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的章望川只活了25岁。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十四日,即公历1901年9月26日,他从省城安庆乘船回家,船在白荡湖中倾覆,他不幸溺水身亡。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显然,他是匆匆赶回家与父母妻儿过团圆节的。
那一天,白荡湖上原本风平浪静,是一股骤然而起的狂风,掀起惊涛骇浪,导致覆舟。团圆之夜的章家大屋,一片凄惨号啕声。此时,章伯钧六岁,伯韬三岁,伯仁才五个月,尚在襁褓之中。
接下来是一个漫长而且凄凉的故事。章伯钧三兄弟由叔叔章仰梅、章石侯抚养长大成人。幸运的是两个叔叔对他们很好。但幼年丧父,其间艰难酸楚,不堪尽述。桐城人重教育是有传统的,连为子女择偶也是首选书香门第,其次才选官宦人家。章家祠堂拥有“学田”300余石,租给族丁耕种,所收租金用于资助家塾(1920年又办起了私立育才小学)和奖励学业优秀的族中子弟。这是一个极好的制度。
章伯钧兄弟先后在家塾或育才小学读书,而且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极难考取的桐城中学,这在乡间已属罕见,后又相继“放洋”,留学德意志、日本、法兰西,且皆建功立业,章家大屋遂以“一家三国”、“一门三龙”而闻名遐迩。
章伯韬1898年生,先留学日本,后去法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之一,曾任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语文部主任。妻史钟英与他同去法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和廖承志一起做党的工作。因积劳成疾,1944年在重庆北碚病逝,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骨灰移放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他有一子四女。
章伯仁1901年生,留学日本,后赴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远东区伯力(俄名哈巴罗夫斯克)党校校长。在苏联“肃反”中被逮捕杀害。他在家乡与汤家沟人周荣华结婚,婚后28天赴苏,再没回来。他在苏联与一奥地利籍女子结婚,生三子一女,据闻前些年都健在。
章家大屋还是红色堡垒。在枞阳县地方党史上,它是第一个共青团小组成立处,也是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的成立处。据《枞阳县志》记载,1927年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在武汉安徽省党务干部训练班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处学习的共产党员章逐明、疏世群、钱邦文和共青团员章鸾翔、章礼备及进步青年吴克正等,于五六月间回到桐城东乡(今属枞阳县)白云、横埠、陈湖、老洲和汤沟地区,并在章家大屋成立了CY(共青团)小组,组织发动了“汤沟暴动”,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1月,中共桐城直属支部在章家大屋成立,选举章逐明为书记,参加成立会的共8人:章逐明、章礼备、章鸾翔、陈雪吾、吴克正、章宣德、章慕贤、钱益封,不到两个月就建立了4个党小组,发展党员数十人,发展农协会员20余人。1929年3月间,中共安徽省临委派王步文到桐城后,党的组织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
在章伯钧引导和帮助下参加革命的人数甚多。其中有许多同乡,如陈雪吾(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等人,也有相当数量的章姓族人。堂侄章培毅,1920年生于章家大屋,抗日战争中去大后方,毕业于武汉大学,他在章伯钧的教育引导下,参加了民盟、农工民主党、民革。曾任民盟重庆市支部委员、农工民主党重庆市党部执行委员兼发言人,是一个极具才干的英勇的民主斗士。他1948年奉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的指示,策动国民党军起义,11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他坚贞不屈,1949年11月27日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大屠杀中殉难,年仅29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章培毅的弟弟培良、妹妹培莲及一批章姓族人均相继参加了革命。
章伯钧之子章师明,1922年5月6日诞生在章家大屋,生母林振华是贵池县老周湾人。他在抗战爆发后去武汉找到父亲,后随学校流亡湖南、四川,1942年考入内迁到四川宜宾的同济大学。1947年毕业后到南京工作,同年7月在中共党员曾伟的监誓下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任农工民主党南京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和青运工作。解放战争中,他与中共地下党并肩战斗,成功地进行了发展组织、宣传动员、配合中共斗争和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特别是在策动江阴要塞黄山炮台起义、动员安徽屯溪守军起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章家大屋既是名人故居,又是枞阳县重要的革命旧址,应当受到保护。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