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看中国的港珠澳大桥,感受国家的基建能力强大,回顾五六十年代初期,农村建设的小桥,现代大桥有大桥的风彩,当年小桥也有小桥的传奇,枞阳县钱铺乡虎栈村通往将军的鲍涧大桥就负有盛名,此桥开建于1962年,因为此处是虎栈村民们南行必经之要道,可时常被大水挡住了去路,特别是大雨天过鲍涧安全就成了问题,多少年,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大难题,而这件事现在被新任虎栈村书记的王本成、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王本成,曾是新四军第22旅55团特务连连长,抗战后期被调任陈瑶湖剿匪,结果被部队内部出卖,受土匪陷害扔进了水井,幸运的是他在特务班学习到水下功夫,他在井下沉静了两天,才偷偷爬出来,回到部队一干又是十年,新中国建设初期他被调到枞阳汤沟镇武装部任武装部长,请求退休后,没想到又被上级任命为虎栈村书记,这位德才兼备的老干部,一心想为虎栈村解决这条大水拦路的问题,他先后组织村委经过几次大讨论,决定在鲍涧修建一座利民的石桥。
因为一时找不到建桥师,只好到处贴发通知向全枞阳县招标,这一招标,真还有能人接下了此建桥工程,只是让人出乎欲料的是,这位师傅不是枞阳县的,而是邻县庐江县石桥镇人,他的名字叫李杰,这位李石匠师傅家族几代都是石匠,祖传下很多技术,他来到虎栈村首先见过王本成,说明开建石桥需要寻找适合的大石头,王本成先后派人带他到达虎栈村的大茶山红岩,因为红岩山上全是巨形岩石,可李杰师傅看了此石头,直摇头此石头不行还嫩了年龄火候还不够,这些人只好把他带到了平顶山,一看这石头太散更不行,他们只好沿着山道向北走到红旗山山顶,上面的石头虽多,可全是小块多,找不到大块可切割石条的,他们只好沿山路向下往回走,等大家到了一座山脚下,下面己看见有个大水库,前面就是肖湾组,这个水库的名字叫肖湾水库,一大上午他们爬过了好几座大山,穿越了数片树林,汗水湿透了衣裳,都快步来到了水库尾部想洗下手喝点山泉水解渴,这时李杰师傅突然精神一振向一边走了过去,大家一齐随同李师傅的目光一看,就见水库尾艄处有个巨大的石头,李杰师傅高兴的说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选定它了,石头年龄还嫩了点,但可以切割应用,再过几十年后这石龄就合格了。
定下目标后李师傅回到老家石桥镇,请来了八位师傅和徒弟们一齐来切割石条,这些石条长度定在一丈三,正立方一尺五,从此每天吃过早饭,这些师傅们各提蓝子,里面有一尺来长的铁钎和三寸来长的铁刹和锤子,来到肖湾水库后面,一个个拿出锤子铁钎,一锤一锤把那个大石头外围的鼓肚处给锤钻下来,淡见小石片纷飞,一会一个光滑的平面石头就出来了,接着他们在石头的下面一尺五之处,每隔约六寸用铁钎钻约一个约五寸深的洞,再在石头正上方一尺五宽之处,弹上一根一丈三长的墨线,然后顺着这条线往下开钻一条深一尺五寸深的石沟,再在一丈三长的石头前面开钻个约正立方一尺五寸深的石槽,最后在下面每个小洞里放进约五寸长的铁刹,几个人一齐轮起锤子敲打铁刹,要求力气均匀,不能把哪一锤打的太轻或太重,几番锤子打下来,就见那石头咔咔、咔擦一声巨响,一根一丈三长的大石条就从原巨石上分解了下来,他们接着把分解下来的石条再用锤钎削平,一根完美的长石条就这样完成了。至此这帮师傅每天在李杰的带领下,重复着这样的工作,当他们切割下第十五根石条时,巧合又齐怪的是那块大巨石也完了,再找不到能切割长石条的了,余下的石块师傅们把它削成小方块或刀片、斧头块形的,等建桥的石头欲算己够了,李杰师傅松了口气,有人笑着说,李师傅这块巨石与你有缘阿,一定是你前世的三生石,不然怎的建桥石头够了它就没了呢,大家高兴的说说笑笑。
这正是:
书记建桥引众贤,
三生石上系君缘。
李家祖艺传千古,
便利行人万万年。
想起我们祖辈人的辛苦,不觉赋诗一首:
定风波虎栈村鲍涧大桥
大水通行成阻挠。
有心书记建石桥。
虎栈人民休烦恼,
正好,
工程建设起招标。
石匠师门名李杰,
情切
才能展示费心劳。
六八老人恩德在
怎奈。
神灵显应压长条。
转过年来一切具备,这十五根长石条全打磨好了,怎么才能运到鲍涧建桥的地方呢,那时没有起重机,更没有载重大卡车,就是有也没有道路,村委只好组织人员从肖湾队修了一条两米多宽的道路到达肖湾水库艄处,然后组织80十多位轻壮劳力,每两人带上一根半腕粗的长麻鞭子,抬一根竹扛子,每根石条有八对十六个人抬着,一步一步走向鲍涧,此时鲍涧这边早有人清理好了桥基,用小方石块磊切起了约三米高的桥墩,桥墩是石刀斧形的,迎水面是刀片形,大水来时可削分开水流,渐渐的后面是厚实方块形的,等长石条抬运来正好方便压上去,就这样每个桥墩上压放三根长石条,四个桥墩连通南北,共十五根石桥压放上去正好大桥成形了,虎栈村的农民们无不为此高兴,村委决定在大桥通行第一天实行一个通行典礼,而此时夜灯下正忙碌着一个人,他就是虎栈村名震八方的大书法家、老先生王凤标,王凤标老先生在油灯下干什么呢?他受虎栈村委托为鲍涧大桥写一篇桥碑碑文,一夜天明,老先生的桥文如下:
六十年代虎栈大队鲍涧大桥桥碑碑文
王凤标题 谚曰:隔山易,隔水难,隔陡水犹难。唯鲍家涧是我大队社员举步必经之所,亦南北交通之要道,每逢大雨降临,山洪陡发,波涛汹湧,如倒海翻江,让人止步,咨嗟无法以渡,仰天长叹!
今我大队蒙政府之善政,承公社之支持,聘请石工李师傅精心筹划,建造石桥,全队社员踊跃从事,仅两月而桥成,
真是黄龙横涧落,天险变通途!从此,世世歌功,代代颂美。史为记。
因为老先的年岁己高,这篇碑文有他最得意的学生王礼方用毛笔书写好,再一字一字的刻在一个大碑上面,有老先生过目后,添上了一笔:六八老人王凤标,可叹最一笔下去,一个传奇的故事发生了,老先随之病故,后人解说因为桥碑碑文上刻写下了老先生的名字,他的灵魂己归许了这座石桥,老先生己成了桥神,世代监守着这座石桥。成了虎栈村鲍涧大桥的传说,这座石桥桥碑和石桥,承载着虎栈村鲍涧大桥的桥史,一直屹立在了那里,经受过无数次的洪水冲刷,依然不变,这座鲍涧大桥承载着虎栈村几代人的过往,直到1998年因交通需要,经枞阳县县委批准,有虎栈村王邦青先生承担在原石桥下方约三十米处,重新修建了一座实合现代车辆通行的大桥,鲍涧石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