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于2003年9月提出开展“保护名人故居”的工作,并于2004年9月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政协名人故居研讨会。在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多次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
2005年6月1日,我从桐城出发到枞阳县后方乡,仅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再循一条建在山脊上的砂礓路南行5华里,就到了育才村。章家大屋在此村。
章家大屋建在来龙岗南端,南临白荡湖。章家大屋原有房屋30间,联结成一个宽20多米长约30米的长方形整体。东北角伸出一个由五六间房屋组成的方形院落,是家族的学堂。章家大屋的建筑风格是非常特别的,如果说方正严整尊卑有序的北京四合院是一首格律诗的话,那么,章家大屋就是一篇虽极为内敛,却散漫任情的散文了,不是南北向,没有中轴线,不讲对称,连堂屋也不居中,完全是因地制宜,随山势高低起伏从容铺陈。各间房屋高低错落,有的天井两边房屋的地面高差超过一米。几十间大小房屋之间(包含学堂在内)全是相通的,连接它们的是四五间过道屋、六个天井的宽檐廊和甬道。倘外来之人行走其中,宛转曲折,如入迷宫。到各房去走动,不用出大院,下雨天不用带雨具。墙皆以夯土筑成,极坚固,历200多年风雨侵蚀而不坏,顶覆青瓦,房屋皆高大轩敞。窗偏小,当是对乱世的戒备。
章家大屋坐东朝西,建于高岗之上。门前螺蛳沟中清波荡漾,与白荡湖相连,沟中盛产鱼、虾、菱、藕,沟畔芦苇茂盛,四时风景绝佳。隔沟与毛峰山相望。大屋背后,三面环山,早年间曾是古木参天。宅西和宅北有良田数百亩,宅东和宅南有山地数十亩。大屋地处隐蔽,无论是从岗顶俯瞰,还是从白荡湖畔仰望,惟见林木森森,葱茏郁秀,不见房屋。走近了才猛然见林角转处大屋庞然。但,它的交通又是极便利的,登岗顶有旱路进入莽莽山区,到岗下乘船入湖,近可去汤家沟、无为县,远可入长江,上安庆,下芜湖。这大概就是早年间共青团组织、共产党组织在此组建的缘由之一了。
章家大屋现存东南角房屋7间和倾圮未久、地基完好的堂屋两间。房皆危房。但修缮不存在任何技术困难。章伯钧诞生并在其中度过少年时代,又在其中结婚生子的老屋,基本完好,只是年久失修,屋顶靠近檐口处有一脸盆大小的洞,漏入天光。一中年村民对我们说:“你们上头总是来人看,都来过三五十批了,也不见来修一修。再不修,就倒掉了。”
我们不知道这几十批“特特寻芳上翠微”来看章家大屋的都是些什么人,但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们对章伯钧先生的由衷敬重和真诚追思。有这样多的人关注着章家大屋,使我非常感动。更令人感动的是,近年来各级政协都有很多政协委员,提交请求保护并修复章家大屋的提案。我认为这些提案的理由是充分的。
章家大屋的历史承载丰富而且厚重,它不该倒掉。
我在章伯钧和章师明父子诞生的老屋中默然伫立,遥想110年间既纠葛若乱麻又澄澈如秋水的世事人情,一时心中五味杂陈,一副不甚工稳的联语涌上心头:“一门三龙龙性难驯方期耕云播雨济苍生忠而见疑惊天冤厄幽夭斩;章家四国国士易折原望勤政惠民保社稷信却被谤动地歌哭归去来。”我想起章伯钧李健生伉俪和子女们19年前对故乡安徽的那次感人至深的巨献,单凭这,也应当把章家大屋修一修了。
离开时,我取了三片青瓦,准备带到北京去,给师明、诒学、诒和三兄妹。瓦上可刻四个字:“上有片瓦”。
此行始终没有见到白荡湖,它被浓密的夏木遮挡在了身后。归途中耳畔总响着杜甫老人的叹息:“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下回再来时,该看看这一汪大水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