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我与啖椒堂的情缘

时间:2021-09-16 13:17:55

  左克勤

  啖椒堂是左光斗故居,位于桐城北大街。啖椒堂始建于明万历初年,几经兴废。我在啖椒堂里出生,也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我见证了啖椒堂的衰落和最后的时光。

  前不久,有幸与张泽国先生讨论过关于啖椒堂的布局及当年整体建筑的风貌细节。说实在的,离开啖椒堂的时候,我才不到九岁。天天厮混在那栋大屋里,竟熟视无睹。其实,一个正当玩性的孩子,对大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时时都还想着找机会走出大屋,到巷外的北大街找小伙伴玩,奈何在祖母的严密监护之下,这种机会太少!

  想不到,前不久我与啖椒堂有了再相遇的机缘。在翻阅旧书时,居然见到了多年前父亲同旧物一起交给我的一张老照片。我一眼就认出这张黑白照片就是在当年的啖椒堂门前所摄。背景就是啖椒堂堂屋的花格子门。究竟是几扇,是四扇或五扇,什么样的花格子,照片已基本作了解答。

  堂屋应当是后进住宅四间中稍大的一间。前面廊沿后就是花格子门,朝南面的天井。堂屋后面是高大的虎壁门。记得最东边的一扇可以开启,通行到后面祖母住的稻坐屋。

  几扇漆黑高大的虎壁门上方是过去大户人家都有的香阁。看上去进深不浅。直到我离开老宅的时候,终不知香阁上到底放了些什么。既没听大人们说过,更没有亲眼见过。

  想来遗憾,那时候我要再大点,十八岁或廿八岁,离开啖椒堂老宅之前一定要上香阁亲见一眼,说不定还有光斗公留下那一代先祖的灵位或诗书!

  记得我那年离开啖椒堂老宅时,总是念念不忘我那儿时的开心乐园。还有那只时时相伴的大黄猫。后来我还瞒着奶奶去过老宅两次!

  照片中的人,是我的祖母左金氏和伯母方雪清。祖母带我坐前排,后排是伯母带着我的姐姐左克慧。祖母眼睛看不见,不便去相馆拍照。再者,那时还没有手提式的小相机,只有那种带三脚高架的老式相机,只能是请照相师傅带相机来老宅啖椒堂给拍照。我是祖母的大孙子,理所当然的要在前排祖母的膝下,伯母和姐姐只能屈居后排了。

  那时候我的伯父也认清前途大局,在安庆或江南投奔解放大军,挺进大西南,开赴重庆、成都等地的西南前线。父亲那时也在解放后的人民政府机关忙于支前、渡江作战。所以,啖椒堂的大屋里只留下老弱和我们这些孩子!

  祖父那时看来已经在年初就去世了。

  根据时间的推断和照片上的影象,这张照片应该是四九年的夏天在啖椒堂的堂屋门前拍摄的。照片上“青年照相馆”的压痕印记,说明这照片是北大街的青年照相馆所拍摄。

  我看这也是至今发现的在啖椒堂历史上留下的唯一影像。所以,当时见到这张照片,让我十分激动!祖母与我这大孙子的情感,比什么都珍贵!那时候一般百姓人家,照相是十分稀罕的事,尤其是请师傅到家里来照相,更是特别不易。

  想想祖母对我从小百般呵护,虽然失明,关照仍无微不至。祖母的大火桶,专为孙子烘衣烘鞋;还常常陪孙子做功课到深夜。难怪祖母照相一定要我在身边!祖母在三年困难时期离世,我为时年幼,无以报答祖母深恩。现在,只能在清明时以焚纸相祭。

  照片上的伯母,自伯父参军后,曾在桐城短暂任职小学教师,后来去了安庆娘家生活,同时参加了工作,在安庆高琦小学教书直至退休。

  前不久,有左家大屋的后人来桐城看左家大屋。在我的陪同下,先来到桐城中学里的左忠毅公祠。见到左公祠内原桐中的教工之家已撤除、迁出,环境也清理打扫干净,内部虽空旷,但也显得高大、宽敞,颇有气势。

  走进殿堂,就觉得几十年前壮丽辉煌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进左公祠后门,随即感到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照片上啖椒堂堂屋门的位置,右边是我父母房门。小时候,我住在这老宅里,每天都要来多次,现在我居然难以辩认方位了。

  过去常见介绍关于左公祠、啖椒堂的书籍,说啖椒堂后进住宅四间,占地约120多平米,总长约为15米,进深约为9米。经过近70多年的动荡变迁,现在难以准确判断当年的布局所在了。

  管理人员告诉我,在面前数米处,有一棵杏树。我细看后思量,那该是二十年前后的事!而五十年代的那棵老杏树应该在屋外南边的菜园里。

  想想啖椒堂自五十年代衰落以来,见证了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不下数十次。随着多年的风云变化,不断有结构方位和功能的转换。

  先是政治运动群众集会的场所,后来政府兴教育,我们便离开老宅。从此,划入桐中校区。接下来,在啖椒堂门楼的地方,一时是宝像厂,一时又是毛笔厂。在中进的明间,曾是保管室、办公室、材料库,过后又是设备齐全的机械修理厂。占用啖椒堂直至文革结束。主要说法是,学生要学工、学农。

  直到八五年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左公祠和啖椒堂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公祠和啖椒堂才开始迎来春天。

  自我少年离开啖椒堂时至今,漫长岁月里,每次行走在北大街,路过左公祠边的巷子,我总是不由得深情驻足回望。心里默念,我曾住过的这幢老宅里,曾留下多少先贤的足迹,走出多少代尽显风流的人物,为国为民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还有,祖父母的拼博身影,和在父母呵护下的美好少年时光。

  啖椒堂里的美好让我终生难忘。随着时代前进,大兴文化之风,期望啖椒堂能与祖国大地上许多再生文物建筑一样,有重生的机遇,为文都桐城增添新的光彩,为左氏家族再建历史丰碑。

  随着左家大屋的修复重生,我们看到了希望!左忠毅公祠重修迄今已度过十多年的时光,目前也有了新的起步,不再是阅览、娱乐的休闲之地!渴望桐城的历史文化建设,能从点滴做起,珍视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积极作为,让文都桐城为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大贡献!(选自六尺巷文化公众号。本文作者系企业退休干部)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