梁柱之间原来镂刻的指日东升、加官晋爵、状元及第、魁星点斗等蕴含丰富的人文典故和历史事件的木雕,技法精湛,本就堪称一绝,重新修复并涂上色彩后,更加协调柔和,栩栩如生。中厅与后厅之间还恢复建设了两座对称的木楼,名为“鼓乐楼”。西大院陈列馆里,既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展出了关于林维先、鲁生等一批当年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风云人物的事迹,又利用浮雕和实物再现了游击根据地军民工作、战斗和生活的情况。陈列馆大门有一副由全国楹联大家陈自如先生撰写的对联:“抗日壮名祠曾聚群心朝北斗,振乡荣宝树更催大志起东山”,既点明了水圩谢氏先祖的荣耀与大志,更突出了谢氏宗祠在抗战中的突出贡献,对仗工整,凝炼精准,大气磅礴,震撼人心。

  六

 

  从陈瑶湖镇政府出发,我们驱车一刻钟左右,来到此次探访红色陈瑶湖的最后一站--王家排,这里是中共沿江地委旧址所在地。

  2014年春,陈瑶湖镇党委政府和枞阳县新四军研究会、枞阳县史志办联合决定新建中共沿江地委旧址纪念碑。建设纪念碑投资不大,但遇到的难题可不小。因为,王家排已经划归铜陵市普济圩农场管辖,与普济圩农场三分场毗邻。要建纪念碑,就必须跨区域协调用地,而且所用地块还有一定的增值潜力,两边又紧挨着农场的住户。陈瑶湖镇具体经办的同志怀着忐忑的心情,硬着头皮找到普济圩农场主要负责人,说过来龙去脉之后,对方的一席话让这位经办的同志如释重负,对方说:“枞阳县和陈瑶湖镇70多年后还不忘那段历史,立碑纪念,我们实在感动。王家排的土地虽然从枞阳划给我们管辖,但中共沿江地委是我们两地共产党组织早期共同的领导机关,不能划分彼此,不能为一点地皮的事计较!”就这样,普济圩农场无偿提供了纪念碑建设所需的用地,并帮助做通了周边农场住户的工作。

  中共沿江地委旧址纪念碑掩映在一片绿树之中。我们沿着七级台阶而上,在纪念碑前静静地伫立、追思。同行的一位同志忽然说道:“今天的行程要是搁在当年,王家排是陈瑶湖中的小岛,必须舟来舟往,但解放后围湖造田,我们现在已是车来车往了,变化真大!”我一怔,是的,几天来的红色陈瑶湖探访之旅,往大里说,王家排等众多的湖中小岛和10多万亩的烟波水域已经变成连片的村庄田畴,陈瑶湖镇则从血雨腥风、贫穷落后的湖区乡野变成了和平安宁、美丽富饶的全国重点镇。往小处说,从东嘴头到谢氏宗祠,再到王家排,也无一处不在昭示着可喜的变化。但我们感受更多的则是在一系列的变化之中一种顽强坚持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不变”,那就是,历经70多年岁月的涤荡,陈瑶湖人依然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于共产党以天下为已任、为民族求解放、为民众谋幸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前辈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以及甘洒热血、前赴后继的奉献精神的怀念、铭记与传承,重修的鲁生烈士墓可以作证,修缮的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及创建的革命文物陈列馆可以作证,新立的中共沿江地委旧址纪念碑可以作证……

  陈瑶湖畔长大的诗人谢思球一首写陈瑶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多少芦苇宁折不弯/多少血/流在家乡的水上……”透过悠悠碧波,我们决不能漠视那曾经的殷红!

  记住桐东,记住陈瑶湖!(周巨龙)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