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 3月,县内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
1964年 1月5日,《安庆报》发表题为《发展农村中等教育的一条正确道路》的社论,充分肯定枞阳县民办铁铜公社农业中学“半耕半读”的办学模式。
1965年 2月29日,县委常委会议研究贯彻中央《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部署“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966年 5月,县内“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一大批干部职工被错误批判,党政机关瘫痪。
1967年 3月下旬,人民解放军6547部队和南京131部队进驻枞阳县,执行“三支两军”任务。
1968年 8月20日,枞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内混乱无序状态得以遏制。县革命委员会既是一级政权机构,也是一级党的领导机关。
1969年 4月,中共枞阳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成为单一政权机构。
1970年 6月15日,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运动,1973年8月结束。
1971年 2月6日至9日,中共枞阳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813人,代表全县10425名党员。中共枞阳县委在经过几年动荡后得以恢复。
1972年 4月,县委贯彻省委《关于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政策若干问题的决定》(试行草案),针对当时又抬头的“一大二公”等极左思潮,强调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1973年 9月26日至30日,全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召开。截至会议时间,全县先后接收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2700多人。
1974年 1月,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直到下半年。
1975年 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县内进行以整党为核心的全面整顿。同年11月,因“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整顿被迫中断。
1976年 10月24日,县委召开2万人庆祝大会,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并举行声势浩大的庆祝游行。
1977年 10月,开展“一批双打三整顿”运动(批判“四人帮”,打击阶级敌人破坏活动,打击资本主义势力猖狂进攻,整党、整风、整顿领导班子)。
1978年 6月,县委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全面启动复查和纠正冤、假、错案工作。
1979年 5月6日,义津公社将军大队大李庄生产队队长方正祥未经请示,自己提议经社员会议决定,将34.74亩田地分给社员,实行包产到户。县委进行调查后,将田地收回。
1980年 1月23日,全县农业会议结束。会议集中讨论生产责任制问题。会议一方面要求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坚决纠正生产大呼隆、分配一拉平的错误,一方面又不许分田单干,不搞包产到户。
1981年 安庆肖坑至枞阳后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该工程始建于1978年,线路全长58公里,总投资2865万元。
1982年 4月,县内开展经济领域严重违法犯罪活动的查处。
1983年 3月,进行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政社分开,公社改称乡,生产大队改称行政村。
1984年 6月22日至24日,中共枞阳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90名,代表全县1.9万名党员。(汪学华供稿)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