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方文居枞阳始末

时间:2021-07-07 15:40:57

欧阳松风

 

 

01

 

“卜居预指射蛟台”这是方文《初度抒怀》诗中的一句。射蛟台在枞阳,《明一统志》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

 

方文(1612年---1669年)字尔止,号嵞山,原名孔文,字尔识,明亡后更名一耒,别号淮西山人、明农、忍冬。明末诸生,著有《嵞山集》。

 

在方文六岁时,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时左光斗擢御史台,候命归里,读书养亲。因与方文父亲方大铉交好,宴请时,方文侍侧,左公问读何书?方文曰读杜诗。左公问能诵《秋兴》不?方文答曰:能!请赐卮酒,每歌一篇,倾一卮酒,音节慷慨。左公有感于怀,掀髯起舞,遂约婚媾。

 

崇祯三年(1630),方文与方以智等南都应乡试,下第归,从南京坐船入枞川,与左光斗之女完婚。次年四月,不甘里居,遂游学吴越。从此方文便开始了壮游山水,结交贤达的生活。

 

崇祯六年(1634)八月,桐城民变,桐城汪国华、黄文鼎以方应乾诸大族鱼肉乡里为名,聚众起事,乱民斩关焚掠,结寨扬旗。闰八月,民变稍平,方文徙家南京。

 

桐城民变的时候,方文二十三岁,从十九岁完婚,到二十三岁,结婚四年,在桐城县城居住,经常游学在外,此次民变,家园被毁,虽然被方孔炤诱致乱人而尽杀之,但桐城民风因此而落,方文徙家而居南京,这一居就是多年。

 

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二日,清兵破济南,布政使张秉文战死,妻方孟式投大明湖。二月,方以智回桐城,与方豫立、左国棅等游龙眠山,因方文不在,大家都觉得很遗憾。是年冬,方文想复归故里,哪知道又遇马守应、贺一龙犯安庆桐城,又留在了南京。

 

顺治二年(1645),方文三十四岁,流离于南京、苏杭、吴江汾湖,六月四日,清兵至苏州,杨文骢走处州,方文想追随抗清,无奈以母养作罢。“姑苏城外转旌麾,士马萧萧我独随。自愧江东行不果,只因堂北养无儿。”

 

方文卜隐于汾湖的梅墩,在这里方文遇见了金鸳。“漂泊东吴亦偶然,谁知嬿婉结良缘。”汾湖在吴江东南六十里的芦墟镇西,一名分湖,娶金鸳后,方文便携金鸳避居汾湖。金鸳,小名兴娘,杭州人,长于嘉兴。

 

 

02

 

方文流离在外,将母亲寄养在方孔炤家。是年方孔炤归隐白鹿庄,方文回家省亲,因恐兵荒马乱,路途不安宁,便留金鸳在汾湖,除夕抵枞川,首先去了方孔炤的白鹿庄。“维舟江岸怅斜晖,百里无由见母帏。……家亡国破身何有,弟劝兄酬事已非。”

 

顺治三年(1646)正月初,方文在石塘湖访老师白瑜,白瑜劝说方文速移家归里,卜邻白鹿湖畔。“……间岁一相见,握手增悲吁。劝我脱尘网,归隐白鹿湖。湖上结比邻,琴书聊与娱。佳期怅已矣,此恨徒区区。”《哭白安石老师四首之三》

 

是年十月,方文三十五岁,回到了桐城,他写了一首诗寄给姚康,诗中告诉姚康,桐城城中的田产尽在兵乱中遗失,城中喧嚣不可居,乃卜居枞川。于是便在枞阳城的上码头老街,枞川河岸、杨家塘边、射蛟台下买屋居住了下来。

 

枞阳上码头老街,分为河街、中街和后街,岁月的记忆里,那些明末清初的历史早已淡忘,但在老街的居民分布中,确还留存着许多家族的老屋,其中方家老屋的历史流传特别的清晰。

 

方学渐75岁逝世后,葬于枞阳莲花池的烈马攀鞍山,方学渐的三子方大钦迁徙枞阳,逝后也葬在了父墓侧。方大钦后代有徙居上码头老街,在老街留下了许多方姓祖居。

 

听老人说古,在西城门下,曾经有方姓族人,从江西运三大木帆船的杉木,在上码头水岸下船,沿着城门边做了十间门面的方家大屋。分析着方文的可能卜居枞川的地方,我们在中街从拐九弯向西约200米,靠近杨家塘的地方找到了一栋老屋。

 

老屋木穿枋结构,有明清建筑的遗存,二层木阁楼,听老人说,此屋一直是方姓人家居住,从前是私塾学堂,1954年大水后,方姓人家搬走了。根据房屋的形式和座落,结合方文《嵞山集》和《方文年谱》中的诗文记忆描述,很有些象方文当年曾经卜居枞川的地方。当然,历史的久远,这些都只是猜测。

 

顺冶三年(1646)十月,方文携金鸳自南京返桐,抵枞川,居射蛟台下。次年,顺治四年(1647)正月初九,痛哀国破,期待恢复,作丁亥《初度书怀》。二月,方文卧病枞川。《初度书怀》一共两首诗,其中一首即“卜居预指射蛟台”,另一首有:“投子峰西一野人,蹉跎三十五年春。”

 

“春寒二月冰未泮,苦雨凄风彻宵旦。一川流水势吞江,两岸行人泥没骭。有客卧病江上村,十日不出长揜门。小楼上漏复下湿,匡牀独坐愁思繁。特喜闺人伴幽独,强将虾菜供饘粥。不须取酒典鹴裘,自解牵萝补茅屋。遥闻二龙云卷舒,我欲移家此隐居。春来湖畔泥滓滑,欲行不行空踟蹰。……”《枞川苦雨柬李仲山孙子糓》

 

方文居枞川的次年二月,便病倒在枞川,绵绵春雨中,他诗柬诗李仲山、孙子糓。李仲山是枞阳人,孙子糓原居桐城,中岁移居枞川,所与往还,皆诗人高七,四方名流。

 

方文病刚好,便留金鸳在家,三月末卖卜杭州,五月初卖卜镇江。一个人在外面,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种思乡的情感,毕竟家中还有萱堂老母亲和金鸳娇妻倚门盼归啊。无奈一直到重阳后五日才回枞川的上码头家里。这一次方文回枞川,与家人在一起欢度了除夕,虽然是粗茶淡酒,但母亲的心里欢喜,娇妻的心里欢喜,女儿的心里欢喜。

 

春节过后是清明,愁怅中的方文在五月仲夏客住麻城六十日,八月抵家,此时金鸳在枞川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方文为儿子取名易耨。易耨满月后,十月,方文游南京,十二月病困白下,到次年的二月二十一日,母亲王氏六十三岁寿辰也没有回枞川,写了一首诗为母祝寿:《二月二十一日为母王氏寿辰,怀归有作》:“痛负吾亲尤负母,何时归种北山田。”

 

顺治七年(1650),三十九岁的方文出门卖卜访友,三月返芜湖,卜居芜湖。是年冬,重至太湖县,李世洽延邀讲学,为招集生徒二十余人,遂聚徒城南,结琴风社。岁暮,返芜湖移家室,除夕留芜湖度岁。正月初九移家太湖,是年春,金鸳在太湖生一子,殇。

 

顺治九年(1652)正月,方文不屑蜚语,谢去讲事,复卖卜芜湖。五月中,在芜湖遇钱澄之,即别过,休夏饭萝山。为了延续子嗣计,买了一个叫鹤胎的小妾。方文三十八岁夏秋际在芜湖访友,桐城家人至芜湖传信,长子御寇病重。方文急匆匆返回桐城家中,抵家时,长子御寇已死,葬于龙眠三峰侧。方文有子三:长子御寇,字挺之,左氏出,年十七卒。次子易耨、三子免儿,金鸳出,皆殇。

 

是年秋,方文再一次地从太湖移家枞川,这一方热土,对于他的情结是深深地眷恋。将家安顿好了,他又一次地出门卖卜与游历,在第二年的五月仲夏才回到枞阳老街上码头的家中。

 

“霜风凛凛出门去,仲夏炎蒸始入门。千首诗篇传岳麓,半年妻女饿江村。虽然竹有干霄节,争奈萍无着土根。若得龙眠田二顷,便应躬稼老丘园。”《归枞川》

 

八月的时候,枞川秋霖不止,家中又没有了粮食,方文想将家移回桐城的城里,那里有父辈留下的荒秽旧田,整理整理,应该是可以糊家度日的,终年在外,风餐露食,真的想回家耕隐终老。

 

 

03

 

从方文四十一岁五月在芜湖卖妾鹤胎,到顺治十年(1653)十一月前,因家室不和,鹤胎来归一年即被遣出,左国棅有《鹤吟》诗:“争奈生来疏野性,一群鸡雀不相留。”左国斌《代鹤吟二首》注云:“尔止有妾鹤胎,意欲遣之。”不顾方文反对,左氏遣之。遂又离家出游。十二月想回枞川,又因阻雪南康半月,待雪霁登舟,舟船路远,除夕泊舟路灌沟度岁。

 

方文于三十五岁卜居枞川,三十九岁卜居芜湖,四十岁移家太湖,四十一岁再归枞川,到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是年五月仲夏,方文得魏裔鲁、徐士仪、姚文然相助,移家离开枞川的上码头老街,挥别射蛟台,回到桐城城里。赎回萧家园旧田,作《田居杂咏》,自谓从此可耕隐终老。

 

父亲原来在“玉龙峡有旧田,原作四份,方文兄弟各得其一。崇祯七年桐城民变后,田地荒芜,至此独并之。”“嫡母萧安人,故是名阀子。若翁诸伯叔,累世家于此。厥名萧家园,周环四五里。其田虽瘠薄,风土自淳美。先君以馆甥,善价易诸彼。身后遗藐孤,粗足供簠簋。岂知兵寇乱,抛荒不复理。贱鬻良可悲,徬徨非得己。今年三倍赎,虽贵亦可喜。瘠土何足珍,先业幸不毁。”

 

顺治十三年(1656)三月,方文的妻子左氏暴辛,此时金鸳正是怀胎五月时候,左光斗诸子发难,屑小辈乘机夺田,殴死金鸳。金鸳生天启丙寅二月二十九日,卒顺治丙申三月初七日,葬江宁单桥萧家园。

 

世上的事没有后悔的可能,方文赎回桐城的旧田,一是遵母命,一是慰心怀,然而屑小觊觎,乘势相挟,小夫被杀,田产见夺,而左氏兄弟实助长之。里中友人多以左氏故,莫能援救。妻妾不合亦是一因,方文载酒江湖,绝意仕进,家常衣食不给,左氏颇有怨言,于金鸳亦不能容。

 

况此前鹤胎被遣,等等,方文不溶于仕途之家,与诸兄分爨,家势单薄,桐城多巨室,虽笙歌不乏,然风气浇漓。无奈。是年六月十三日,方御寇从兄纳之次子将伯生,更名嗣冲为御寇继嗣。

从三月七日家难后,方文奔走哀鸣,冤不得伸,又与左氏成仇,母年七十,悲愤成疾,是年秋,方文避仇,移家枞川。此为第三次居枞川。十月初,方文的母亲对方文说“故乡不可居”,命方文出游,避居江淮之间。方文挥泪别母,出游淮安、南京。时倪天枢相送,以慎言为戒。

 

是岁冬杪,方文的母亲病卒枞川。顺治十四年(1657)正月,家信至,闻母丧,方文一恸几绝。张玙若、养重、胡介、杜首昌诸友醵金致祭。二月,寒食日抵枞川,念家难变故,于屑小辈及左氏兄弟尤痛恨之。马之英吊唁,劝说勿将新诗示人,致酿文字祸。

 

二月十七日葬母于枞阳莲花池旁青山之上。方文称之为“莲华山”。四月,携二幼女避仇出。顺治十五年(1658)冬,卜居南京,继娶明殉难名臣汪伟之女。

 

参考:《方文年谱》,《塗山集》上下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