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东乡武术 强身健体德为先

时间:2021-08-30 16:09:53

  第一次听说东乡武术,缘于一个朋友。这位朋友曾因工作关系在枞阳待过几年,他说,每次开车经过东乡,都特别紧张:东乡很多人都会武术,万一不小心轧了乡民的鸡或狗,在赔偿问题上又话不投机,岂不是只有挨打的份?!当我们将此话转述给枞阳东乡武术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章根苗时,章师傅哈哈大笑:“我们东乡练武之人从来都是将武德放在第一位,从古至今,少有以武欺人的事。 ”

  

  初夏的上午,凉风习习,记者一行经过长长的崎岖山路之后,终于来到一个背山依水的小村落,这就是枞阳东乡武术发源地之一的周潭镇鼓桥村。这个村约有三千村民,分布在包括鼓桥在内的四五个村民组里。村里四十岁以上的男人基本都会两手功夫,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中还有好几位学过武术全部套路。在村中“习武堂”里,几位村民当场为记者演绎了东乡武术拳法和器械。57岁的章友武师傅舞了一套风生云起的“金枪棍”,62岁的章陶真师傅打了几路攻击、防守皆相宜的“怒耙”,64岁的章春美师傅则舞了一套虎虎生威的“板凳花”。

  

  枞阳县城,在解放前属桐城县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桐城有句口号:“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东乡包括如今枞阳县的周潭、项铺、汤沟、白湖、陈瑶湖等乡镇,其中周潭镇就是东乡武术的发祥地和传播中心。早在元代,这里就居住着两大家族:鹞石周氏与大山章氏。据记载,大山章氏祖居福建蒲城,其祖章仔钧系唐朝武将。唐末章仔钧后代有一支人辗转迁到枞阳周潭的发洪山(今名大山)定居,并带来了福建的南少林武功。此后,章氏人丁兴旺,习武之风不断,代有武术高手。明初,大山章姓的一位姑娘嫁给鹞石周氏,后双方世代联姻,因而章家的武功传到周家,于是周家的习武之风也大兴起来。到了清初,以周潭为中心,周围50里的居民都争相习武,习武之风遍及整个“东乡”,形成了“东乡武术”。为维护各自宗族利益,各族族长不惜钱财请武师、办武堂,培养武功人才,从而推动东乡武术的发展。自清初到咸丰的200年间,是东乡武术的兴盛期,其间英才辈出,民间流传的36名教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据鼓桥村67岁的章能习介绍,他幼时常听到爷爷一辈的老人聚在一起说以前的东乡36名教头的英雄故事。据说,36名教头在当地以德服人,用武术教训恶人团伙,有力保证了家乡的治安,因此名扬天下,更将东乡武术的名声传扬开来。

  

  东乡武术注重实用,由于习武者都是农家子弟,除了上百种的拳路套数、十八般武器外,干农活用的钉耙、扁担、叉子,都被前人结合武术套路设计成武器,成为特有套路。 2009年,东乡武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章友武师傅是鼓桥小学校长,从2009年开始,他在学校里为孩子们开了一个兴趣班,专门教习武术。东乡武术省级人非遗传承人章根苗说,东乡武术用于强身健体,从古至今,这一宗旨从未改变!【采访手记】

  

  东乡武术曾有条“家规”:传内不传外,传媳不传姑。记者在村“习武堂”见到了13岁的张璐璐,她是鼓桥小学6年级学生,在武术班里学得十分认真,动作更是有板有眼。当地老师傅们说:“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枞阳民歌世代流传唱心声

  

  “九月贩茶到江西,江西白米好浆衣;十月贩茶到海边,海龙海马赛成仙……”77岁的左学海从县文化馆一路哼唱着走出来,古老的采茶歌在左老汉心中,就是村子里世代的生活。 “原先是一人干唱,没伴奏,后来发展成有笛子、二胡伴奏,一唱众和,形成了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 ”说这话时,同村75岁的李江水和63岁的左学金都加入进来,他们组成的“民歌小组合”,让老观众和新听友都聚集起来。

  

  “乍一听,是一个调调;细一听,是一篇故事。乍一看,农家老汉随口吟唱;细一看,歌者全身心陶醉其中。 ”常来文化馆听戏的周老师说自己算得上半个内行,听得出这民歌的分量。

  

  采茶制茶忙碌许久,贩茶卖茶走遍全国。 12个月的劳作,12个月的见闻,12个月的故事,都融入茶农的传唱中。这是怎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海拔674米的三公山上,茶农们劳作间歇,欢快放歌,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诙谐风趣。枞阳县文化馆孔馆长认为,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就不会有采茶的歌曲,是劳动带给老百姓艺术的灵感。

  

  中国各地民歌,曲调不一,故事不同,但都深深扎根于歌者脚下的土地。老艺人左学金告诉记者,除了这首《采茶歌》,流传于枞阳一带的还有《状元歌》等多首民歌。它们都是枞阳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蕴含着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礼赞,对未来图景的期望。枞阳县文化馆孔馆长表示,如今,以采茶歌为代表的一系列枞阳民歌都入选了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今年开始,文化部门将系统搜集、整理、推广,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珍宝得到呵护,得以传承。

  

  “等到来年花开日,茶果树下又相逢。 ”左学海唱完采茶歌的最后一句,憨憨地朝记者笑了笑,他说他想把这些歌儿教给孩子们。我们期望,等到来年花开日,在茶果树下唱民歌的人会越来越多。【采访手记】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得最早,这些歌声里散发出泥土芳香。无论是秧歌、渔歌,还是茶歌、牧歌……都表现着劳动的伟大;无论是低婉吟唱,还是引吭高歌,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今天,抢救、保护这些古老的歌谣,正是对艺术本源的追溯,也是对灿烂文明史的敬意。枞阳胡琴书诙谐之中蕴世情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提及,贾府庆元宵、开夜宴,又有酒又有戏,又放烟花又赏灯火,还请来两个“女先儿”说书助兴。书中所提及的“先儿”,又称“先生”,是专门从事说唱演艺的民间盲艺人。听盲艺人说书、唱弹词,是自宋以来广为流行、大受欢迎的一种民间游艺活动。据记载,枞阳胡琴书就是由此而来。

  

  春末夏初,记者一行来到枞阳探寻枞阳胡琴书的踪迹。当地文化馆听说要采访胡琴书,立刻推荐了胡琴书的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恩松。记者一路寻来,终于在县剧场里看到了黄恩松:他正在为县剧团排练一出黄梅戏。年届70岁的他,身轻体健,嗓音宏亮。得知我们是要询问有关枞阳胡琴书的事,老人极为兴奋,侃侃而谈。据他介绍,枞阳胡琴书具体起源于何时已不可知。旧时,现枞阳县藕山镇一带叫破罡区,是当地重要的商埠之一,故而各地来此卖艺者较多。清朝中期以后,鼓书、莲花落、评书、相声等各种形式的曲艺相继传入。当时破罡区一位算命先生冯瞎子,白天在街上替人算命,晚上到大户人家唱琴书,后来他将技艺传于藕山镇的唐义取、王小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唐义取与文化部门有关人员收集整理创作了枞阳胡琴书诸多曲目,如《罗通扫北》、《找女婿》、《西厢记》和《刘天宝赴宴》等曲目。后来,经过唐义取和黄恩松等人的创作,又推出了一些反映新时期人民群众生活的曲目,如《小红审鸡》、《演出之前》、《退礼》、《旺旺和亮亮》、《姑嫂让证》等。

  

  枞阳胡琴书以前以二胡为唯一乐器,后经过黄恩松等人的创新,增加了中鼓、三弦、扬琴等几样伴奏乐器。当然,说唱者手中的乐器还是二胡,整个演出也以二胡来主导气氛和节奏。在台上,黄恩松为我们现场表演了经典曲目《刘天宝赴宴》,黄师傅以他灵活的表演、诙谐的说唱词和生动的模仿,引得台下众人捧腹。据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介绍,胡琴书本来并非是枞阳独有,我省乃至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胡琴表演,枞阳胡琴书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成为市级非遗,主要在于它采用的全是枞阳地方俚语,是枞阳地区独有的文化形式。【采访手记】

  
 枞阳胡琴书对表演者的要求颇高,有些人只能拉琴却不会唱,有些人只能说唱却不会拉,要想二者协调统一,的确是个难事。这也是枞阳胡琴书目前后继乏人的最主要原因。对于这一点,胡琴书传承人黄恩松有自己的见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学习胡琴书,不仅要看一个人的资质、禀赋,更要看他能不能耐得住寂寞。毕竟,枞阳胡琴书的起源,也是源于一个寂寞的人。 ”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