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
左光斗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左国柱、次子左国棅、三子左国林和幼子左国材。此四人在桐城有“龙眠四杰”的美誉。
左国柱(公元1606—1667),字子正,一字硕人,晚年自号醒园,母亲是戴氏。他是曾任户部主事的方大铉的女婿。早年,左国柱进京探望父亲左光斗时,左光斗就曾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杨涟和魏大中看。杨、魏二人读罢,不仅大加赞赏,还预言他将来定有一番作为。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17岁的左国柱得以补缺为县学学生,成为一名秀才。为防止他骄傲自满,左光斗特地写信给当时的桐城县令,请求说:“如果将他的录取名次排在那些年龄大的秀才前面,我会心下不安的。因为这会挡了那些寒士的路。”尽管有左光斗吩咐在先,左国柱还是在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的科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次年,左光斗即遭阉党迫害致死,年方二十的左国柱闻此噩耗,一边跺脚悲号,一边对天发誓:“苍天有眼,我大大是大忠臣,我如何不做大孝子!我和崔呈秀、魏忠贤这两个奸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就是流干最后一滴血,也要为我大大报仇。”
崇祯即位后,阉党被定为逆案,崔呈秀畏罪上吊自杀身亡。魏忠贤也在一位书生的夜半悲歌中,被唱到心理崩溃而悬梁自尽,最后被枭首戳尸。左国柱跟着叔叔左光明,母亲戴氏,还有袁氏一起来到京城,为父鸣冤。左光斗这才得以平反,并予以谕葬。
左国柱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的乡试中,为考官余飏所赏识,本打算录取他为第一名。因余飏与主考官意见相左而发生争执,从而触怒主考官,最后左国柱被改录为副榜举人。副榜举人的含金量,自然与正榜举人不可同日而语。按惯例,左国柱可作为副贡,或者进国子监读书,或者等着授官。但左国柱对此很不满意,死活不肯接受这一事实。他发誓即便穷其一生,也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举人。他的伯伯、叔叔们就劝他道:“你这也谈不上什么落榜。再说了,你姆妈也慢慢老了。这做子女,如其将来杀头牛到姆妈坟头上去祭拜,还不如趁她活着时,买几只鸡、割几斤猪肉来孝敬她。”出于孝心,左国柱听从了长辈们的劝告,接受了副榜举人的事实。于是,他便进京上疏,请求将本来因父亲是忠臣烈士而照顾他进国子监读书的名额,让给了儿子左震。
不久,左国柱被选任为浙江武康县知县。到任后,他将母亲戴氏接到任所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母亲看他的做官誓词:“愿移孝以作忠!敢肥家而便己?”之前,武康百姓一直苦于应付漕粮的征收和兑运,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左国柱到任后,首先是将武康县的行政区划,恢复到过去的三十六个图,然后在图的下面设里(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在里的下面设甲(十户为一甲),由他们来负责催缴税款。图、里、甲三级行政管理渠道因此而畅通,漕粮的征收,较过去方便多了。过去,老百姓之所以负担重,主要是因为在漕粮的征收和兑运环节,层层遭到盘剥。针对这一弊政,左国柱在征收环节,杜绝里长等基层社会管理人员参与漕粮征收,老百姓要交的漕粮,直接送到县里粮库即可。在兑运环节,不让县衙基层临时聘用人员和差役插手,改由左国柱亲自带着县衙里正式在编的政府官员去组织兑运,实行官兑。在征收和兑运漕粮最忙的那十几天里,左国柱每天身穿制服,领着官员,就蹲在粮仓里现场办公。每天下班,是一身的谷屑和灰尘。这一季漕粮的征收和兑运忙下来,左国柱一盘点:竟比往年节约了八百石。对这八百石漕粮,左国柱叫穷苦农民打报告来县衙领取。这些农民一听,既惊讶又感动,他们激动得手捧香烟缭绕的香炉,跑来朝着左国柱等一干人拜了又拜,以感谢他们的体恤,但就是不肯领取这些余粮。左国柱便将这八百石余粮换成钱捐给了县学,用以修缮教室和学生宿舍。要知道:左国柱这么干,是在断某些不法之徒的财路,他因此而险遭暗算。曾经,在他七叔左光先执政的浙江境内,就曾发生过嘉兴县县令李向中,因采取官兑而动了负责漕粮运输官兵的利益,竟遭官兵毒打的恶性事件。
……
有一年,武康遭遇大旱,庄稼连年欠收。虽然在此之前,早有七叔左光先所上的《由杭嘉湖改折夏绢金、绍衢改折南粮》的奏疏,但左国柱还是以武康县遭旱灾程度远重于邻县为由,请求改折,可上级部门竟不为所动,直到他的奏疏到了皇帝那里,才获准比照德清县的标准,改折五分。武康过去一直执行“一条鞭法”,不知何故,现在的武康县,竟将夏季征收的南粮、南丝、白粮等税赋及漕运、海盐等劳役,分开征收,既要交粮、丝等杂税,又要服漕运、海盐等劳役,老百姓疲于奔命不说,还因在每种税赋缴纳过程中遭到盘剥,有苦难言。有鉴于此,左国柱力请将这些杂税和劳役归并到一起,折算成银两,以“一条鞭法”的形式来交税。如此一来,武康县百姓一则免遭各种杂税征收过程中的盘剥,二则可以通过购买劳役服务而腾出时间来搞生产,这既缓解了服劳役之苦,又因能腾出时间来从事生产,经济因此而得以复苏。仅此一项改革,就救活了一万多人。有趣的是:左国柱任职武康的两年里,老百姓待他如亲戚,而衙门里的办事人员则怕他如老师。因为保甲制度的恢复,保证了图、里、甲三级基层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只要是涉及武康境内的事,来了就能办。这样一来,过去那些靠中介从中牟利的掮客,也就失去了市场。对县境内的重大诉讼案件,左国柱都亲自审理,且从快裁决,而对小的诉讼案件,能撤案则撤案。他在期满考核合格后,受到了皇帝的接见。可叹的是:不久之后,崇祯皇帝便自杀殉国了。左国柱闻此变故后叹道:“该我尽的本分,我都尽到了。现在是该离开的时候了。”离任时,他母亲戴氏已60岁。左国柱用板车将老母亲一路从武康拉回到桐城,万水千山间,居然毫发无损,乡里人不禁啧啧称奇,都说这是左国柱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才得以如此。左国柱离开武康时,对他依依不舍的百姓们特地请来画师,为他画了一幅画像,挂在当地的“名宦祠”里。同时还为他立了块歌颂官员德政的所谓“去思碑”。
回到桐城的左国柱,在城中的土地庙边建了栋别业,命名为“醒园”。晚年,住在醒园的左国柱,除了养花种菜,教育子孙外,就是醉心于诗歌创作。灵感来时,即便通宵达旦,也要写完才肯罢休。他后将这些诗歌进行整理,出版了两本诗集:《清白堂诗文草》和《醒园诗草》。很多人都说:像他这个活法,一定会长寿。事与愿违的是:在有着长寿基因的左光斗家族中,他只活了62岁。
左国棅(公元1616—1685),字子直,号眠樵,崇祯末年秀才,母亲是戴氏。他是大学士何如宠哥哥、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何如申的女婿。他与桐城名士钱澄之,有着长达47年的深厚友谊。左国棅67岁生日时,钱澄之还专门为他写了篇祝寿文章,在文章中,钱澄之回忆道: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春,钱澄之前往龙眠山房,登门拜访左国棅长兄左国柱。当时,二十出头的钱澄之,刚从时尚前沿的吴地回桐城。洒脱不羁的钱澄之,戴着时尚的高帽子,穿着华丽的流行时装,时髦而前卫,引来桐城人好奇的目光与热闹的围观,他们纷纷侧目摇头而叹:“哎,这个年轻人也太张扬了。”钱澄之对此议论,不仅不以为意,仿佛还挺享受。可当他登上龙眠山,敲开龙眠山房的大门,见里面走出的三个年轻人,身着布衣,举止稳重,原来他们就是左国柱的三个弟弟。世家子弟尚且如此质朴雅静,相比之下,反观自己的浮浪,钱澄之顿觉无地自容。但左国柱的三个弟弟,都非常喜欢钱澄之幽默诙谐的个性,爱听他讲笑话。当他们得知钱澄之也在准备科举考试时,便挽留他一起在龙眠山房复习迎考。每当他们写就一篇八股文交上去,便马上凑份子去买酒买菜,以痛饮来庆祝和放松心情。几个年轻人,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载歌载舞,直闹到夜半,实在是筋疲力尽,方肯罢休。
钱澄之老家石矶麦园(今枞阳县石矶镇五一村),与桐城巨奸、臭名昭著的阮大铖老家耦山仅一河之隔,且两人还是表亲——阮大铖姑奶奶是钱澄之的三奶奶。与左光斗家族有深仇大恨的阮大铖,听说老表钱澄之与左光斗几个儿子玩得很嗨,心下痛恨不已。钱澄之后来竟因此而得祸!
当时,方以智在吴中(今苏州地区)一带名声很大。当他听说钱澄之与左光斗的几个儿子交往密切时,便对钱澄之说:“吴中的复社,与当局互为表里,社会影响力很大。但复社对加入者要求很严,凡是死于阉党之手的受害者子弟,基本上都加入了复社。可左国柱三个弟弟都没怎么出过远门,知道他们的人也不多。你不妨劝他们也加入复社。”当时,左国柱的三个弟弟,正因躲避张献忠对桐城的侵扰而避居南京。此时,方以智也住在南京,钱澄之便将他们三人介绍给了方以智。后来,凡四面八方来客路过南京时,都是通过方以智而认识左国柱这三个弟弟,三人因此而声名鹊起,他们与钱澄之的友谊也随之加深。三人中,左国棅和钱澄之最为投缘,两人都是那种不拘小节、没心没肺的人。他俩经常勾肩搭背,没正经地开着玩笑。正因个性相近,两人的友情才四十七年如一日。不仅如此,他们后来还成了亲戚——钱澄之长子钱发祖的三女儿嫁给了左国棅的孙子左岸存,即左国棅次子左之輹的儿子。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桐城的文人们发起了一个编纂出版桐城文集选的文学活动,这套文集选的总名称叫《桐山汇业》,总主持人是钱澄之。通过这场文学活动,桐城的文人正式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方以智为代表的泽社,一派是以阮大铖为代表的中江社。左国柱三个弟弟对钱澄之的工作极其支持,他们分别主持了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选集《过江集》和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选集《过江诗略》的编纂出版工作。
崇祯自杀殉国后,福王在副都南京即位,受到福王重用的阮大铖因此而得势。志得意满的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收拾异己,他对以方以智为首的泽社成员,恨不得一网打尽,尤其是左国柱的三个弟弟。仨兄弟见势不妙,便躲了起来。可阮大铖这个超级人渣,竟连老表钱澄之也不肯放过。钱澄之不得不在吴中一带东躲西藏,最后又迫不得已而逃往福建、广东,在那里躲了几年,直到南京的南明小王朝灭亡,阮大铖死了之后,他才得以生还。再后来,钱澄之便隐居在长江之滨的石矶麦园,左国棅常造访他于草庐之中。两人一见面,左国棅便破口大骂阮大铖是人渣。晚上,两人抵足而眠,聊着仿佛就在昨天的往事。当时,钱澄之40岁,而小他4岁的左国棅还满头乌发。
时光荏苒,时隔三十年后,当左国棅再次到访钱澄之的草堂时,钱澄之家人见他须发如雪,不禁大为惊讶。钱澄之见左国棅竟泰然自若,感到很奇怪,就开玩笑问左国棅:“我家人对你须发皆白反应强烈,惊讶万分。我胡子不也全白了吗,你咋就没他们那么大的反应呢?”左国棅笑答道:“你每次去县城,都住在我家。你的胡子是一点点由花白,慢慢变成全白的,所以我没感觉有什么变化。”而左国棅时隔三十年,突然来到麦园,钱澄之家人陡然一见,自然一时无法适应。钱澄之因此而感慨:他与左国棅相交的这47年里,国家兴亡、朝代更迭、世事浮沉、人情冷暖……如此之密集,可谓百年不遇,但却让他全赶上了。一次,钱澄之偶尔路过阮大铖老家,见阮大铖家族故宅已是一片废墟,那儿早被改造成一个演武场。他随便逮住一个村民问:“阮大铖有没有在这留种啊?”村民们摇头答道:“没有没有。”钱澄之不禁感慨:当年,无论是与阮大铖共事的,还是遭他迫害的,估计都没几个善终的,哪里还谈得上留种呢!更别说阮大铖这样的人渣了。
钱澄之曾对自己和他所熟悉的“龙眠四杰”的寿命做了个总结,他总结道:老大左国柱62岁去世,老三41岁不到就去世了,如今老四也已年届六十,只有左国棅和他寿命较长。他专门分析了两人的长寿秘诀:
钱澄之经常听到乡里那些浅薄无知之人,在背后议论他和左国棅:说钱澄之狂妄、左国棅愚笨。钱澄之听后一笑了之道:“狂妄我不敢当。我曾看过一个典故,说宋朝的张载,曾在学堂两边的窗上,左边写上一个‘砭愚’(医治愚笨),右边写上一个‘订顽’(纠正顽固)。这个典故居然还被拿来做正面宣传。我觉得真可笑!一个人又何必去纠正什么愚顽呢,愚顽有什么不好!养生家就说了:只有愚和顽,才延年益寿。”这就是钱澄之的长寿理论与秘诀。所以他非常讨厌张载这种行为,还反其道而行之地自号“西顽”。他认为愚和顽,正是他和左国棅长寿的秘诀。他还曾与左国棅憧憬道:“要真是那样的话,那我俩岂不是有的是时间开玩笑,有的是时间没心没肺地活着吗!”
崇祯自杀殉国后,无所适从的左国棅,悠游于山水之间。他在畅游燕、秦、梁、楚、吴、越等地后,回到桐城,在左光斗位于龙眠山口的别业三都馆一侧,盖了栋别业,名曰抱蜀堂。
“亡史胜于亡国,族史家史之亡,则甚于灭族亡家”。
晚年,这位俗人眼里所谓的“笨人”,在倾心整理家谱的同时,还分别为大伯左光霁、二伯左光朝、嫡母周氏、堂伯左光灿、六叔左光裕、九叔左光弼、堂哥左国宝(左光霁长子)、堂嫂王氏(堂哥左国祥夫人)、堂弟左国昌(左光先次子)、堂弟左国斌(左光弼长子)等人写了传记,为后世研究左光斗家族,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这实在是件功在千秋的大事业。尽管在当时看来,这也许只是件稀疏平常之事。不知是否真如钱澄之所言:没心没肺的人才健康长寿,左国棅活到了70岁。
左国林(公元1617—1657),字子忠,号鹤严。袁氏所生。左光斗遇难时,左国林才9岁。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年仅12岁的左国林进县学读书,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中举。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左国林出任母亲袁氏娘家仪征县教谕。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左国林调任广东南雄府推官。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春,左国林被任命为河间府任同知。到任前,正值广东举行乡试,他因充任广东乡试分较官,未如期就任,便在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十一月二日,身染重病去世,年仅41岁。
左国材(公元1620—1700),左光斗幼子,字子厚,号越巢,又号鹤霜。母亲是袁氏。左光斗遇难时,左国材年仅6岁,他和哥哥左国林被戴氏藏在了仪征的外婆家,当时谣传将把他抓去为奴,他和左理被藏在一座寺庙里,直到阉党倒台,左光斗昭雪后,才被接回桐城。左国材13岁进县学读书,成为一名秀才。二十出头便成长为知名作家,与当时的名士金声、陈子龙和方以智等人,经常在一起讲学,史可法对他的才华尤为欣赏。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张献忠围攻桐城时,正值史可法巡抚安庆。左国材一边恳请史可法从池州、枞阳、怀宁和安庆等地调兵增援桐城,一边设粥棚赈济饥民。崇祯当政的17年里,阮大铖因曾依附阉党而失势,被削籍而侨居南京,一直把冷板凳坐到明朝灭亡。仅苟活了一年的南明小王朝偏安南京时,阮大铖又开始兴风作浪,他联络起过去那帮因依附阉党而失势的群小,想东山再起。左国材与池州的吴应箕、无锡的顾杲、芜湖的沈士柱、余姚的黄宗羲以及长洲的杨廷枢等人,写了篇名为《为留都防乱公揭》的公告,张贴在大街上,公开讨伐阮大铖等群小,当时在公告上签名的就有四百多人。当马士英和阮大铖相互勾结而掌权后,两人打算通过修《三朝要典》来为阉党翻案。左国材直接跑到午门敲登闻鼓告御状,并递上了一份题为《大逆营进欺蔑君父顿翻前案三揭》的状子,揭露两人的阴谋。消息传开,人们纷纷翘起大拇指赞道:“左光斗这个儿子了不起,有他父亲的风骨!”
后来,左国材改名左栎,隐居在龙眠山中,对权贵及社会贤达一概不见,从此不问世事,只一门心思地著书立说。左国材一生著述甚丰,除著有《陵江草》外,还有《越巢诗古文集》二十卷、《易学》、《诗学》、《杜诗解颐》及杂卷数百卷。左光斗被削籍归里后,四周布满了监视他的士兵,家人出于担心惹祸上身,便将左光斗的著作一把火烧了。后来,左国材将没有烧掉的父亲著作:奏疏二册、尺牍并杂文一册、诗集一册、年谱二册进行了刊印。左国材是“龙眠四杰”中最长寿的一位,他活了80岁。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