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许志熹1922年底出生于枞阳黄华里方家祖庄。上有祖父家瑞公,祖母刘老夫人;伯祖母丁老夫人(守节);父亲继宗公,患慢性病,母亲章氏夫人;叔父天翼公,年青从军,叔母吴氏夫人;三个姑妈已嫁;后来有弟志泽,妹荣华。
先父儿时在黄华寺读私塾,继在外婆家章家大屋上育才小学(与唐表兄弟章伯钧之子章师明同座),后到宏实上高等小学。忠厚诚实,品学兼优,每写一篇周记即为一本;初游浮山写成“浮山游记”,文质并茂,师以范文传诵。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8·13”后铁蹄蹂躏大江南北,家乡沦陷。宏实学校被日军烧毁,家中房子被炸弹炸塌两间···。家道连着国运——小姑父方一甫(枞阳镇人)海军军官,于淞沪抗战殉国;世兄许世德连文书亦于淞沪抗战殉国;叔父许天翼工兵营长在华北与日寇鏖战···。祖辈家瑞公等先后过世。
先父以15岁少年,背负国难家仇,唱着抗日歌曲,投身抗日救亡革命洪流!1938年,先父到桐城参加抗日宣讲团,后到桐城黄甲铺第二临时中学以读书为名,于1939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的有张菊初后化名梅豪(宏实校友),其介绍人是自己的老师叶桐封女士(后为七师参谋长、省军区副司令孙仲德夫人)。其后,先父介绍发展了方浩等同志为党员。1939年底,先父作为骨干受组织派遣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教导队学习受训,与家乡抗日兄弟储玉怀、方觉晨、朱世杰、朱明镜、许思一等皆为队友,对他们的牺牲和贡献先父将他们皆收入自己编著的“枞阳历史人物”中。在教导队他们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党的高级干部张云逸、方毅、张劲夫等给他们上课、作报告,人生获得了质的升华!教导队学习结业,大部分队友派到新四军部队,先父由政治部正副主任方毅、张劲夫谈话派做党的地下工作。先父独自一人到舒无地委报到,以单线联系方式派到庐江第七临时中学以学生身份开展庐南工委工作。
此时,新四军七师尚未组建,以皖江游击纵队为中心的皖江抗日根据地迫切需要东联西扩,由无为、庐江、枞阳往西至湖北五师的地下通道建立发展关系到新四军抗日根据地联片的大战略!先父作为一粒棋子,怎样工作,不为外人所知?怎样艰难,也不为后人所知!
众所周知,1941年“皖南事变”前,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开展了破坏中共组织、捕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先父上级组织北撤与上线失去联系,先父成了断线的风筝——不能乱找组织,暴露身份;不能回家,殃及家人。
迫于无奈,先父选择了在白湖姑妈家落脚,放牛、干农活,与表兄弟姐妹一起生活。时间长了,总不能有家不归?姑妈大致了解到一些隐情,可急在心里,也无可奈何。待国民党气焰下沉、国共气氛缓和,姑妈家出面担保,先父躲过一劫。
先父回到家乡,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极其艰难的时期,国民党重新摆出了“共同抗日”“抗日一家”的姿态。先父设法与家乡共产党人桐南工委负责人何东初同志(大革命时期叔祖天翼与东初就有交结)取得联系,此后先父基本上在他的领导下从事抗日和解放工作。在合作时期,先父协助何东初为新四军征兵、筹款并开展统战工作。家乡老人知道先父曾被举为乡绅、1946年做过短时黄华保长。可就在这段时期,先父尽力地保护优抚抗日家属,帮助穷苦乡亲。在他所知道的从事共产党领导抗日的家庭无一受到安全威胁,即使受到牵涉,先父即为其排忧解难。许则方老兄是邻村黄华里大庄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家中祖母、母亲和3个未成年弟弟,生活极其困顿,先父安排其二弟(实茂后名铁雄,参加解放军)教书,因年少不能压阵,又安排做保干事,想方设法让其就业,养家糊口。族人许醒民、许春远长辈在大西南流亡读书,家中各有小脚寡母,先父说服家族祠堂给予资助。
解放战争时期,先父更紧密何东初联系,协助其统战、策反、阻止国民党拉壮丁、为解放军筹军粮军需,并积极组织动员亲友参加解放军。1947年其弟许志泽于南京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先父组织动员许正、何树国等八名唐表兄弟到解放区参加革命;为解放枞阳镇解放军少付出代价,组织安排何东初亲自与桐城保安团第一营营长徐超到我家密谈策反成功。为人民解放军渡江,积极筹措粮草、军鞋、军需,据说说服族人砍伐了一世祖坟山的树木。
1949年安庆解放,先父未随军南下,即在军管会工作,享受供给制待遇。由于先父是个“知识分子”,主要在财经口任职。50年代初参加中央财经商业会议。在审干时先父将自己脱党、任过伪职的经历毫无保留,组织经过审查做出结论:对历史问题不作任何处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