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枞阳党史百年大事记(一)

时间:2021-07-15 15:10:34

  1921年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初步发展,枞阳地区拥有工人阶级队伍四、五百人。

  1922年 枞阳镇人陈可亭从上海沪江大学毕业,抱着教育救国理想,联合进步人士许雄球等人,在安庆大渡口创办民生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宣传反封建思想。

  1923年 史逸、章伯钧、房师亮在德国留学期间,经朱德、孙炳文介绍加入共产党,成为枞阳最早的中共党员。

  1924年 房秩五筹办浮山公学,聘请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担任教职员,使浮山学校在后来一段时间成为我党地方革命活动中心。

  1925年 6月,进步青年在汤沟镇组织“桐城东乡汤沟后援会”,声援“五卅运动”,并组织捐款。

  1926年 秋,随着北伐军占领武汉,大批枞阳青年纷纷赶赴武汉,进入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武汉无线电训练班学习。这批青年经革命熏陶,为后来在枞阳建党作了组织准备。

  1927年 10月,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共产党员章逐明等人回到枞阳,策动汤沟商团统一东乡武装,组建桐城东乡人民自卫团,准备武装起义。因事机泄露遭敌破坏,计划未能实现。这是党在枞阳建立自己武装的一次努力,在安徽党的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928年 1月,章逐明、陈雪吾、吴克正、章鸾翔、章宣德、章礼备、章慕贤、钱新嘉8名共产党员,在横埠镇育才村章家大屋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共产党桐城直属支部。这是枞阳县境内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也是铜陵市第一个党组织。自此,枞阳地区的革命活动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1929年 3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巡视员王步文到桐城召开会议,成立中共桐城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章逐明任县临委书记。这是枞阳县第一个县级中共党组织。

  1930年 4月29日至5月4日,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在枞阳县会宫镇建设村学堂石召开安庆地区各县负责人会议,中共中央派代表李翔梧出席并主持会议。桐城、怀宁、庐江、太湖、宿松、望江、潜山、贵池8县和安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号召工农群众大力开展武装斗争。为贯彻会宫八县联席会议精神,县委于7月领导发动了欧家岭暴动。

  1931年 8月,于上年分设的中共新桐县委和旧桐县委在枞阳汤沟镇召开县委扩大会议,解决县委分设后力量削弱、不便统一指挥等问题,重新合并为中共桐城县委。皖西中心县委巡视员史浪云到会指导。

  1932年 10月,因白色恐怖加剧,县委机关由庐江南部迁至浮山会圣崖下,并将浮山中学中大楼设为县委交通站,党的活动由公开转为秘密。

  1933年 2月7日,县委书记陈雪吾被捕,3月17日在桐城被国民党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钱桥镇人、皖中工农红军独立团副团长朱锦铭。县境内中共党组织亦被破坏殆尽。

  1934年 3月21日,中共东满特委书记童长荣(枞阳镇人)在吉林省汪清县与日军战斗中牺牲,年仅27岁。此前童长荣曾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大连市委书记。他创建的抗日游击队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力量。

  1935年 春,陈定一被捕。陈定一由上年从上海回桐城,试图重建党组织,因被捕而未果。

  1936年 8月,会宫镇人史伟在北平大学俄文进修班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我们的生活》刊物主编,宣扬革命思想,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1937年 10月,横埠镇人黄彬经长途跋涉到达延安,同年底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后被派往新四军四支队工作。

  1938年 6月,日军侵入枞阳,枞阳沿江一带沦陷。中共桐城工委成立,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组建民众动员委员会和抗日工作团,成立学兵队和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1939年 3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桐城第二游击大队成立,黄彬任大队长。第二游击大队成立后,屡次袭击枞阳境内日军并取得胜利。

  1940年 7月,新四军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三支队五团三营到达桐东,与县委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合编为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开辟桐东抗日根据地。

  1941年 2月,日军3000人大举进攻桐东抗日根据地,挺进团失利,县委书记鲁生、挺进团二大队大队长方瑛等40多名我党政军人员牺牲。日军对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600多平民百姓惨遭杀害。

  1942年 秋,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副团长黄彬与政委肖锡辉率20多人到江南铜繁地区执行任务后返回,在长江中遭遇日军炮艇,黄彬和船上新四军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

  1943年 2月,县委组织部长陈定一等人到枞阳沿江一带活动,开辟桐南抗日根据地。

  1944年 2月,国民党军围攻桐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参谋长胡继亭(金寨县人)牺牲。

  1945年 9月,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驻枞阳日军在汤沟镇、枞阳镇两地向枞阳人民投降。新四军七师和地方武装为了国内和平民主,从枞阳地区撤出。

  1946年 5月,中共在枞阳、庐江一带重新组建人民武装桐庐游击大队,黄抑强(庐江县人)任大队长,属皖西工委领导。

  1947年 12月,随刘邓大军南下的一批干部到达县境,成立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民主政府。

  1948年 10月,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七、九支队由饶守坤、黄先、陈定一率领进驻桐庐县,为大军渡江作准备。

  1949年 4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攻占枞阳镇及铁板洲,枞阳县全境解放。

  1950年 11月,全县土地改革工作开始,1952年1月全面完成。这场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土改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1年 2月,因与浙江省桐庐县同名,经中央政务院批准,县名更改为湖东县。是年,枞阳县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1956年12月全面实现农业生产高级形式的合作化,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 10月,枞阳县“三反”“五反”运动结束。在参加“三反”运动的21个县直单位、700人中,查出贪污分子273人,并作出相应处理。在参加“五反”运动的4808户工商户中,认定守法户占45.04%,其余为基本守法户、半守法半违法户、严重违法户。

  1953年 11月,枞阳县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1956年完成。

  1954年 夏,枞阳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田地占全县耕地总数57%,受灾人口18万多人,死亡34人,全县粮食减产1.5亿多斤。县委领导人民全力以赴,抗洪救灾,重建家园。

  1955年 5月1日,国务院批准湖东县改名枞阳县,7月1日正式更名。

  1956年 4月29日至5月3日,中共枞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30名,代表全县2640名党员。

  1957年 7月,枞阳县反右派斗争开始,次年10月结束,全县467人被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1月,右派分子全部得到平反改正。

  1958年 9月26日至28日,中共枞阳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02人,代表全县5024名党员。

  1959年 11月,县内开展“反右倾”运动,1960年2月结束。运动中共揭发出重点批判对象49人,定案处理44人。“反右倾”运动导致“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

  1960年 2月17日至20日,中共枞阳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17人,代表全县5311名党员。

  1961年 3月,县内施行责任田,深受农民欢迎。到1962年春,根据上级要求,县内责任田又被“改正”。

  1962年 11月,县委召开三届三次全会暨全县四级干部会议,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和安徽省委一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会议对所谓的“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进行了批判。(汪学华 供稿 )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