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胜
美丽的白云岩,一次次的在梦中向我招唤。终于安耐不住一颗跃跃欲动的心扉,于春光流醉的四月,又一次前往家乡,与我思念久久的她相拥,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在省级美丽乡村潘家黄庄前广场下车,沿着水泥坡道上行约二百米,即登上七家山水库大坝。折转向南,沿钓鱼台下一条通往林场的山道前行,山中胜景让人目不暇接,一阵阵茶香扑鼻而来,令人有一种沉醉的快感。我知道,这是茶场在制作春茶,和煦的春风送来了这幽幽茶香。
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直通山里,七家山茶场厂房就坐落在水库后梢的山脚下。进入山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米黄色的二层木制别墅,这是林场客栈,供游客用餐和休憩的场所。水库东南面的山脚下,是一幢二层白墙红瓦的小洋楼,这是白云岩茶业公司潘总家的住宅。前面不远处的山谷里散养着一些土鸡,三三两两正在林间的草丛中觅食,有的则蹬在矮树枝上休息、打盹。
这里的景致不错,我在公路转弯处朝这边拍照,公司经理潘正富正从家中出来,过溪涧上的小桥,见我在拍照,他赶紧说:“张主任,别把我拍进去了。 ”我笑着说:“你是老总,来的正好,难得好机会,你是大忙人。 ”我跟潘总是老熟人了,过去在家乡工作,经常见面,每年新茶上市,我都要来茶场购几斤春茶,自从调离白梅乡,好久未见。 70后的潘总,中等身材,显得精明干练。他问我:“是来游山的吧?”我说是。我对这边山上的景点、古迹不甚熟悉,试探着问他,想请他陪我一道上山。他说:“实在不好意思,本来应该陪你,你知道,现在是采茶季节,真的没时间。 ”
接着,他邀我进客栈坐坐,喝杯茶。我随他进屋,里面窗明几净,清爽宜人。他给我泡了一杯明前茶,开水倒进杯中,一股幽兰的清香冲杯而出,袅袅飘逸,顿时满室香气弥漫。杯中那一旗旗绿芽慢洇开来,像极了水池中的一尾尾小鱼嬉戏追逐;又像一群少女翩翩起舞,展示迷人的风姿。
我一边细细地品评着香茗,一边与潘总攀谈起来。其实,他过去的经历我还是有些了解的:他高中毕业后,从事过许多行业,外出到江浙一带打过工,干过农电工,搞过工程,养过盆景……积累了一些资金,最终选择了承包村里的茶场。茶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岩前大队的老茶园。他接手承包后,下了很大的功夫,认真谋划,通过个人投资、争取政策资金、融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开辟新茶园,大大扩展了茶园的规模;同时改造品种,将老茶树全部挖去,更换优质茶苗,精心培育,如今茶园面积已达600 亩;年纯收入达20万元,每年上交村集体利润1.8万元。潘总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好政策和政府的大力扶持。所以,他心中时刻想着那些困难的乡亲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茶场用工一直向贫困户倾斜,新茶采摘季节,周边的贫困户优先雇用。一般一季下来,每户可增收二三千元。日常茶树除草、施肥、剪枝等用工全部使用贫困户劳力,尽力带动他们走出贫困,共同富裕。
潘总还向我介绍:白云岩茶叶属优质土茶,茶树遍布山坡和山顶之上,日照时间适宜,山中常有云雾缭绕,茶树生长所需养分,从不使用化肥。一是靠落叶、杂草自然腐烂生成肥料;二是使用猪粪、鸡粪等农家肥;三是适量施以菜籽饼肥。这些都是生成优质茶的有利条件。所以,这里产的绿茶近乎野茶,属纯天然产品,茶味醇正,有兰花的清香。尤以双峰寨上的茶叶品质最好。其实,老客户都清楚,白云岩的茶叶历史悠久,质地上乘,有口皆碑。每年所产干茶,早早的就被老顾客预订一空,供不应求,正所谓:茶香不怕老林深。
饮着香茗,沐浴在幽幽的茶香中。我提出要到炒茶的茶房去看看,潘总微笑着起身,引着我沿石阶来到客栈后面的厂房,制茶间宽敞、气派,里面有5台炒茶机,一溜灶台上5口大铁锅一字排开,几个师傅正在忙着炒茶。见此情景,我来了兴致,便向其中一位面目和善的师傅询问茶叶的制作过程。老师傅一面忙着手中的活,一面向我介绍传统手工制茶方法,他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新叶采回后,先要立即在簸箕里或在塑料布上摊开,不能堆放在一起,否则嫩叶容易发酵变红,炒出来的茶就是红茶了;然后是手工分拣,将老叶、茶梗、树叶等杂物剔除,再将大、中、小叶芽分开,分拣完毕,炒茶正式开始。先是杀青:用中等火候,把叶芽放在大铁锅里来回轻揉、翻动,使其变软,再摊放在簸箕里冷却一会;接下来是炒制:把杀青冷却后的叶子分次、适量放入锅中翻炒,一人在锅台上炒作,一人在灶下烧火,火候最关键,必须把握好分寸,火苗何时要大,何时要小,炒茶师傅不停地提醒,两人要配合默契。炒好的茶叶用铁畚箕彻起,堆放在簸箕里;第三步是烘干:在烧得旺旺的炭火盆上,罩上竹笼子,在笼子上放几张报纸,师傅坐在旁边,抓起簸箕里炒制的茶叶均匀地摊放在报纸上,用手不停地翻动,直至茶叶干燥,茶气四溢,满室飘香。最后是返锅:有些讲究的茶户,为了增加茶的香味,还将烘干的茶叶再次放入锅中,用微火,反复翻炒一定时间,此时,茶叶已干透,这样的茶叶香气更浓,茶味更醇,茶汁浓如蜂蜜,入口生津。
潘总接着说:现在由于茶叶产量大,过去传统的制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早在几年前,厂里就购置制茶设备。制茶程序还是和过去一样,不过茶叶的分拣、炒制、烘干都是由机器来做,节省了人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虽然使用机器制茶,但炒茶的燃料还是使用柴禾、木炭,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茶叶的品质。由于机器分拣精准、均匀,茶叶的品相比过去更佳。谈及未来,年轻的潘总意气风发,信心满怀,他说,下一步打算将茶园面积扩大100亩,添置制茶设备,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把白云岩绿茶品牌做大做强,走出地方,走向全国……
我拿起手机一看,时间不知不觉已过去了近一个小时,赶紧起身与潘总道别。出门,沿着客栈后一条通向山顶的石阶,不停地往上攀登。抬头四顾,入目所见,一片片梯形茶园,布满山坡、山顶;满山的茶树在阳光的滋润下,绿的发亮,浓的滴翠。我不停地轻点手机,将这浓密的春意珍藏。
踏着石阶奋力向上,不时听到茶树丛里传来的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和阵阵清脆的笑声,举目眺望,原来是采茶的女子在聊天。只见她们头戴遮阳帽,纤指轻拈,一旗旗芽枪不停地抛向背后的竹篓。有些年轻的采茶女,哼着采茶曲,极富韵味,是一种当地的采茶小调。我听出来了,歌词大意是:“新茶那个好喝喂,采茶辛苦啰!采茶的人儿,脚踩露水、头顶星光啰!哎哟呵!……”
登上山顶,回首处,但见山道逶迤,不远处的双峰寨在晴空下,显得越发雄伟、壮观。松涛阵阵,鸟语殷殷;仰观白云舒卷,时闻茶韵悠悠……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