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枞阳县在枞阳镇渡江路二里岗兴建中石化加油站建房挖基时,发现墓葬1座,县文物工作者闻讯赶往现场时,墓葬已遭到了破坏。从残存情况看,墓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式,清理出铁云版、砖刻墓志各1件。据墓志铭载:该墓的年代为明万历二年(1574)。
云版,又称“云板”、“韵版”、“云牌”,俗称“点”。为一块两端呈云头状或镂刻云形花纹的扁形铁(铜)板,可分为两面式和单面式两类,中央偏下有撞座(敲击点),上端顶部有一圆孔,系绳悬挂于木架或建筑的构件上,敲击之可发声,以传递声讯或约集众人。《清会典事例乐部》:“云版,铜铁或合金铸成,体薄而扁平,周身有云纹,边穿有孔系绳。悬而击之。”《辞海》“云版”辞条释:“云版,亦作‘云板’。古乐器,为一种长形扁铁片,两端作云头状,故名。又名为‘点’。旧时官署和权贵之家都以击云版为报时报事集众的信号。”
云版在我国唐代或更早时期即已经使用。道忠的《禅林象器笺》一书中就记载了唐代佛教院中已使用云版:“云章曰:库司大板,版形铸作云样,故曰:云板。”“巳香欲了时,圣僧侍者问讯首座,是禀放禅也。即库前云版三下鸣,是称‘火版’。”(莹山绍瑾《莹山清规》)。这是唐人用例,主要应用于寺庙。
宋《俗事考》:“宋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磬;此更鼓之变也。或谓之钲,即今之云板也。”这是宋人用例,云版已成为皇帝的御用之物,这种做法自然会影响到后世宫廷及官署衙门对云版的应用,以致云版造型还被用于其它器物,如制成云版形铜镜等等。
元关汉卿《望江亭》第四折记:剧中人物杨衙内赶至潭州白士中任所,欲治白士中之罪,在双方论理时招谭记儿到场,白士中即令左右衙役:“击云板,后堂请夫人出来。”陈乾富《玉环》有“禽慧不须云板约,好窥人意唤琵琶”的诗句。从河南邓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元皇庆二年(1313)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泰定四年(1327)铁云版的铭文可知,礼佛信士往往自己出资铸造云版并敬献给寺庙以祈福。这是元人用例,云版在官署大堂、佛教庙堂已是常备的一种器具。
明杨士聪《玉堂荟记》:“程乃吟曰:人生有版须当打,枚卜何曾到老唐!盖院堂有铁云版必击之而始散也。”袁宏道《病起》:“愁听传事板(云版),懒答问安书。”阮大铖《燕子笺试窘》:“内打云板三声,吆喝开门介。”《洞上伽蓝杂记略》:“禅堂内外及方丈库院,处处悬挂大板小板。随时依事,或击一下、二下三下,乃至长击,用以报众。诸清规中,有其定则。”这是明人用例。又据《明武侯将军孔侯(显)墓志铭》载:“洪武十二年(1379)春正月,侯铸云板为晨薯节,有无赖者诬之,遂逮侯。夏四月获宥,调贵州乌撒卫,侯即怡然赴任。”明初对云版的铸造、使用、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官吏不准随意铸造云板。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本县内衙,黎明击云板七声,外传头梆,该役领城门钥匙,各书、房齐集公廨办事。击云板五声,外传二梆,各房齐集二堂,依次领签押;各役齐集,按班伺候。击云板三声,外传三梆,承印吏一名、门子二名,至宅门候。再击云板一声,把门皂隶请钥匙开宅门,承印吏入捧印箱,门子入捧卷匣、仪门各钥匙,升堂。”俞万春《荡寇志》第九十二回:“左右不敢怠慢,忙传云板,教请张相公入见。”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八回《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寺狭路逢仇》:“老和尚受下,谢了郭孝子。便教火工道人,抬两缸在丹墀,一口缸内放着一个梨,每缸挑上几担水,拿杆子把梨捣碎了,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众,一人吃了一碗水。”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蔚,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红楼梦》脚注:“丧音,旧时习俗,祭神和一般吉礼‘叩头’次数,祭品数目常用‘三’,‘丧礼’常用‘四’,有‘神三鬼四’的谚语。所以这‘传点’四下,知是报丧的信号。”这是清人用例,云版的用途更多更广更细了。
如今,云版作为佛教寺庙里的常用法器仍在使用,南北各地的佛寺里依然回响着云版的叮噹之声。
从古代云版在各个历史时期使用功能的史实来看,云版是源自汉民族传统的佛教法器,后来从宗教器物引入到古代其它领域,最终又回归为佛寺专用之器具。其具体使用方法,各朝代、各地区、各领域均有不同规定,其敲击方式也不尽相同。
古代云版使用的范围较多,主要形式有:
一、在佛教寺庙中被广泛应用。悬挂于不同的位置各有不同的称谓,如挂在“库司”前称为“大板”,悬在“方丈”旁称为“内板”,置于“半钟”之下称为“钟板”,等等。各处使用的云版按不同的使用功能又可称为“首座板”、“照堂板”、“客板”、“坐禅板”、“斋板”、“巡火板”、“火板”、“报廊板”,等等。或用于僧徒早课,以敲击云版计时颂经,或用于僧徒餐前,起到召集众徒的目的……,总体来看,云版在佛事活动中是一种具有饮食起居、行道办事、规矩礼法等警示功能的专用器物。
二、用于皇家宫廷或官署衙门之内。在皇宫,云版置于宫门或内廷;在官衙,云版挂于大堂东侧或专门制作的云版木架上。在使用时,通常是作为一种报时、传讯、治事的信号,也有的是作为一种约众集合的号令。
三、用于王公贵族或官宦士绅的府宅。大都悬挂在内宅与前院之间的垂花门或更房附近。使用时按实际情况具有较多的使用方式,如传事、报信、奏闻等等,是权贵人家传达要事的响器。
四、后金时期,云版被八旗官兵用于军事报警传令,被后金宫廷用于传递信息,这是云版使用的一个特例,也是我国古代云版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使用形式。《满文老档》载: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九月,明军数百人出抚顺关,乘黎明前昏暗攻袭女真人守地,“时(八旗军)台卒见明兵出边,击云板告警,东方悬云板处见之后,亦击云板相传。日将出山而未高起之前,即传至汗城。汗(努尔哈赤)往祭堂子后,闻击云板,遂携大贝勒(代善)及其诸弟率城中所有马兵,立刻起行”;天命六年(1621)十一月,努尔哈赤向前线守卫各台站官兵降谕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无论何台人发现敌至,即行放炮、举纛[dào]、击牌。不论边外、边内,见敌一二百,则举一纛、放一炮、缓击云牌;夜间,则燃一号烟。倘有一二千人,则举二纛、放二炮、急击云牌;夜间,则燃二号烟。倘有万余人,则纛尽举、炮连放、云牌连击;夜间,则烽火全燃。见敌兵进入之时,当即向各台人报警,各台人均照首先受敌之台人举纛、放炮、击云牌和燃烽火,以使国人知之。报警一次后,仍未见敌之台人,勿再妄行放炮。其见敌之台人,仍须放炮、击牌勿绝,夜则燃烽火。敌进何处,凡所见之台人,亦放炮以应,我军可闻炮声往寻之。不然,胡乱放炮,则难知敌在何处。不举纛、不击云牌、台人不放炮,仅由城堡之炮酌放之,闻其声岂不以为乱战耶”。沈阳故宫博物馆藏有“大金天命癸亥年(1623)铸牛庄城”之铭云版,据《满文老档》记,后金攻占辽东地区后,曾征调汉人工匠在辽南的石城、牛庄城、沙井等地冶铸作战武器、军事装备和生产、生活用具等。又据《满文老档》载,天命八年(1623)五月,努尔哈赤定巴牙喇(护卫亲兵)值班制度,规定:“巴牙喇之值班人等,待门开后始得入坐。仅限值班人等,他人不得入内,守门人亦不得入内。(值班人等)坐于门,鸣板召之,乃入。鸣板毕,即出”。天命十年(1625)四月,努尔哈赤率诸贝勒、大臣刚刚迁都沈阳不久,因国中时局紧迫,他即“传谕,‘夜间有事来报,军务急事,则击云板;逃人逃走或城内之事,则击锣;喜事则击鼓。’完后,汗之门置云板、锣、鼓”。当时,战争频繁,时局混乱,便于携带、使用方便、运用灵活的云版在后金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一是直接用于军事,为八旗官兵在前线守卫台堡时逐级报警、传达敌情的专用的、重要的军事装备;二是用于后金汗王居地及宫廷中,成为汗王和御门侍卫传报信息的工具。后金在长期使用云板时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敲击模式,努尔哈赤对此给予肯定,并将云版的具体用法按制度形式予以公布。云版,在后金开国战争和稳定政权过程中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从目前所见云版实物看,其特征均为上小下大(上部的云头向下,下部的云头向上)的云头状、中央以柄相连的造型,上部有一圆孔,为穿系挂绳所用,中央偏下有凸起的敲击点。宋元时期云版,上部云头较小,下部云头宽大,上下形成强烈的反差,器身扁平,呈圆形,周边凸起上卷,沿边有弦纹,有的正面中间有铭文,背面铸纹饰图案,铸铭以阳文多见,下部敲击点稍微凸起。宋时云版,上部云头的弧面顶部平滑,两端坚挺呈尖状不内卷;下部云头周边的连弧线条跨度大,底部只有1条,上端两侧收卷处器身较宽,内卷明显;直柄长且较宽,有的铸铭置于柄上部到下部云头中部偏下处。元时云版,上部云头的弧面顶部呈尖状,两侧弧收向下稍内卷;下部云头周边连弧线条多,跨度小,有的底部就达4至5条之多,上端收卷处器身狭窄,弧曲稍内卷;柄短且较窄,呈“八”字形;铸铭多置于柄下部至下部云头的中部。后金至清初以后的云版,整体稍稍拱起,体量增大,云头所占面积减少,中间直柄宽广而加长,所占面积增大;上下部云头状的形制基本相同,呈长条形,周缘弧曲,两侧弧收处器身较宽且向内卷,顶端圆滑有致;上部云头尺寸增大,但小于下部云头,上下比例反差较小;上部系绳圆孔大而规整,下部的圆柱状敲击点(有的背面也有)高高伸出;铭文大都铸于柄的正面,多为阳文,出现了阴文;器身两面铸有图案,正面铸纹多,背面仅在下部云头内铸有少量纹饰。我国古代的云版,大多造型别致,铸造精细,纹饰精美,堪与其它的珍贵艺术品相媲美。
枞阳县出土的明代铁云版,上下高37.5、左右长36、厚1.5厘米,重5.87千克。全版为生铁一次浇铸而成,锈迹斑斑,稍有磕损。器身呈圆形扁状,正中凸起的长条形方框内竖铸铭文,因锈蚀严重而难以辨识,方框下部左右凸起的圆形框内分别铸“日”、“月”2字,字体正楷阳文;背面平整,未发现铭文及纹饰。该云版在造型上除仍保持着宋元时期上部云头较小、下部云头宽大,敲击点稍微凸起和周围沿边铸弦纹等风格外,有着它自己的显著特征:周缘以8条连弧线构成一个整体,跨度较大;上部云头顶端弧曲不大,平面较平整,两侧坚挺稍下收;下部云头底部只有1条连弧线,跨度较大,两侧弧收处器身较宽且折收向下且顶部呈尖状。全器造型简练、手法较为单纯,比例尺寸和谐,表现出质朴、大方之美。
“云”,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高贵和祥瑞,为此,云头纹被广泛应用于官服、金银器、建筑、家俱等装饰之上,成为人们深受喜爱的纹饰。把云版铸作成云头状,只“施于宫室器用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目前尚无资料表明平民百姓人家使用云版之例,使用面不够广,铸造量受到限制,再加之云版以铁质为多,不易保存,出土和存世较为稀少;而在有确切纪年墓葬中发现的明代铁云版更为少见。这件云版的出土,不仅对研究古代官署、权贵之家、寺院器具和古代乐器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文物价值,而且为同类器物的鉴定与断代提供了一件难得的典型的标准器。
作者简介
王乐群文博研究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