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言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枞桐公路建设历经了几个时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1955年11月,省公路局派测量队正式勘测线路。是年冬,桐城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民工建勤,开始对全路进行修整,并铺筑宽3米泥碎石路面,次年底竣工。 1956年扩建通车,为县境第一条公路,全长49.8公里,桐城段20公里,枞阳段29.8公里。 1957年通车的桐(城)枞(阳)公路,是在支前公路的基础上修建而成。该公路枞阳段全长49.8公里,有涵洞156道。同年3月,设立道班养护。1965年10月,几座木桥改建为石拱桥。1976年4月,对全线进行拓宽改造,当年竣工,将路基加宽至9米,路面加宽至6-6.5米。 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间续铺,全线渣油路面工程基本结束。1988年又将枞阳县城至黄华方向路段拓宽8公里,路面达20米,为柏油路面。其中碎石层和油路面都是在时任公路站长汪尤行的带领下,站机关全体同志和道班养护工人加班加点出勤,采用手工摊铺和4人合力人工洒铺机浇油而成。
1989年底,枞桐路全长69.8公里,其中3级路24.6公里,四级路45.2,其余均为次高级路面。而十字路至枞阳大闸路段又升格为815线省道。
由于枞桐公路多为四级公路,路基窄、弯道坡多、线形差、穿集镇路段密集、安全性能差、通行能力极低等原因,在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支持下,1996年,枞阳至会宫段部分路段拓宽和改线建设,2000年12月,会宫至麒麟改线建设,均为二级柏油路面。同年,枞桐公路由县道升级为S228省道。
2011年开始,从合安高速公路上跨桥路口桐城至枞阳,在省公路局发起的“建设绿色生态长廊”号召下,S228线全境两侧掀起了建设绿色生态长廊的热潮,得到了枞阳和桐城两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公路沿线乡镇和村民密切配合,在道路两侧各15m范围内,选择了意杨、玉兰、香樟、松柏、樱花等名贵树种。
2015年,原安庆公路局实施了对枞桐公路弯道、陡坡、水塘路段实施了安保生命绿色工程,行车安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16年元月,枞阳区划到铜陵市管辖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并确定了枞桐公路作为“十三五”拓宽改造一级公路计划。
2019年,由于枞桐公路历史和所处路网重要性,由原S228省道升级为G237国道。
2020年5月28日,伴随着数台大型挖掘机的轰鸣,G237枞阳官埠桥至会宫段一期公路改建工程正式拉开战幕.....改建工程基本利用老路进行拓宽改造,项目起点位于会宫镇养老院附近,终点位于官埠桥镇,路段全长10.908公里,概算总投资4.95亿元。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道路一般段宽度24.5米,穿集镇段宽度35米。
G237桐城交界至会宫段二期公路改建工程也列入了“十四五”计划,将于2025年完成全线一级公路建设任务。让这条红色之路越来越宽广。
红色基因下的公路人
枞阳是块红色土地,枞阳人都为之感到光荣。
这里先后诞生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我国美学的开拓者,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朱光潜,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吴汝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房秩五,现代著名哲学家、新儒学八大家之一方东美。
这里是杰出的外交家、著名的“将军大使”黄镇,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共和国的首任交通部长章伯钧的故乡。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枞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枞桐公路沿线的历史名人“慈云桂、朱光潜、方东美、方苞、姚鼐、吴汝纶、王胜”等设立了名人标牌,更加辉映了枞桐公路的历史文化。
红色的枞桐公路不仅给枞阳公路人传承了优良作风,同时,也孕育出许多优秀的枞阳公路人。
1980年1月,枞阳县公路站实施《公路养护“四定三奖一罚”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养护工人的积极性,公路养护好路率常年超过部颁标准,安徽省公路局作为首家推荐到交通部,受到交通部的肯定和表扬。
原枞桐公路石婆道班普通养护工梅家祥,就是从这里步入交通部财会局、国家交通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工作。
原农民养护工道班班长黄晓炎撰写的《如何当好道班班长》书稿,交通部办公厅批转《公路》杂志连载。
原枞桐公路牛集道班农民养护工班长苏包生,是安徽省第一位公路农民工高级技师。
养路工左信美,癌症手术后仍一心扑在公路养护岗位上,事迹在全省公路系统巡回演讲。
......
枞桐公路,是一条红色革命之路,也是安徽红色公路为数不多的大军渡江重要红色革命之路。 70多年来,这条红色公路一直传承红色基因,助力脱贫,承载文明。是中国公路库中的红色公路文化,历史丰碑。
枞桐公路的红色文化,在铜陵公路和枞阳大地将代代相传!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