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寻访历史学家张海鹏故居

时间:2021-08-26 11:02:03

  

张兄超

 

  1931年7月,著名历史学家张海鹏先生出生在晓春村张庄。这座小山村处在拔茅山山麓的怀抱中,背山面水,山清水秀,钟灵毓秀。张海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研究专家和教育专家。先生秉承张氏家族“忠厚传家,德义辅国”之祖训,勤俭治学,鞠躬尽瘁。一生硕果累累,贡献突出,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沿着乡村水泥公路拐过山嘴,踏进这座有些神秘的小山村,四周山麓环抱,绿树掩映下几户人家,几座楼房,村子前面有一口约两亩大的水塘。张海鹏先生的故居遗址位于村子中间,现存的只有石头屋脚和散落的碎瓦片,还有那几颗碗口粗的树木似乎在向来客诉说着这里的一切。据家谱资料查证,这座小山村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人们世代以农耕为主,兼做手工挂面、酿酒和屠宰业,到二十世纪初,小山村拥有一个磨坊、一座酒坊和一个屠宰作坊。鼎兴时期,村庄住宅占地有近十亩的范围,屋连屋,舍连舍,晴天不见日,雨天串门不穿戴雨具。据说在民国战乱时期,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很多人逃至张庄,潜入村庄宅院,当兵的面对深宅大院无可奈何,抓捕对象就此逃脱。

  小山村的人们世世代代亦农亦商,同时也注重读书成才。彰显着典型的中国农村“勤俭耕读”特征。张海鹏先生受“勤俭耕读”文化影响,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私塾先生的厚爱。后来考入家族办的“敦化私立学校”(现在的会宫镇敦化小学)。在此打下深厚的古文功底,传统文化植根于心,成为他后来人生事业发展的基石。

  张海鹏先生平易近人,待人诚恳,具有深深的故乡情结。家乡百姓的冷暖时时刻刻都牵挂心上,只要家乡谁家有困难,他都热心尽力给予帮助。常常挤时间回家乡看望父老乡亲,并给百姓讲解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他特别关注乡民孩子的读书成才,常勉励乡民的后生:“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才有好出息,才能为国家出大力、做大事。学习要勤奋,没有什么烧不热的锅,只是多加把柴而已。 ”他亲切和蔼的态度,平实的语言,恰当的比拟阐释着深刻的道理,乡民们倍感亲切,尊重有加。

  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学术上,张海鹏先生原则性强,又顾全大局,廉洁奉公,襟怀坦白,以身作则,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教学严谨,善于启发教育后生。他常告诫学生:“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首先得做一个心胸坦荡、正直无私而宽容的人。当然,一个人要取得大的成就并不容易,他必须要在事业之外面对许多负面人性的挑战,如面对嫉妒、恶语、贬抑、贪婪等。 ”还告诫他的当官的学生:“要当好官,为民办实事,对于金钱物质要清淡如水,不能丢掉历史这面镜子。 ”

  张海鹏先生是历史学专家,具有高度的史德。他经常告诫弟子:史德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做人的基本要求。一个史学者如果不讲究“史德”,那么他就等于失去灵魂,同时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他的人生格言是:“做学问必须先做人”。先生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后来又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教育,再加上刻苦和勤奋,造就了先生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卓尔不群的史学文化素养。不仅如此,先生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同时又善于在扬弃中吸收和运用国内外行之有效的史学理论和方法。

  张海鹏先生还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研究专家,尤其是对弘扬安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是徽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特别是对安徽地方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影响深远。他对安徽历史文化研究愈发情深,其重要原因之一,乃是基于强烈的故乡情结。他的第一篇学术成果是发表的关于枞阳“先贤”的文章——《左光斗的水利事业》,当时,他才30岁,开启了学术研究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他开辟了徽学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深邃的学术观点,奉献出一批重要成果。

  张海鹏先生一生都在从事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和历史学研究工作,没有退休的时间,奋斗终身,直至2000年9月5日仙逝于芜湖,享年70岁。其族人赞曰:德义兼备照后人,学术丰硕辅新邦。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