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在编修枞阳第一部县志时,我就十分注意旧志上记载的吴承恩史料,后来资料积累多了,经慎重思考,就写了《安徽骄子吴承恩》一文,投寄到省《志苑》杂志社。不久,编辑部就寄来用稿通知,并注明刊登在2005年第七期《志苑》上,通知要求我提供相关历史图片资料,因我未及时接到通知,一个月后编辑部又来函重复首次来函的要求,我拨通了编辑部地址电话,说明手头上还没有掌握历史图片。《志苑》编辑部在第八期刊登我的拙文,并配上他们搜集的图片,改名为《吴承恩是安徽人吗》,我不以为然,编辑们完全可以裁定稿件的刊用形式。文章发表一个月之后,不料引起《新安晚报》新闻中心记者杨丹丹(女士)的注意,她经多方查询得到我家中的电话号码,以电话采访形式,了解到我的写作过程和有关情况,采访的第二天,杨丹丹就在2005年10月21日《新安晚报》“重点新闻版”刊登了根据“猪八戒”说的是“枞阳话”考证,我省一学者认为;《吴承恩可能是安徽人》一文,因《新安晚报》受众面比《志苑》杂志更广,报道文章既出,自然震动也不小。县内周晓舟老前辈最先告知我说《新安晚报》记者为你写了报道。第三天杨丹丹女士来电询问枞阳方面的反应,特地提到县级领导是否注意到此事,以及高甸乡有没有反应等。我回答说:民间有关人士反应较强烈,我表示感谢她的支持与宣传。确实,县内的许多同志慕名找到我的办公室,复印了我的文章;好友张天奇也于报道的当天打电话给我表示庆贺。特别是老前辈吴良杰先生查到我的电话,激动地说:“你为枞阳做了一件大好事,现在不是你个人的事了,是枞阳县的一件大事,要论清吴承恩其人,甚至是几代人的事,向你表示祝贺”。通话的第二天吴老就复印了《桐城县高甸吴氏宗谱》有关吴承恩的史料相赠。此后,县人大副主任唐一华得知此事后,也亲自到我办公室询问有关吴承恩的考证情况,表示支持我的工作;民间文史爱好者吴文礼上门要我为头,筹建吴承恩研究会;我单位领导胡中付、许道祥就此事也召开办公室座谈会;同事汪学华受单位领导委托,积极在网上搜索有关吴承恩的史料和文章,所有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坐了21年的冷板凳,发表论文和文章不下数十余篇,从来没有这样激动得几天都睡不好觉。
杨丹丹记者是个十分热情和专注的人,她在写第一篇报道后,迅速在网络上查询新野方面的资料,了解到新野县有关吴承恩的研究动态后,及时地在电话里反馈给我,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研究者的电话号码,在多方求实之后,她又在2005年10月25日“重点新闻”版再次报道;河南新野县志记载《吴承恩确系安徽人》,她的报道是这样写的“自《吴承恩可能是安徽人》一文报道后,引起众多专家、读者关注,其中吴承恩曾任知县的所在地——河南南阳市新野县广播电台的一位叫白焕青的记者联系本报,表示他在该县地方志上看到有关记载,‘吴承恩真的是安徽人’”。
记者追求这一线索与新野县志办取得联系,该办主任王国炳查找了有关史料,证实清、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名宦卷》中有“吴承恩,桐城贡生,嘉靖三十五年任知县。赋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游民,修学校,表扬贞节,刑清政举,吏畏民怀……”。虽然外界一般流传吴承恩是江苏人,可他们依据县志记载,一直认为吴承恩是安徽人。
据介绍,新野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猴戏市场,很多学者考证认为,正是吴承恩在此任职期间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的观察,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
杨丹丹女士的两篇报道,把我从后台一巴掌推向了前台,面对许多的公众和读者,我也只得刻苦钻研和求证。谢思求先生曾两次用电话约我,要求提供吴承恩的有关资料,今天,我就把最近撰写的资料,呈献给我县的广大读者,让有志于研究吴承恩的广大文史爱好者,都来关注吴承恩的作品以及其人其事。
2005年11月21日写于东风商寓苑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