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克明
西峰庙是个山岗,由此向南延伸直抵白荡湖。向东西发展比较平缓,西边面对项铺古镇。周围被村庄和大片农田所包围,西峰古刹和小学校就屹立在这个脊梁上。习惯上通称这片土地叫西峰庙。
庙宇和学校是联体建筑,建于民国初年。学校是个完小,早期校长是汪耀宗,系项铺镇张家杨庄人士。学校离我家约一里之遥,举目相见,是我童年玩耍之所。所以对它的印象比较深刻。我于1942年入该校学习,校长是周赓南,系周家团人士。
大约1944年日本侵略我国,学校校址被征为军用,学校被搬迁之张家杨庄张家祠堂内。
本文所介绍的西峰往事。系西峰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情况,请参见西峰庙平面布置示意图。
邻学校大门前是个操场,操场南端有个仪式台。供朝会、夕会升降旗之用。操场上设有一副篮球架,还有跳高、跳远的沙池。
学校前面设置约两米高的砖墙围墙,大门装饰得也很讲究,门楼上书有“还我河山”字样,是仿岳飞体。
围墙内靠西边在岩石上有个天然水池,学生取水研墨之用,因为当时使用的都是毛笔书写。
走进通道,只见地面上镶嵌着约2米×3米的一块青石板。其表面光洁如玉,别有一番滋味,学生们常在上面开展拍球、跳绳等活动。
推开通道两扇小门,进入长走廊,使人眼睛为之一亮,只见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拥抱着一座花园。真是别具一格。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模式,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园内栽有冬青树、石榴树等,并用兰草构筑小花圃,栽有各种花草,使花园四季常青,景色怡人。走廊外砌八十公分高的砖栏杆。让人在走廊上就可以观赏园中景色,仿佛人在画中游。走廊做纪念周活动之用。礼堂内挂有孙中山先生遗像。每逢周一第1节课,学生在走廊上列队,面对身边山先生遗像开展纪念活动。若遇天阴下雨也就在走廊上教授体育课。
学校东面是一排两层楼房,作教室用。因是坡地,就地制宜。 2层楼部分比花园部分深一层。形成屋面齐平。
忆往昔。小学校在我的心灵上是神圣的,我为她感到骄傲。因为在她的怀抱里,我接受了熏陶,所以对她情有独钟。当我从外地归来,特地到学校瞻仰她的旧址。只见这座建筑群被全部撤除了,我万分惆怅,一派茫然。哎,为什么要拆除呢?为什么不留下这特有的回忆呢?历史是无法复原的,也只有写些诸如《杂谈老街》和《西峰往事》这些不痛不痒的拙文罢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