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幕旗山,李全驻过兵吗?(一)

时间:2021-06-25 09:22:08

  幕旗山,据说原叫“磨金山”,因山势绵延起伏,上有三峰,形如笔架,故又叫“笔架山”。这些名称大抵都是民间的说法,没有资料可供查证。现在县内关于幕旗山的史料,最早只能溯至康熙六年版《桐城县志》(以下简称康熙《桐志》)。而在康熙《桐志》中,“幕旗山”被写成了“磨旗山”。

   中国的文字向来不太严谨,很多地名古时没有统一的标准,文人各自为政,往往写法各异。幕旗山的写法就有很多种:早期的康熙《桐志》写成“磨旗山”,中期的道光《桐志》写成“摩旗山”,而乾隆年间,当地诸生王坦还写成了“募旗山”,王坦的《走马岭》一诗首联“曲屈崚嶒接募旗,岭头马迹尚依稀”即是(见《桐旧集》。王坦,字羹梅,应是羹脍赛一带人,其所咏之“走马岭”即在幕旗山北)。真正写作“幕旗山”的,目前我看到的最早资料是清末会宫人唐尔炽的诗集。四九年后,县内出版的各种志书也互有乖异,“摩旗山”和“幕旗山”,两种写法,并行不悖。枞阳语音中保存有大量的古音,幕、募、磨、摩,古时都是入声字,读音基本相似。

  关于幕旗山的历史,康熙《桐志》说:相传南宋李金驻兵于此,有砦有镇。

  康熙《桐志》是手写本,错误较多,此处“李金”即是“李全”之误。同时期的《安庆府志》和道光年间续修的《桐城县志》(以下简称道光《桐志》)都可以佐证。

  道光《桐志》对幕旗山李全驻兵事也有记载,且“有旧砦迹焉”。说明南宋时期的李全驻兵幕旗山,除了“相传”,还“有图有真相”的。道光《桐志》在李全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个人物:关公,关公就是三国时的关羽,“或曰,汉关公于此驻兵”。幕旗山的历史又向前推到了三国时代。

  道光时人说三国时事,中间相隔千年,当然没有根据,只能是“或曰”(有人说的意思)。这种说法暂且存疑,还是说李全。

  李全驻兵幕旗山,康熙、道光两《桐志》说法基本一致。古人虽然文字简约,但准确而不枝蔓。然而到了《安庆府志》那里,情况就不一样了:

  南宋李全率兵于摩旗山扎寨,以抗击金兵,后因金兵重围,寡不敌众,李全竟抱帅旗而战死。后人慕之,因将“磨金山”改名“幕旗山”。

  我手头没有《安庆府志》原书,上面的资料是转引自吴朝晴先生的《枞阳山水》一书。

  李全的故事开始变得生动,这是文学的力量。县内近年来关于幕旗山的介绍几乎都有这一段。从李全“在幕旗山驻兵”,到“在幕旗山抗金抱旗战死”,中间曲折颇大。关键是后面还有一句:“后人慕之,因将磨金山改名幕旗山”。说明幕旗山的山名,是纪念李全的。前面我还说“磨金山”是民间的说法,没有资料可供查证,现在这问题似乎解决了。而且这“幕旗”二字,似乎就是“戎幕”和“战旗”的省略,容易使人想到古战场,幕旗山是纪念李全的说法,比较易于让人接受。

        这里有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注意:

   ——李全,到底是何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